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濮民族遷入船棺葬俗 興盛巴蜀50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考古工作者在成都青白江大彎鎮雙元村發現了近200座春秋至戰國時期的船棺墓群。

丨載魂之舟 源起丨

【興起】

船棺葬是春秋戰國至西漢早期流行在巴蜀大地上的一種葬俗。

開明率領部落進入蜀國腹地,白濮民族的新式船葬習俗逐漸興起。

【盛行】

船棺墓葬在戰國時期多次演變,達到頂峰。

早期呈「獨木舟」式樣,沒有蓋子;到晚期已發展到一頭平齊一頭上翹,船棺內置小棺。

【消失】

戰國晚期秦並巴蜀,巴蜀地區墓葬形制發生較大變化,船棺葬逐漸衰落西漢時期,巴蜀地區的主流墓葬形制已經變為土坑木槨墓。

出土的船棺墓殘骸。

古人眼中,深埋地下的黃泉,滋潤著生命。

又喚起一種別樣的曖昧,承載著生者的諸多想像。

春秋戰國,成都平原迎來第一次「移民潮」。

開明氏率領習水的白濮民族,進入蜀地。

面對江河溪流密布,他們刳木鑿出只只獨木舟,與潺潺流水相博,構築起長長的交通線。

一輩子泛舟水上,他們渴望將賴以生存的一葉扁舟帶入泥土,抵達遠方。

於是,巴蜀大地上流行起一種新式葬具——船形棺木。

到秦漢,蜀地漸染秦風,逐步漢化,巴蜀文化逐漸轉型,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一個亞文化。

隨著蜀人的風俗與時俱變,載魂的船形棺木,在悠悠歲月中逐漸消失。

逝者歸舟,入泥深處。

上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發現了這種奇特的葬俗,將其命名為船棺葬。

隨後,四川多地發現船棺葬,數量多、分布廣,令人驚嘆。

出土的青銅盞。

初見船棺/

廣元寶輪9座墓葬 驚現「獨木舟」

古人眼中,對待死後要像對待生前一樣。

《禮記》里寫道:「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

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

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於衣,槨周於棺,土周於槨。

很長一段時間,古人都依照《禮記》里的記述,將穿著衣服的逝者放進棺里,再把棺放進槨,隨後埋入土坑,還要在上面種樹以示後來蔥鬱。

放眼歷史長河,棺槨演變出多種形式,在四川,曾流行一種奇特的葬俗,刳木為舟,形成棺木。

這樣的葬俗,最早發現於廣元市昭化縣寶輪院,那是一處山川形勝之地,面對清江,背靠高山,河谷開闊,地勢平坦。

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所長、研究員段渝回憶,1954年6月,四川省第一條出省鐵路——寶成鐵路修築工程隊在施工時,發現一處墓葬群,隨即報告給文物保護委員會。

考古專家趕赴現場,花了一個月時間,清理了15座墓葬。

其中4座木棺墓與往日所見墓葬相似,但另外9座墓的墓葬卻非常奇特——它們取自楨楠木,木頭兩端由底部向上斜削,翹起,如舟船兩頭;底部經削平後,類似船底,墓葬上面,還蓋有一棺蓋。

見狀,有考古學家驚異道,「這是什麼葬具呀?它真像是一隻獨木舟!」

就在同年,距離重慶60公里的一個墓葬群也「遙相呼應」。

原西南博物院(現重慶市博物館)在民間收購古舊銅器時,偶然發現一些具有巴蜀特色的兵器,順藤摸瓜,在巴縣冬筍壩找到了兵器出土點。

隨後,考古學家三次發掘清理墓葬,整理出81座墓葬,其中21座與寶輪院出土的奇特葬具極為相似。

仔細觀察,考古人員發現,葬具一般用長5米多、直徑1米多的楨楠木刳成,船棺體形碩大,猶如一隻獨木舟,只是多了一個蓋子。

一種未曾知曉的葬式被發現,考古專家將葬具稱為「船棺」,並命名這種墓葬方式為「船棺葬」。

考古專家發現,墓葬的土坑大都狹窄、垂直,葬具兩頭分別有一個大孔。

據此,考古專家推想,當時的人們先挖好土坑,再用粗繩穿過兩孔,把葬具吊放入墓坑。

出土的青銅器。

巴蜀個性/

敬重泥土 顯示獨特的風俗面貌

段渝說,船棺葬首次發現之際,正趕上學術界開展巴蜀文化大討論,「巴蜀文化」命題正式提出。

彼時,船棺葬在四川被發現,引起學術界重視。

學者們意識到,船棺葬這種葬俗在全國其他地區還沒有發現,是古代四川特有葬俗。

這不僅可能論證古代巴蜀地區存在獨特的地域文化,而且通過分析這種葬俗,還能加深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和研究。

時光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四川迎來考古黃金時期,廣漢三星堆、成都十二橋、成都平原早期城址群等遺址的發現,震動國內外。

學者普遍認同,巴蜀文化是一支不同於中原文明的古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又一發源地。

就在這期間,四川陸續發現多個船棺葬遺址:四川新都戰國木槨遺址、四川蒲江縣戰國土坑墓遺址、什邡城區西南部戰國秦漢墓地遺址……船棺葬的數量之多,分布星羅棋布,令人驚嘆和深思,它們成為巴蜀文化研究中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

雖然船棺葬並非巴蜀地區的專屬,但異於福建一帶懸於峭壁的葬式,巴蜀人著眼於大地,將一葉扁舟深埋泥土,顯示出獨特的風俗面貌。

成都考古所劉雨茂認為,懸於峭壁是有向上仰望之意,而葬入土地,頗有對泥土的敬重之意。

出土的兵器矛。

部落遷徙/

濮風習習 新式船葬習俗逐漸興起

考古人員總結髮現,船棺葬是春秋戰國至西漢早期流行在巴蜀大地上的一種葬俗。

春秋之前,巴蜀地區盛行土坑墓,西漢及以後幾乎都是土葬、土坑墓。

為何在這期間,船棺葬突然出現?

古人觀念中,事死如事生。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雨茂認為,船棺葬折射出先民習水的風俗。

巴蜀船棺葬,無疑是巴蜀先民受到本民族「送魂」觀念支配下的產物。

人們生前善於用舟,死後以船安葬乃順理成章之事。

在我國文獻記載的古史傳說中,就有關於巴蜀先民傍水而居,擅長舟楫的記載。

據《史記·武帝本紀》、《華陽國志》及《十三州志》記載:蜀人祖先乃軒轅黃帝之後,由西北南下定居於岷江和雅礱江流域,後又進入地勢低洼、沼澤密布的成都平原。

蜀人若不長於舟楫,要沿水路遷移或開發成都平原都是極為困難的事。

段渝認為,蜀地本沒有船棺葬的風俗,這是白濮民族大批遷入的結果。

據記載,蜀地早期的三代蜀王都是氐羌族的一支,長期在高山峽谷生存。

考古發現,蜀地的早期墓葬,全部是豎穴土坑墓,後來,川西流行起石棺葬,但從沒出現過船棺葬。

到了春秋時代,居住在夜郎國一帶的開明部落逐漸興盛,他們是白濮民族中的一支,依山傍水,沿河生存。

待中原內外各族落開始大遷徙時,開明率領部落進入蜀國腹地,想要做出一番成績。

習水的白濮民族與土著蜀族雜居,生息繁衍,相互融合,蜀族的濮人之風逐漸濃化。

於是,在巴蜀大地上,由白濮民族的新式船葬習俗逐漸興起。

出土的青銅器。

楠木為料/

船棺漸變 兩端平齊 轉向兩端上翹

成都考古所江章華、張擎曾經根據巴蜀墓葬特點,分為成都平原、川西南地區、川東地區三大區域。

研究船棺墓葬時,他們發現,在三個區域都有船棺發現,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蒲江、滎經、川東北地區和現今的重慶市。

考古專家發現,四川地區船棺多取自楠木,可以分為獨木舟式和翹首船式兩種。

製作獨木舟式的船棺,需從中間剖開楠木,將原木砍去部分,使之成為平面,然後鑿去部分樹心,兩端截齊,形成獨木舟式樣。

而翹首式船棺,則是取來大楠木一截,將上面削去小半,再削平底部,兩端由底部向上斜著削去,使之上翹,猶如船之兩端。

此外,逝者遺骸和隨葬品的放置也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直接混合放置,一般是遺體放中間,遺體的頭、腳兩頭分別擺放隨葬品;另一種是在棺內再另置一個木製小棺,以殮屍並放置隨葬品,陶器和銅器放在小棺外,整個木棺外觀看起來龐大、樸素而又結實,棺內則顯得緊湊有序。

劉雨茂就典型的川西戰國船棺墓舉例說明了船棺的演變過程。

早期的船棺木,葬具製作粗糙,兩端平齊,呈「獨木舟」式樣,沒有蓋子,隨葬品放置較為零亂,甚至有的器物放於棺外。

到了中期時,船艙挖得更深了,呈圓弧形艙室,有了船棺蓋。

在中期偏晚時候,出現了一端平齊,一端略上翹的船棺,隨葬陶器有一定規律。

直到晚期,船棺形狀已發展到一頭平齊一頭上翹,船棺內置小棺,將船艙分為頭、中、腳廂三部分,隨葬器物的放置很有規律。

航拍春秋至戰國時期的船棺墓群。

消失之謎/

久染秦風 船棺葬逐漸衰落

春秋之際,白濮民族將船棺葬俗帶入蜀地,但到了西漢晚期,船棺葬突然消失。

神秘的船棺葬為後人帶來一個謎團。

對此,劉雨茂和段渝都認為,船棺葬的消失,是中華民族大一統的結果。

戰國後期,強大的秦國開始了摧枯拉朽的統一大戰,中華民族進入大一統時代。

公元前316年,蜀開明王親率蜀軍,討伐分封至漢中重鎮的王弟苴侯,苴侯轉向投奔巴國,然而巴國也不能抵擋蜀王的大軍。

於是,他又求助於秦。

這時,秦王正愁找不到藉口南下,於是欣然答應。

當年秋天,秦軍從石牛道南下伐蜀。

蜀王逃至武陽(今四川彭縣北),被秦軍追殺,蜀王太子及蜀國太傅、丞相等率殘部逃到逢鄉,敗死。

冬十月,秦軍掃蕩了蜀的反秦勢力,一舉兼并了蜀國。

蜀國至此滅亡。

巴蜀故地被納入秦王朝為代表的中華國家的統一疆域之中,巴蜀被秦王朝予以根本改造,巴蜀文化也因為久染秦風,轉化為秦文化。

秦滅後,漢王朝繼續在蜀地強制推行漢化政策。

經過秦漢兩朝對巴蜀的強大影響,最終,巴蜀文化同漢文化化為一統,成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西漢晚期,巴蜀地區已經沒有蜀國語言。

在這樣的背景下,蜀人的風俗也與時俱變,船棺葬,也在川中歷史長河中消失。

考古人員發現,在戰國晚期到秦代時,船棺葬已經越來越少見,顯示出逐漸凋敝的趨勢。

戰國早期墓葬以船棺葬為主,這是戰國時期巴蜀地區最有代表性的墓葬形制。

戰國中期,墓葬雖然仍以船棺為主,但墓葬的形制已經出現多種多樣的局面,狹長方形土坑墓和長方形土坑墓開始出現。

戰國晚期,秦並巴蜀,巴蜀地區墓葬形制發生了較大變化,船棺葬逐漸衰落,隨葬品中也開始出現中原文化因素。

到了西漢時期,巴蜀地區的主流墓葬形制已經變為土坑木槨墓。

西漢中晚期,隨葬陶器中,只有個別器物在形制上仍然保留著巴蜀文化的某些特徵,其餘都是漢式陶器。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毛玉婷 攝影楊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四川 青銅時代(巴蜀時期)的文物

廣漢中興鄉三星堆古遺址的重要發現。1980~1981年先後兩次對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大量陶片、石器和18座房屋基址,以及灰坑3個和墓葬4座。石器以錛、斧、鑿、紡輪最多,加工精整。陶器的器形以高...

2016年秦文化考古大事記

湖北棗陽郭家廟墓曾國墓地再出重大考古發現郭家廟墓地隸屬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一、二組,坐落在漢水支流滾河北岸。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文化堆積以東周時期墓葬為主,也有戰國晚期、明清時期墓葬。...

長沙發現150餘座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古墓

新華社長沙6月12日電(記者劉良恆)記者從長沙市文物考古部門獲悉,考古人員近期在長沙城北發現了150余座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古墓,出土大量陶器、銅器等文物。今年2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長沙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