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墓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秦始皇帝像
秦始皇帝(公元前259年-前210年),通稱為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正),秦莊襄王之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
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皇帝。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怎麼會想到,當年為他陪葬的地下兵團兩千年後又衝擊地平線,再次旋風般地征服了世界。
只是這回它不再是憑藉金戈鐵馬,而是它永恆不朽的藝術魅力。
正如對金字塔的探秘一樣,後人對秦始皇陵的探秘也從未停止過,秦始皇陵內驚現「大廈」30米 「高樓」供靈魂出遊的報導再次引起人們對那個迷宮的無限遐想,秦始皇果然常常有超出常人的思想和做法。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在大篇幅介紹中國秦始皇陵時說:如果能破解秦始皇陵圖庫地宮的秘密,那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考古發現。
40餘年來,關於秦始皇陵圖庫的考古工作從未停止過,雖然近來又有重大發現,但陵園最大的秘密——地宮之謎,仍然深藏在地下等待後人發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這位在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後留下的陵墓依然撲朔迷離,成為中國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難破解的謎團之一。
一、發現秦始皇陵
從西安驅車東行約20公里到達臨潼縣,在臨潼縣城東側就是始皇陵巨大陵園區,古時稱驪山園。
由於長期水旱兵燹、明挖暗盜,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那山巒般的封土孤零零地聳立在驪山圖庫腳下。
促使始皇陵穿破千百年的塵封的卻是一個偶然事件。
1974年3月,臨潼縣西楊村幾位打井村民意外挖掘出秦兵馬俑,龐大的兵馬俑圖庫軍團以其精湛的技藝、完美的造型讓世界為之驚嘆。
一時間,這片神奇的土地吸引了世界的關注。
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歷經兩千多年風雨滄桑的秦始皇陵園,第一次清楚地露出它的輪廓。
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面積之大在世界上也屬罕見,因此引起考古界轟動。
在陵墓中心區,考古人員勘測出地下有保存完好的建築遺址,布局長方形,有內、外兩城,封土位置位於在內城的南半部,近似方形,占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二、巨大的封土嶺
巨大的封土是用一層層黃土夯築而成,經過兩千多年風雨的洗禮,夯土依然細膩結實,可見工程勞作之艱辛。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正好活了50歲,因此他決定將陵園封土修築五十丈高,即現在的115米,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明代學者都穆在他的《驪山圖庫記》中,忠實地記錄了陵園內外城、門址的具體尺寸,但他所記載的封土高度只有14餘米。
1906年,日本學者足立喜六來到秦始皇陵,在實地測量後認為封土高度應為76米。
1917年,一位叫維克托薩加倫的法國學者測得封土高度約為46米。
秦始皇陵封土高度究竟是多少?袁仲一先生是參加兵馬俑圖庫發掘的專家之一,多年來一直參與秦始皇陵的考察研究工作。
他認為,秦始皇陵整個地形像一條魚脊,從不同角度測量就會得出截然不同的數值。
三、封土下的秘密
秦始皇生前窮奢豪華,死後巨大的封土也能顯示他的尊威。
封土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保護下面的地宮。
秦始皇陵考古隊在封土南部向下約十六七米處發現一層厚厚的石層,最厚處竟有三四米,這是文獻資料中從來沒有記載過的。
這厚石層會不會是地宮的頂蓋?考古隊決定在封土嶺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探測。
其實,從1962年以來,對秦始皇陵的考古勘察工作一直沒有中斷,由於主要採用取地下土樣來進行分析,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因此要進一步查明封土之下的情況還需相當長的時間。
經探測,考古隊確定了城牆的大概位置。
通過發掘,發現內城牆寬3.5米,城牆上的建築可作為推測地宮建築的依據。
考古隊在封土附近探測出一個長方形宮牆遺蹟,南北長460米,東西寬392米。
經考證,宮牆之內就是地宮在地面的開口面積。
四、地宮深度之謎
地宮是放置秦始皇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兩千多年來,深藏地下的地宮構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關於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獻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
司馬遷展示了始皇陵的情景,穿三泉而建的地宮充滿窮奢豪華的陪葬品,有以水銀來表現的百川大海,有防止盜墓的機關弩矢,宮頂裝飾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擬統一後的中國疆域,還有用鯨魚油做成的長明燈,照亮了整個地宮,經久不熄……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推測:地宮形狀為拱形,直徑約50米,地宮中有四條直徑25米的青銅環狀物,總重超過萬噸。
袁仲一先生則認為,地宮結構應和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的大型墓室結構近似,即多層台階或近似方形的土壙。
從事秦漢時期考古工作的王學理先生得出更具體數據:墓室由巨型豎井式壙穴構成,猶如一個倒置的『四稜台體』。
地宮的深度是研究者們爭議最大的地方。
其中最大膽的推斷出自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們推斷地宮的深度在500米到1500米之間。
多數中國學者認為這個數字難以置信。
有人推斷地宮的深度至少在50米以上,其重要依據是湖北大冶銅綠山發現的戰國古銅礦豎井深度已達50米。
袁仲一先生通過對地下水位的研究,認為深度應為23米,而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王陵墓鳳翔秦景公大墓深度為24米。
孫嘉春先生是陝西區域地質礦產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他發現秦代墓壙中墓道與水平面約為10度左右。
經計算得出秦陵墓道長度約200米,而地宮深度應為43.73米。
考古隊還有一個重要發現——地宮防水大壩,並由此推斷地宮深度將低於30米,否則地下水將從高處滲入地宮。
王學理先生經計算得出地宮深度是33.18米,他認為這是高精度的探測結果。
五、地下水銀世界
司馬遷對地宮結構的文獻記錄中,唯一可驗證、且已經驗證的就是關於水銀的記載。
研究人員曾對秦始皇陵園進行汞含量測試,發現在封土中心1.2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有一個強汞異常區。
封土中的汞異常是地宮大量存在的水銀揮發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規律的幾何形,證實了《史記》中的「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王學理認為,在我國古代,煉丹家已掌握了將硫化汞分解得到水銀的方法。
如果始皇陵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大海,估計至少使用了一百噸水銀。
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
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這些數量巨大的汞礦是從那裡來的呢?據考證,四川東南一帶是春秋戰國時期汞礦的主要產地。
當時川東南一帶的汞礦跨長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過漢水,經過千里棧道運到關中,其艱辛可想而知。
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一代帝王,墓穴至今無人敢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這位在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後留下的陵墓依然撲朔迷離,成為中國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難破解的謎團之一。40餘年來,關於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從未停止過,雖然...
秦始皇陵謎團重重,「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弩矢」?
秦始皇陵——一個動用全國的財力物力,徵發民工70萬,修建的陵墓。從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即位後就開始修建,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為止,長達36年之久。
深度解析: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挖了的秘密,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帝的統治者,其生平事跡以及死後陵墓都成為了考古學家們重點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有關秦始皇陵墓的種種猜測,以及駭人聽聞的未解之謎,近年來更是得到諸多史學家的激烈辯論。
未解之迷:秦始皇的墓到底有多大,為什麼現在還不敢挖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帝的統治者,其生平事跡以及死後陵墓都成為了考古學家們重點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有關秦始皇陵墓的種種猜測,以及駭人聽聞的未解之謎,近年來更是得到諸多史學家的激烈辯論。
秦始皇地宮何來如此多的水銀!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後人也稱其為千古一帝。他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而在其死後,他所下葬的秦始皇陵,也為後世所關注。與埃及金字塔一樣,秦始皇...
秦始皇之謎:秦始皇陵地宮何時打開!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於中國北部陝西省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
探索千古一帝秦始皇陵打開後會有多少謎破解?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層巒疊嶂,山林蔥鬱;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臥。高大的陵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1974年春天,正在打井的臨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