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考古十大成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今中外頻道為您提供李燦考古十大成就的相關資料記載,更多有關李燦考古十大成就的歷史事跡,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古今中外專區。
李燦,號夢裡居士,1924年生,亳州人。
1943年畢業於渦北中學。
解放後曾任小學教師,因對考古工作特感興趣,利用業餘時間做出十分突出成績,後調任縣文化館幹部。
曾就讀於國家考古部門舉辦的「考古訓練班」、「中國博物館讀書班」等,後一直任亳縣或亳州市博物館館長。
1989年離休後,仍為名譽館長。
由於李燦數十年孜孜不倦的工作,在考古研究方面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成績,茲擇要介紹如下:
一、發現今譙城區範圍內計17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如花戲樓、曹操地下運兵道、曹操宗族墓群、華祖庵、湯王陵、道德中宮、江寧會館、薛閣塔、明王台、古井、南京巷錢莊、青鳳嶺遺址、傅莊遺址、東釣魚台遺址、黛台遺址等。
其中花戲樓、地下道、曹操宗族墓群已上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時還發現今譙城區文物保護單位數十處,諸如希夷故里、城父故城遺址、魏武故里、八角台、東西觀稼台、二女孤堆、四女孤堆、章華台等。
二
二、保護了中原寶藏花戲樓。
花戲樓是一處磚木結構的清代初期的古建築,因戲樓雕飾的精美,被稱為花戲樓,藝術價值極高。
然而,解放初期省文物局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省文物保護單位一定得是明代以前的遺存。
李燦經多方介紹、推薦,花戲樓終被列入。
可是上世紀60年代,李燦發現花戲樓中間正梁突然斷裂,脊口塌陷,導致前牆傾斜,整座花戲樓幾近傾覆,必須立即搶修,不然這處文物將毀於一旦。
李燦當即向省文物局審請搶修花戲樓。
省文物局來人考查後,很快撥了3萬元維修費。
但很多棘手的問題又來了。
維修需要六七十方好木料,而當時全縣幾乎找不到大樹。
樓上琉璃瓦幾乎損失殆盡,全國都不好找。
所需水磨石青磚,燒制條件要求很高,當時很難找到這樣的專業工人。
特別是雕刻藝人更是難求。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李燦曾費盡千辛萬苦,到北京故宮訪問,到東北原始森林伐木,到山西尋找雕刻工人的後代,到各地廟宇尋求琉璃瓦,不止一次拖著病體回鄉……維修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花戲樓才得以像今天這樣呈現在世人面前,成為亳州的一大亮點。
三、發現曹操地下運兵道。
1969年中蘇交惡,全國備戰備荒,深挖洞,廣積糧.曹操地下運兵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發現的。
由於深挖洞,在亳州老城內發現了不少古地道,並從中挖出了不少古代文物。
但當時對於所發現的地道,到底是地下軍事設施還是下水道分不清,李燦就向省文物局作了匯報。
當時的省革委會主任李德生就把這件事匯報給周總理,周總理親派軍事考古專家來亳調查。
當時確認,這是地道,但無法確定就是當年曹操的地下運兵道。
1973年春,亳城南門大街一帶挖出了一處20多米長的土木結構的地道,在地下8米深處,所用木料都已成了木屑,道內還發現了五株錢、箭鏃等物。
這些實物再結合歷史的記載,就明確無誤的證明我市所發現的古地道,就是當年曹操所修的用於軍事的地下道。
這個發現可不得了,因為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古代地下軍事建築,從中可以研究古代軍事戰況。
古人的地道,被專家譽為「地下長城」,其價值不亞於一座地上歷史文化名城。
從此,曹操地下運兵道就成了亳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招牌,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曹操宗族墓群的發現。
亳州城南郊和東郊距城十華里範圍之內,自古以來聳立著一些小山一般的土孤堆,並各有一些傳說,但誰也不知道其中的奧秘。
1968年,有一位農民告訴李燦,有人在城南劉園挖掘孤堆,挖出來一些磚頭,掘出來一個地洞。
李燦從中搜尋線索,查找資料,進行研究,於是震驚中國考古界的曹操宗族墓群被發現了。
其中有曹操祖父曹騰墓、操父曹嵩墓等,還出土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各一套及其它珍貴文物。
曹操宗族墓群的發現,被列為建國30年來重大考古發現。
現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中國古小麥的」發現。
在亳州東釣魚台遺址試掘中,出土的一罐碳化古小麥化石,被中國科學院命名為「中國古小麥」,從而以實證駁倒了外國考古學界認為中國小麥為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的說法。
六、以實物證實中國古代書體的演變。
20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書法界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真、行、草書,最早也只能出現在南北朝晚期,大草更應晚在隋唐。
由此認為《蘭亭序》的字體不可能是東晉王羲之的真跡。
這場全國範圍內的《蘭亭序》真偽辯,延續十多年之久而沒有結束。
曹操宗族墓發現後,從幾座發掘的墓葬中發現300餘塊墓字磚,均為東漢時期遺存,上面書寫的字體有篆、隸、真、行、草等。
草書中不僅有章草,還有大草。
這就說明行、草書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東漢時期。
當時,李燦寫了《從曹操宗族墓字磚看中國古代書體的演變》一文,發表在《光明日報》上,對當時全國學術界、書法界頗有震動,信函從四面八方飛來,或表贊同,或索資料,有的甚至不遠萬里來看實物。
從此,「行、草字體最早起於南北朝」之說就不再聽到了。
七、「倭人字磚」填補了日本歷史的一段空白。
日本歷史在我國東漢三國時期有一段空白,特別是中日關係方面。
曹操宗族墓出土了一塊「倭人字磚」,提供了這方面的一些線索。
當時李燦寫了《從曹氏墓字磚看古代中日文化關係》的論文,發表在《江淮論壇》上。
消息傳到日本,震動了日本朝野。
日本文化教育界人士先後數百人來亳州參觀訪問,他們先之將李燦文章譯成日語,在日本的《考古學》雜誌上發表,繼之又邀李燦前往日本訪問,合寫了不少文章,合出了一些書籍,轟動了日本社會。
在發展中日友好往來促進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八、以實物證實絲綢之路與亳州的關係。
亳州自古以來就是桑蠶產地,絲綢之鄉。
湯王都亳時曾建立桑園,亳州萬壽綢直到明清時還為貢品。
陸遊《老學庵筆記》中說:「亳州出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
」又載,穿此紗起舞,人若在雲霧中,故又名「雲霧紗」。
亳以紗為貢,最早見於《新唐書》:「亳州,瞧郡,土貢絹。
」1974年,李燦在渦河北岸發掘兩座隋墓,曾出土一件駱駝俑,身上駝著絲綢卷及糧食,同墓出土的還有胡人俑。
這說明亳州絲綢早在隋代以前就與西域發生貿易關係,暢銷西域。
盛產絲綢之亳州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
這一點,今天的文化教育界已無疑義。
中學歷史課本上也已明確標出。
九、確立了莊子蒙城人之說。
道家重要代表人物、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莊子家鄉何處?《史記》中載:莊子是宋國蒙人。
宋國的都城即今商丘,商丘東北22華里有個蒙澤,漢置蒙縣,很多學者認為莊子故里就在這裡。
亳州市蒙城縣古屬宋國,自古以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莊子是安徽蒙城人。
誰是誰非,莫衷一是。
對此,李燦寫了一篇「莊周故里考」的文章,說《史記》載:莊子「嘗為蒙漆園吏」。
我國叫「蒙」的地方很多,既叫蒙,又有屬地名漆園的地方,才真正是莊子故里。
符合這一條件的只有蒙城一處。
所以說得各家默然。
從此,蒙城也就理直氣壯的稱為莊子故里了。
十、亳州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獲得成功。
一個城市如果能被國家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無疑是這座城市的極大的驕傲。
1986年,國家評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李燦三赴北京,以大量歷史和現實資料為亳州爭得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資格。
從此,亳州便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身份走向世界。
李燦先生以其突出貢獻鑄就了他人生的輝煌,有人評李燦先生說:「渦水有史數千載,亳州考古第一人。
」又說:「李燦先生的貢獻改寫了亳州的歷史。
」這些話並不過分。
蒙城,莊子故里,由一個人的「逍遙」到一座城的「逍遙」
時間沖淡不了亳州的藥材味,所以藥材是這座城市轟轟烈烈的一面。它也有「隱」的一面,在這樣深藏著道法的地方,人的心既不無情也不感性,會默默地對著很多東西看很久。看很久,又聽很久。隱得很深,淡也到了極...
寶雞是「炎帝故里」,是原始部落聚居之地,遺址700多處
北首嶺遺址1953年被發現,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1958年至1978年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等單位先後7次對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4727平方米,發現房屋遺址5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