秦始皇祖母墓發現新屬種長臂猿骨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屬種長臂猿骨骼出土時的情形。
位於西安市南郊長安區韋曲神禾塬的神禾塬大墓,被研究者認為墓主是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最新通報,考古人員在神禾塬大墓的陪葬坑中發現已滅絕的新屬種長臂猿骨骼。
2012年,由英國倫敦動物學會、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著手對該長臂猿遺骸進行研究。
經過檢測遺骸,並和現存的長臂猿種群進行比對,專家們最終確認這些遺骸屬於一種已滅絕的長臂猿,該長臂猿屬於一個新的屬種。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6月22日美國《科學》雜誌,確認十餘年前出土於西安神禾塬秦始皇祖母墓中的靈長類動物遺骸,屬於一種現已滅絕的長臂猿,並宣布這一新的屬種為——帝王君子「Junzi
imperialis」長臂猿。
這一新屬種的命名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從事動物考古學研究的專家胡松梅介紹,在確認這隻長臂猿屬於新屬新種後,研究人員根據晉代古籍《抱朴子》中「君子為猿鶴」的記載,並結合它出土自秦始皇祖母陵園的經歷,將其命名為「帝國君子長臂猿」。
K12出土的帝國君子長臂猿頭骨和下頜骨。
通過形態觀測、3D建模、16處標誌點的測量確認,該長臂猿不同於現生的長臂猿屬和已經滅絕的第四紀長臂猿屬。
與現存的長臂猿相比,新發現的這個物種有著相對較扁平且較小的面部,且按該物種的大小來說犬齒特別的長。
測量數據也和現在已知的4個長臂猿屬(長臂猿屬、白眉長臂猿屬、黑冠長臂猿屬和合趾猿屬)沒有聚合,通過3D數字掃描並將其形狀與亞洲數百個長臂猿科動物以及德國和英國收藏的標本進行比較,該物種特徵十分突出,與其他屬種明顯不一樣,因此分析應屬於一個新的屬種。
很可惜的是,帝王君子長臂猿在人類知曉前就已經滅絕了,只留一副骨骼面孔及一些前肢骨給後人。
新屬長臂猿出土於夏太后大墓東南的K12陪葬坑中,該坑呈長條狀,是名副其實的「珍禽異獸」坑,約長14米、寬2.5米、深3.7米,北段陪葬的是「珍禽」,南段陪葬的是「異獸」,異獸從南到北依次是猞猁、豹、黑熊、綿羊及在東側存留的長臂猿殘頭骨、下頜骨和前肢骨。
這可能說明當時皇家的苑囿有各種珍禽異獸,滿足其觀奇。
而小長臂猿「又小又可愛,毛絨絨的」,是「異獸」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種靈長類動物。
長臂猿在墓中的出現充分顯示了人類對該物種的滅絕產生了影響。
K12陪葬坑。
長臂猿在墓葬的陪葬坑中屬首次發現。
長臂猿習慣棲息在森林中,它們死亡後的骨骼往往迅速分解,因此,不論在哪裡,如此古老的長臂猿遺骸,都是極其罕見的。
在我國,長臂猿的化石和骨骼發現很少且多為零星的牙齒和碎骨,給屬種的鑑定帶來很大的困難。
此次發現的長臂猿除殘頭骨外,還有一些不完整的上肢骨,為屬種的鑑定提供較好的第一手資料。
此次發現證實長臂猿的分布區退縮是極其快速的,種群的滅絕速度超出以前人們的想像;也說明長臂猿種類分化的多樣性,顯示出它在環境中的脆弱處境。
據記載長臂猿在18世紀以前開始減少,例如在三峽等地絕跡,但主要開始於18世紀,這一時期,陝西鳳翔府的種群已經絕跡。
19世紀,在陝西周至、戶縣、鎮坪還有殘存;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長江以北分布的殘存地點統統消失。
漢學家高羅佩在《長臂猿考》中提到,一直至公元10世紀,長安附近都有人捕捉長臂猿。
從長臂猿在陝西的分布歷史和文獻記載來看,2200年以前,陝西秦嶺北坡一帶的森林中,還是有一定數量的長臂猿分布,當時的氣候比現在濕熱,森林茂密,適合長臂猿的生存。
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證明長江兩岸的森林曾經是長臂猿的棲息地。
北宋畫家易元吉善於畫長臂猿,且畫得栩栩如生(如圖)。
據中國靈長類學會理事、長臂猿研究專家、中山大學范朋飛教授考證,易元吉畫的長臂猿和已知的現存任何長臂猿都明顯不同,意味著畫中的物種可能也滅絕了。
北宋畫家易元吉的畫作。
中國曾經分布有6種長臂猿,但白掌長臂猿和北白頰長臂猿已經從中國滅絕,海南長臂猿和東黑冠長臂猿的數量不足30隻,天行長臂猿不足150隻,而數量最多的西黑冠長臂猿也僅有1000-1300隻。
「珍禽異獸」在陝西漢陽陵及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都有發現,但均未發現長臂猿。
據專家介紹,這次對新屬種長臂猿研究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古DNA研究,他們將與國內相關研究機構和專家合作,擬解決該新物種在分類演化中的譜系及與其它長臂猿的近親關係。
文:文匯報駐陝記者韓 宏
圖:陝西省客戶研究院供
編輯製作:韓 宏
長臂猿與秦始皇祖母同眠
陪葬秦始皇祖母的長臂猿沒有想到,2200年後自己成為大洋彼岸《科學》雜誌的新聞。6月22日,美國《科學》雜誌官網發布消息稱,中英兩國學者研究發現了全新屬種的長臂猿。該長臂猿遺骸出土於陝西一座大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