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血池遺址發現畤字陶文 印證畤文化遺存的真實存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此前因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而備受矚目。
這座秦漢時祭祀天地五帝的大型祭祀遺址究竟還蘊藏著多少秘密?6月25日,記者從血池遺址考古工地獲悉,我省考古人員日前在這裡首次發現了「畤」字陶文,這是迄今為止對「畤」文化遺存屬性判斷的最直接實證。
發現
殘片上有「畤」字陶文
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鳳翔縣文物旅遊局等單位聯合組隊,於本月初啟動了血池遺址2017年度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
近日,考古工作人員對此前出土的建築材料和陶片進行分類整理時,從幾塊漢代陶缸(瓮)的殘片上發現了「上」「上畤」的陶文,書寫字體近似漢隸。
血池遺址考古領隊、省考古研究院秦漢研究室田亞岐研究員說:「這次發現『上畤』的陶文,應該指的就是吳陽上畤。
這是從上世紀20年代以來,首次發現『畤』字陶文。
」
解讀
漢遺址陶文為何現秦時稱謂
田亞岐說,此前我們曾根據血池遺址所處的位置、地表建築材料,尤其注意到疑似構成「畤」的壇、場、道路、建築、祭祀坑等各類遺蹟的總體布局特徵,初步判斷血池遺址應該就是漢代「北畤」所在地。
針對目前在這裡新發現的秦的吳陽上畤稱謂的陶文,如果從秦的「雍四畤」到漢代的「雍五畤」發展變化分析,這次新發現的陶文應該自在情理之中。
田亞岐進一步解釋說,秦人之所以會有處於不同地點的「雍四畤」祭祀禮儀,是因為祭祀地點距離都城較近,往往採取單一祭祀,而到了漢代,由於祭祀禮儀程序比秦時複雜,祭祀周期也較長,且雍城距離漢長安城較遠,因此皇帝採取的不是逐一祭祀,而是一次性完成對「雍五畤」的祭祀禮儀,這樣可以避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與時間。
此前學界也有專家依據文獻,推測漢代諸位皇帝來雍城祭祀時不可能在一個畤上舉行祭祀活動之後,又轉到另外一個山頭上將同樣盛大的祭祀流程再進行一遍。
而此次發現,則恰好印證了這一學術觀點。
田亞岐認為,漢代人可能會在同一地點集中完成對「雍五畤」的一個完整祭祀流程,可能在增設北畤時,將原先分布在不同地點的「雍四畤」重新遷建於北畤的同一地點。
意義
消除「疑古學派」質疑
長期以來,由於對「畤」文化遺存的了解和認識均來自文獻的記載,而缺乏可靠的實物證據,曾一度引起「疑古學派」對秦漢時期「畤」是否真的存在的質疑,甚至認為司馬遷當時對「畤」的描述來自方術和儒生的杜撰。
但從近年來甘肅禮縣鸞亭山「西畤」遺址到鳳翔雍山血池秦漢國家大型祭祀場所的發現,尤其這次關於「畤」字陶文的重要考古發現,印證了有關畤文化遺存的真實存在,也更進一步證明了古代文獻對此記載的準確性。
期待
發掘工作或有更多發現
儘管目前根據大量的考古材料判斷,血池遺址主體為漢代文化遺存,但根據最新實驗室考古數據顯示,其年代上自戰國,下至西漢晚期,跨越時段較長,尤其是部分戰國時期祭祀坑的發現,則說明在漢初設畤的時候,秦人先前在這裡已有祭祀活動。
田亞岐說,已探明的血池遺址總面積達470萬平方米,去年只發掘了2000平方米,今年的發掘工作也剛剛開始,由於發掘範圍還比較小,隨著發掘工作的持續進行,專家們期待今後還能發現除「上畤」以外,其他幾個畤名稱的陶文。
發掘現場規模很大
考古專家所說的「吳陽上畤」(畤,zhì)是距今2400年前,由秦靈公在雍城郊外建立,用於祭祀黃帝的專門場所。
春秋戰國時期,秦人先後在不同地點分別創立了包括鄜畤、密畤、吳陽上畤、吳陽下畤在內的雍四畤祭祀系統,使這裡不僅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而且成為秦國最高等級的祭祀中心。
西漢早期,實行「漢承秦制」,漢高祖劉邦在繼承秦人四畤基礎上,又增設北畤,形成漢代完整的雍五畤祭祀系統。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陝西傳媒網訊(陝西日報記者 郭青)4月12日下午,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
三十年堅守考古一線終不悔
雍城是先秦古都,先秦有20位王公在此苦心經營了327年,這裡曾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穆公稱霸,三良陪葬,始皇加冕……這裡一直是史學界和考古界關注的熱點。1985年,畢業於吉林大學考古系,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