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之番外篇:吳王夫差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83年,在湖北江陵馬山5號墓中出土了一件吳王夫差自用青銅矛,全長29.5厘米。
器身與劍身相似而稍短,中線起脊,脊上有血槽,兩面血槽後端各鑄一獸首。
骹中空,骹口扁圓,口沿內凹。
矛體滿飾菱形幾何暗紋。
基部有兩行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鈼。
」據專家考證,鈼為矛屬刺兵器。
由此可知,此為吳王夫差自用。
冶鑄精良,花紋優雅,保存完好可與越王勾踐劍媲美。
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青銅器在鑄造時應為純黃色,我們今天所見的大多呈現出銅綠色的青銅器,並非其本來的色澤,而是由於生鏽的原因。
但如果保存得好,在出土之後仍會呈現出黃色,吳王夫差矛就是一件完整如新的青銅兵器。
造型獨特有巧思,鋒刃線條平滑流暢,脊部有一條血槽,鋒部呈弧線三角形,表面飾有黑色「米」字形暗花,一面有兩行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矛」刀鋒附近為曲刃,便於矛刺的動作,這不同於冷兵器時代西方的劍刃,西方多用於劈、砍,所以便為直刃。
在這類兵器中,脊、刃多採用不同的合金,以令其堅韌,因此刀脊的色澤可能會有所不同。
吳王夫差矛通體裝飾簡潔劃一,血槽下部飾以小型獸面,似為龍首,與血槽相配,宛若一條凌雲直下的飛龍。
這種下垂之勢與雙刃的直上之勢形成一種對比,在升騰之中給人一種穩定凝重感。
這支矛是省博物館考古工作者於
十一月二十三日在江陵縣馬山五號墓中發現的。
此墓屬中小型土坑墓,棺槨腐朽無存,距出土越王勾踐劍址二公里,距「絲綢寶庫」出土處一百餘米,從墓葬形制、葬俗特點分析,應屬戰國時期楚墓。
有關專家認為:春秋時吳王夫差矛在我省和山東、河南已有發現,而造型如此精美、銘文如此特殊的吳王夫差矛,實乃首見,它對研究楚史、探討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關係及當時的鑄造工藝、古文字等,都提供了珍貴的新資料。
至於吳王夫差矛怎樣來到楚地等等問題,尚待學術界進一步研究。
→ 歡迎喜歡,對刀劍兵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師傅微信號:longquandk
→歡迎想要了解更多冷兵器知識的朋友,關注微信冷兵器自媒體公眾號:zglengbingqi
真正的國家寶藏在這裡|吳越青銅劍
文/張敏在火藥發明之前,人類爭鬥的沙場是冷兵器的世界。在中國古代的十八般兵器之中,劍,歷來被稱為「百兵之皇」,而年之最長者,唯青銅劍是也。從商朝時的短如匕首開始成長,到東周時期,吳越之地的鑄
國家寶藏帶火「國寶」,帶你走進湖北博物館近距離看越王勾踐劍!
在最近熱播的《國家寶藏》中,段奕宏聲情並茂得演繹了「越王勾踐劍」的前世今生。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湖北省博物館,親眼見識一下越王勾踐劍和其他的一些國寶們。
從越王勾踐劍鑄造工藝看春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
根據我國考古研究顯示,春秋時期青銅劍已經擁有了非常精美的外形和複雜的鑄造工藝,體現了當時青銅冶煉技術的巔峰,在春秋各個諸侯國中,越國和吳國的鑄劍技術處在當時時代的尖端,古籍中就曾明確提到過「吳越...
越王勾踐的青銅劍千古不銹之謎:越王勾踐劍價值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
春秋三大王者兵器:兩劍一矛號天下第一,最後一把橫掃春秋成霸王
到目前為止,中國出土了不少兩千年前的冷兵器,主要是劍、矛、戈之類,而最為著名的有三件,其中兩件都號稱「天下第一劍」,一件被稱為「天下第一矛」。這三件兵器到底誰最牛呢?咱們來看一看。
一對冤家兵器的前世今生:越王勾踐劍與吳王夫差矛
吳王夫差青銅矛為青銅鑄造,其狀如矛,長二十九點五厘米,兩面脊部均有凹槽,凹槽基部有鋪首裝飾,鋪首有孔可系絛,銎部中空,器身遍飾精美的幾何形花紋,上篆錯金銘文八字:「吳王夫差自乍(作)甬(用)」。...
勾踐劍與夫差矛上的字,你更喜歡哪一個
2500多年前,吳越大地上,勾踐與夫差激戰20多年,「臥薪嘗膽」並施「美人計」的勾踐終於戰勝夫差。2500多年後,銷煙早已散盡,這對千年冤家的兩件兵器——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面對面靜靜地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