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吳王夫差劍背後的大國崛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吳王夫差劍重回蘇州 歷2500年寒光不朽

日前,蘇州博物館宣布,由蘇州市人民政府出資4250萬元徵集的58件台灣「古越閣」舊藏青銅兵器,將於12月18日—2015年3月22日在該館公開展示。

據了解,其中31件為「古越閣」主人王振華、王淑華夫婦慷慨捐贈,另外27件吳國兵器精品則為友情出讓,其中一柄被稱為 「吳老大」的吳王夫差劍,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吳王夫差劍中保存最完好的,堪稱國寶。

「每一次觸碰,我們都小心翼翼,它真的太過鋒利,一不小心手指就會被劃破。

」蘇州博物館館長助理、文物徵集委員會主任程義介紹,此次入藏蘇州博物館的這柄吳王夫差劍通長58.3厘米,身寬5厘米,格寬5.5厘米,莖長9.4厘米。

他告訴記者,在目前已知的吳王夫差劍中,這一柄保存最為完整,其他多柄劍出土時即已殘缺。

這一柄也是最長的,其他一般長約40多厘米。

據程義介紹,它的劍身寬長,上面有一層藍色薄銹,刃鋒極其鋒利,堪稱削鐵如泥、吹毛斷髮。

「此前的藏家曾經做過實驗,他們把一張A4紙放在桌上,沒有任何人去按住白紙的情況下,劍刃只在紙上輕輕划過,紙便立刻被割成了兩半。

另外,靠近刃鋒處劍身明顯變窄,雙刃呈弧線。

劍格作倒凹字形,裝飾有獸面紋,鑲嵌綠松石,一面已佚。

劍身近格處鑄有銘文兩行十字:「攻敔(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詳細]

青銅劍鑄造千古之謎

在吳越青銅劍中,最為人們矚目的,便是吳王劍和越王劍。

吳王夫差劍,通長58公分,前鋒內斂,兩叢有血槽,劍身中脊和刀緣明顯,近格處有鑄銘:「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劍格裝飾有獸面紋,綠松石鑲嵌,微有脫落。

莖有雙箍。

出上於湖北江陵的越土勾踐劍,通長56公分,前鋒內斂,成兩度弧曲姿態,兩叢有血槽,劍身布滿菱形暗花紋,近格處有鳥篆鑄銘文:「越土塢淺(勾踐)自作用(劍)」,劍格兩面用藍色玻璃、綠松石鑲嵌,莖有雙箍,劍首端部裝飾以極窄的同心圓圈。

此劍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鋒刀依然銳利,可以輕易剁切銅鉛、紙張。

[詳細]

*這兩柄青銅劍形制相似,代表了吳越地區青銅劍製作的最高水平,堪稱國寶。

那麼,如此精美鋒利的劍是如何鑄造的呢?

* 10%的含錫量是一個分界線,超過與否,難度是天壤之別。

經測算,出土越王劍的含錫量高達17%~19%,古人是怎麼做到的?

青銅劍背後的吳國崛起

在漫長的西周至春秋前期,吳一直處於長江下游,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蠻夷之國;但自春秋中期開始,吳逐漸強大,稱王,並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雄踞東南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作為地處東南、歷來視為蠻荒之地的小國短短數十年間,竟然能與齊、楚等大國抗衡,成就霸業,除去政治因素外,從物質角度來看,以創新青銅兵器、發揮水軍步兵優勢為吳國從一個蠻夷小國一躍而成為春秋末霸發揮了重要作用。

吳國青銅劍在春秋中晚期經過了一系列創新後,在吳國的水兵和步兵作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吳國以水軍步兵為主,士兵近身作戰的機會多,兵器多為步戰用的短兵,佩劍持矛是吳國兵器的基本配置,吳越地區青銅劍多出於河道水域,更是兩國以水戰為主的寫照。

從吳國北上爭霸滅邗經過的江都陸陽湖圍墾工程出土並徵集兵器多件,由其中劍的形制可知它們應是春秋時代吳國的文化遺物。

從吳越爭霸的主戰場——蘇州市郊周圍河道及太湖水域內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青銅劍及其他青銅兵器,如東山太湖出土青銅劍、吳江浪打川出土青銅戈、吳江宛萍出土銅劍、吳縣橫涇出土兵器、蘇州葑門河道出土農工具及城東北窖藏銅器等,可知吳國充分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選擇從水路北上爭霸。

品鑑:青銅劍的美與迷

劍,歷來被稱為「百兵之皇」,劍之家族中年紀最長的「祖輩」則是青銅劍。

從商朝時的短如匕首開始成長,到東周時期,吳越之地的鑄劍大師造就的青銅劍已達剛柔相濟的完美境界。

其冶煉技術領先西歐大陸近千年,精湛技藝至今仍令世人嘆為觀止。

[詳細]

複合劍:青銅長劍的巔峰之作

青銅時代,鑄劍採用的是銅錫合金,如果錫多了,劍會很鋒利,但容易折斷;如果錫少了,劍的柔韌性會明顯增強,但是攻擊力度卻要大打折扣。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青銅劍鑄造工藝的巔峰之作——複合劍應運而生。

暗格紋劍 最為尊貴

到了東周時期,隨著鑄劍工藝的不斷提升,士大夫階層開始興起佩劍之風。

他們對於青銅劍的裝飾性更加看重,鎏金、錯金銀、鑲嵌等裝飾手段都被應用到青銅劍身上。

一把上好的青銅劍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奢侈品,彰顯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這樣的青銅劍不僅是一件兵器,而且成為一種禮器。

不要貿然「保養」青銅劍

不要貿然對青銅劍進行「保養」。

青銅劍上一些看上去不太好看的銹、損傷,其實都是很重要的歷史信息。

不要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進行改造和清潔,要保持其原貌,避免對文物的二次傷害。

「局部造假」的青銅劍最具迷惑性

存世的大部分青銅劍是沒有任何文字和裝飾的素劍,所以就有圖謀不軌的人在上面刻銘文,以達到『增值』的效果。

青銅劍上的銘文通常字體比較纖細,而大多數人對篆字也不是很熟悉,所以這種造假方式的欺騙性是很大的。

→ 歡迎對刀劍等冷兵器感興趣的朋友加龍泉鑄劍師私人微信:zhangyang81228

→歡迎想要了解更多冷兵器知識的朋友,關注微信冷兵器第一自媒體號:中華冷兵器課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500年後,吳王夫差劍「回家」

      光明網12-17 07:26顯示圖片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擊敗自殺,吳國滅亡,作為權力象徵的吳王夫差劍從此失散。目前已知的帶銘文的吳王夫差劍有16把。18日,它們中鑄造工藝最精、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