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渦水 千載文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④:亳州曹操公園。

圖⑤:亳州花戲樓。

圖⑥:安徽蒙城萬佛塔。

圖④⑤⑥為本報記者劉傑攝

湯王陵渦河孕育的安徽亳州,從商成湯王建都開始,走過了3000多年的風雲變幻。

一河渦水連接著歷史的淵源文脈,老子、莊子、陳摶、華佗、曹操、張良、伍子胥……信步亳州城、渦水畔,總能觸動一段歷史,牽動一縷哲思,在歷史的遺蹟中與這些先賢對話。

仰望古木追思先賢

渦河從亳州城北流過,緊挨渦河大橋的北頭,就是規模宏大的湯王陵。

走進湯王陵,迎面是塊高大的影壁,正面刻畫著湯王樂為民施的幾個畫面,背面文字介紹的是湯王偉大業績。

走過長長的甬道,進入到湯王陵地,裡面古木參天,墓碑巍峨, 一派肅穆。

謁陵人的崇敬留在陵前的墓碑上,那石龜和石碑上的油光印痕,無疑是人們虔誠膜拜的浸潤。

亳州舊稱「三朝故都」,第一朝指的就是中國第二個奴隸制國家成湯。

成湯以仁義愛民著稱,商朝建立後,還積極革除舊弊,實行利民強國之策。

如今遊覽湯王陵墓,凝視高大的冢丘,不管是衣冠冢,還是君身遺骨,都會讓人追思先賢,敬仰不已。

考察亳州文化發展史,古老的渦河水早已鋪陳了燦爛厚重的人文積澱,湯王的先進思想甚或就是深受著此種人文積澱的薰染。

至今在渦河兩岸,仍分布著眾多新石器時期古文化遺址,有的在現在的亳州市郊,有的沿渦河而下分布在渦陽和蒙城等地。

位於蒙城縣許疃鎮畢集村、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尉遲寺遺址是目前國內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以大汶口文化為主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

偌大的遺址上,發現了上萬件陶製品和其他器皿,許多陶製品造型獨特,既實用又美觀,反映了先人的聰明才智和文化品位。

在蒙城一間不大的房子裡,看到那麼多出土文物,真的是驚嘆不已,除了滿頭大汗地拍照,再就是嘖嘖讚美,不忍離去。

更為奇特的是,從遺址上可以看到許許多多整齊的房跡,那就是著名的紅燒土排房。

專家考證說,尉遲寺遺址出土的紅燒土排房是目前國內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先民所居住的豪宅。

無論是規模還是建築形式,都堪稱國內罕見,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大瑰寶,被譽為「中華原始聚落第一村」。

道德中宮

樸拙中體現清靜無為

渦水湯湯,思亦無量,沿河走上一遭,不難發現,古時候這裡生活著那麼多似神似仙似聖之人,有學者考證,老子便是其中之一。

坐落於亳州鬧市區的道德中宮,又稱老祖殿,是供奉老子的宮殿之一,傳說老子曾在此講學授道。

順水而下,到了渦陽,縣城西渦河之北的鄭殿子村,又有天靜宮,或稱道德東宮、太清宮,也是祭祀老子的,俗稱老子廟。

比起道德東宮,地處亳州市區內的道德中宮,倒略顯樸拙,吻合了老子清靜無為的治世思想。

進入中宮山門,首先看到的是一巨幅八卦圖,是道家的圖騰,也是道家文化的精髓。

山門之後是中殿,因孔子稱老子為龍,又名龍宮,供奉著老子全身立像,頭戴方巾,長須飄然,面露微笑,雙目微睜,一副與世無爭之情。

後殿為正殿,室內牆上有大幅老子壁畫,以及後世道教人物壁畫等。

縱觀道德中宮總體建築,從山門到中殿,再到後殿,排成一個「三」字,象徵著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觀。

而中宮最值得玩味的要數西院,高大的院牆上鑲嵌青石12塊,鐫刻著《道德經》81章全文。

而位於渦陽縣城西正殿村的道德東宮卻分外氣派,不光枕山際水,鍾靈毓秀,仙氣十足,而且建設早,規模大。

始建於東漢,以後歷代帝王均頒旨修葺。

唐宋時,殿宇林立,金碧輝煌,堪比帝王之殿。

元代再作續建,並改名天靜宮,到明清時代,天靜宮仍占地3000畝,食業數千人,實為華夏第一道觀。

現在的天靜宮,是近年在原址上興建的,規模雖不及往昔,但主殿老君殿氣勢非凡,其規制按宋代修復,九重飛檐,紅瓦高柱,殿深寬闊,在全國道觀中堪稱第一殿。

天靜宮以老君殿為中心,分中、東、西三路。

整個建築大氣、莊重、寧靜、清雅,足以彰顯出老子那種飄逸無為、高潔優雅而又深邃幽深的道家境界。

殿內塑三尊青銅像,中間老子,兩側為尹喜、東華帝君。

老子像高5米多,重達6噸,為國內最大老子銅像。

莊子祠

典雅浪漫景景有典

與老子祭祀殿宇相比,坐落在蒙城縣渦河北的莊子祠則多些典雅浪漫之氣。

莊子祠始建於宋元豐元年(1078年),由當時的縣令、秘書丞王競籌款所建,並請他的好友蘇東坡撰文紀念。

名人寫名文以記名人,卻也道出了不名之事,為什麼此前千餘年間莊子的家鄉沒有建一個紀念莊子的地方?

對此,專家分析,莊子生活在戰國中期,之後西漢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東漢末道教盛行,老子的地位被道教確立,莊子雖被追封為教主,但地位遠不及老子。

及至魏晉,莊子備受追捧,但社會動盪,無人顧及建祠。

唐代只祭老子,不祭莊子。

今天,宋明時期的莊子祠均已不在,僅蘇東坡記文猶存。

15年前縣裡聘請中科院古建專家設計,重建莊子祠,全祠建筑前低後高,門制重重,進大門有古衡門、莊子門、漢闕門,之後才見大殿逍遙堂,可謂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引人入勝。

今日之莊子祠,除卻漢代建築符號之外,又圍繞逍遙堂建有濮池、五笑亭、觀魚台、夢蝶樓等,演繹了莊子篇中幾個故事,也增添了觀賞趣味,予形賦文,算是建築之文化意蘊所現,不愧為大家之作。

就在莊子之後千餘年的亳州,又出現了一個道教老祖陳摶,繼承老莊道家學說而弘揚深遠,成了一代著名思想家、易學家、道學家。

陳摶祖輩居住的亳州南郊陳莊,建有陳摶廟,廢於「文革」期間,近年來澳門陳摶後人來亳州尋根問祖,捐款按原貌修復。

走進陳摶廟,有山門、碑亭、主殿、後殿、左右配殿及陳摶文化長廊。

碑亭內立著光緒年間所刻「希夷故里」古碑一方,亭前植相擁相抱朴樹,造型奇特,寓意澳門與內地陳摶後裔親如一家。

大殿塑有陳摶坐像,仙風道骨,飄逸睿智,令人肅然起敬。

曹操地下運兵道

「地下長城」規模宏大

亳州最出名的人物莫過於曹操。

有學者考證,曹操,不僅生於亳州,長於亳州,其畢生偉業也是開創於斯。

作為曹魏皇室本籍、曹魏政權的陪都,亳州遺留下許多重要的曹氏家族生活、祭祀、墓葬處,以及軍事、政治遺址,如曹操地下運兵道、鬥武營、曹操軍譙即水軍訓練處遺址、東西觀稼台、軍馬訓練處遺址、八角台等。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地下運兵道。

它是國內規模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地下軍事棧道,被譽為「地下長城」。

據說,曹操起兵時勢力較弱,為了顯示兵多將廣,吸引四方豪傑歸順,就在亳州城內修築地下道,通往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士兵穿上五色衣,依次出四門,再從另一地道折回,首尾相接,日夜不絕。

作為國寶級文物,運兵道地處市內大隅口,進入地道可見醒目楹聯,然後就是青磚築成的各類通道,有單行道、並行雙道、上下雙層道、轉彎道等等,縱橫交錯,令人驚詫。

特別讓人稱奇的是,修建運兵道時考慮精細,磚壁上留有小龕放燈,交匯處開挖多層和雙層利於分流,開挖了貓耳洞和各種掩體,為了迷惑敵人,還設置了障礙券、絆腳板、陷阱,設計了通話孔、通氣孔,不光規模宏大,而且十分巧妙。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7日 06 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李燦考古十大成就

古今中外頻道為您提供李燦考古十大成就的相關資料記載,更多有關李燦考古十大成就的歷史事跡,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古今中外專區。李燦,號夢裡居士,1924年生,亳州人。1943年畢業於渦北中學。解放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