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古墓出土千年古酒,終於知道水滸傳武松為什麼能喝18碗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瀋陽法庫葉茂台村七號宋代遼墓考古時,專家在主墓室東南角的木桌底下發現有兩件白瓷注壺,其中一件壺口是封閉的,裡面居然發出清脆的液體聲。
注壺的口用類似軟木塞的東西充塞,過了上千年的時光,「軟木塞」已經腐朽。
專家們意識到必須立即密封壺口,並及時對壺內液體進行化驗。
但是當時的條件運回瀋陽路途遙遠,在路途上液體中的成分極有可能揮發了。
有人建議乾脆先用嘴嘗嘗,看壺中裝的液體到底是不是酒。
主持考古工作的馮永謙從壺中倒出少許液體盛在玻璃杯中,液體清澈,淡黃中略帶紅色。
馮永謙用鼻子聞聞,沒有氣味。
他輕輕地呷了一口,細細地品味,大夥都看著他。
過了一會兒,他慢慢睜開眼說:「有點土腥味。
」
液體很快被送到了瀋陽進行化驗,報告單上標明液體中含有微量的乙醇。
這個結論證明,壺中的液體就是酒。
從宋遼時期古墓發現的酒推斷,當時的酒度數很低。
《漢書·食貨志》上記載: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事實上,用櫱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
中國古代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酵後就過濾而得。
當時主流的酒有糧食酒(米酒)、果酒(葡萄酒)、黃酒。
酒精度大約在12-13度,和現在的啤酒度數差不多。
《水滸傳》中武松年少時打架把人打昏迷,嚇得在外面流浪幾年,後來聽說被打人沒事,才放心回家。
他急著回家,天天趕路,到了景陽岡,又飢又渴,吃了5,6盤牛肉,喝了18碗酒。
現在分析一下就清楚了:
-
武松是水泊梁山有名的步軍頭領,善於行走,外號行者武松。
古代人一天通常吃兩頓飯,早上天亮就吃飯出發,一直走到下午,一天估計能走7,80里地,大運動量行走,肯定是又飢又渴。 -
體力勞動者飯量都很大,像武松這樣力量超人,又行走一天的,吃5,6盤牛肉很正常。
就是現代,體力運動飯量大的人也很多。 -
武松喝酒用的是黑瓷碗,這種碗其實不大,一隻碗大概能盛三兩酒,這種碗在國內一些地方還能見到,碗很淺,自然盛酒不多。
-
水滸傳里很多場合講到喝酒,通常的說法是旋一碗酒,或者篩一碗酒。
說明酒是從罈子舀出,有雜質,這種就應該是米酒或者黃酒。
白酒通常很純凈,直接倒出就可以,不用篩。 -
當時米酒度數大概就是10度,武松大運動量之後,把就當作飲料喝了。
喝18碗酒和現在喝10瓶啤酒也差不多,算成白酒也就1斤多。
武松喝18碗酒還能徒手打死老虎,成為了千古美談。
元代出現了蒸餾酒技術,酒度數可以達到5,60度,國內白酒最高度數有70多度。
元代以後,即使有人能打死老虎,也再沒人能喝18碗了。
武松的18碗酒,成了千古絕唱。
出土古酒證實武松酒量有多好,原來我們都被騙了!
在《水滸傳》中武松以喝十八碗「烈」酒而聞名後世,在這部小說中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武松酒量好,膽氣足、力氣大、好面子,可以徒手打死一隻大老虎。但是事實上武松在歷史上僅僅是有這麼一個人,關於打虎一事純屬...
瀋陽古墓中出土千年古酒,開棺後酒香四溢,專家:喝起來沒什麼味
自古美酒就為人們所十分推崇,而在很多的時候,一瓶酒倘若年代久遠,往往打開後香味更為濃烈,而味道也更好。人們當今所飲用的酒基本都是現代生產的,即使是明清時期的酒也已經十分稀少了。然而在一次的挖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