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鬼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巳節
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上巳春浴的習俗,發源於周代水濱祓禊,後由朝廷主持,並專派女巫掌管此事,成為官定假日。
到漢代,上巳被定為節日,魏晉以後,確定三月初三為春禊,是當時重要節日之一。
上巳日是祓除災禍,祈降吉福的節日。
上巳節之所以名列「四大鬼節」,源於一個傳說:在遠古的時候,陰陽兩界之間的界限沒有現在這樣的森嚴,死人和活人的魂魄可以在兩界之間來往,方便得就象走親戚一樣。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鬆。
三月初三是陰間的盛大節日,晚上,街市到處張燈結彩,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著華麗的鬼魂。
人的魂魄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遊玩。
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的遊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
少數遊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
翌日,陽間一片哭聲。
那些魂魄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念經畫符招魂。
但是,念經畫符只能喚回一部分人,七天後還沒召回的魂魄就長離人間了。
因此,農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為「鬼節」。
於是,「鬼節」前夕,人們都擁到廟裡燒香磕頭,祈求神靈菩薩保佑。
觀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間燒香的原委。
一天晚上,她託夢給一個老奶奶:「我是南海觀音菩薩,知道人間有難,特來拯救你們。
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無恙。
老奶奶一覺醒來,手裡果然拿著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細一看,跟地里長的青蒿一樣。
她把觀音菩薩託夢贈草的事告訴鄉親,大家都很歡喜,忙到地里去採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說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關。
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婦女就成群結隊到山間地里採摘青蒿做粑粑。
直到現在,霍山民間還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習俗。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
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清明節是春分之後第十五日,《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 《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
故謂之清明。
」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作為鬼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
清明節屬於鬼節而通常不被冠以鬼節之名,就在於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親近者的亡魂,重在表達孝思親情。
其他鬼節則連惡鬼、野鬼也一併祭祀,重在安撫鬼魂,不讓它們作祟。
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有些地方也有清明節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
上海舊俗就有在清明節舉行的專祭厲鬼的祭台會儀式,祭祀那些餓鬼、幽鬼孤魂,防止它們成為惡鬼作亂。
這種祭台叫祭厲台。
舊上海還有清明節的前一天迎請城隍神的做法。
在清明節這天,城隍神要坐大轎出巡祭厲台,以賑濟安撫孤魂野鬼,其場面十分盛大熱鬧。
中元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
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
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
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
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寒衣節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關於寒衣節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
比較廣為認知的,一說源自先秦的迎冬禮儀,一說源自朱元璋「授衣」的傳說,一說源自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
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
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
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
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四大鬼節都是那幾個月?
進入農曆七月,坊間說的鬼月已經悄悄來臨。那麼,我國傳統意義上說的四大鬼節是指哪些呢?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第一鬼節:三月三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陽間和陰間之間的界限沒有現在這樣的森嚴...
親們知道中國的「四大鬼節」分別是什麼日子呢?
在中國古代,鬼神觀念尤為普及,民間很早就有針對鬼而設立的節日,即為「鬼節」。「鬼」是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鬼節」的起源也多與民間傳說有關。中國民間有四大鬼節,即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