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謎團重重,「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弩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秦始皇陵——一個動用全國的財力物力,徵發民工70萬,修建的陵墓。
從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即位後就開始修建,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為止,長達36年之久。
始皇陵規模宏大,背靠驪山,面臨渭水,形勢異常雄偉。
陵墓地面原有內外兩城,內外城之間有角樓、寢殿、便殿。
封土堆現有高度76米,底部南北長350米,東西345米,是一個夯土陵丘。
今日的秦嶺上栽滿了石榴樹和柿樹,四周環繞著兩重白楊林帶,景色優美。
秦始皇為什麼將自己的歸宿地選在驪山?民間傳說認為,秦始皇是葬在「枕金蹬銀」的風水寶地,而驪山的確符合依山傍水「乘風氣」的風水觀念。
此外,秦始皇陵選在這裡還與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園葬在臨潼以西的芷陽一帶有關,作為晚輩的秦始皇陵園選擇只能在芷陽以東,這樣葬在驪山之旁也就恪守了古人晚輩居東的禮制。
不過也有人指出,將陵址選在驪山北麓恐怕不是秦始皇自己的主意,因為選定陵址時秦始皇才13歲,不太可能是他拿定的主意,這應該是太后與呂不韋的意思。
修築這樣一個大型的工程,所需役力人數是巨大的,有人說他們全是秦國的刑徒,顯然人數是不夠的,除此之外,還應有農民、少量的軍功地主、以勞役抵債的奴婢及其他不明身份的人。
這是十分奢華的陵墓,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修築秦始皇陵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材料要由四川、湖北等地運輸。
驪山的河渠本由南向北,為防止河水衝激,保障陵墓安全,需大量的勞役改變河道,使其向東西流,同時驪山上石料缺乏,大量石料需由渭北諸山採運,當時有歌謠:「運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一唱,萬人相鉤。
」其工程之大可以想像。
根據目前考古調查發掘,秦始皇陵園的布局結構有下列七個特點:一、陵墓有內外兩重城垣,呈南北狹長的「回」字形;陵墓近於方形覆斗式,坐落在內城的南半部。
二、在陵墓西邊墓道的一個配房中,埋有成組的車馬,既有髹漆木車,又有彩繪的銅御手和銅車馬。
三、在陵墓西北角的內外城之間,發現有左右飼官的建築遺址,飼官是陵寢中供給飲食的官。
四、內城中心有宏偉壯觀的寢殿建築。
五、內城的東北部有一長方形區域,向北有門可以通向外城,向南有門可以通向陵寢,可能是管理陵園的官吏和供奉陵寢的宮女居住的。
六、在陵墓內外城的南部以東,有一長條南北向的陪葬墓區,當是一些親屬和大臣的葬地。
七、在陵墓東邊外城以東1000米處,正當東門大道的北側,有三個兵馬俑從葬坑,組成了面向東方的龐大軍陣。
關於秦始皇陵,尚有許多問題我們至今仍不能明白,如秦始皇陵的朝向為什麼是正東方?秦始皇陵是否被盜?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到底是什麼性質?等等。
後代的帝王大都以面南為尊,而秦始皇陵是坐西向東。
為什麼會這樣?
著名學者楊寬認為:「陵園整個朝向東方,在東方正中設有大道和東門闕,因為按照禮制是以東向為尊的。
陵園的東門大道,相當於後世陵園的『神道』,是整個陵園的主要通道。
」「秦始皇創設第一個皇帝的陵園,並不是憑空設計的。
他有戰國時代各國君王的陵寢作為藍圖」,也是「按當時國都咸陽設計的」。
始皇陵的布局「對西漢諸帝陵園發生了直接的影響。
西漢陵園的布局有許多方面是沿襲秦的禮制的」。
贊同這種說法者都認為,秦漢之際的禮俗決定了陵墓的朝向。
《禮儀·士冠禮》雲「主人東面答拜,乃宿賓」。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這都說明,戰國到秦漢時期,主人是朝東坐的。
秦始皇生前是天下共主,死後的陵墓便理所當然要坐西向東。
地宮是秦始皇陵墓建築最核心的部分,是放置秦始皇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
兩千多年來,由於深藏地下,後人對這個神秘的地宮一直缺乏直觀的認識、了解,成了先秦文化最大的謎團之一。
關於秦始皇陵地宮的建造及相關情況,最早的歷史文獻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錄,此後如《漢書·劉向傳》等從司馬遷處進行了演化:「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里有餘;石槨為游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成見發掘。
」在《賈山傳》中又說:「死葬乎驪山,吏徒數十萬人,曠日十年,下徹三泉。
合採金石,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
被以珠玉,飾以翡翠。
中成觀游,上成山林。
」此後《水經》、《三秦記》、《三輔故事》等書均有記載。
地宮的核心部分叫玄宮,是存放秦始皇屍體的棺槨所在處,也叫槨室。
一些學者認為,秦始皇陵的玄宮是一個巨型的石砌周壁的豎穴墓壙,附設有一些迴環相連的隧道式別室和墓道耳室。
這是一個內部結構由石、磚、木料組成的多級桁架式穹隆頂的群體建築,與一般陵墓相差不多。
地宮大致分為墓室、別室、墓道三個部分,根據探測,秦始皇陵地宮上口範圍很大,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面積達25萬平方米。
關於地宮,謎團重重,眾說紛紜。
其中地宮的深度是研究者爭議最大的問題。
司馬遷在《史記》中談到了地宮的深度:「穿三泉,下銅而致槨。
」在《漢舊儀》一書中也有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50歲生日時,丞相李斯向他報告:我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連火也點不著了,鑿時只聽見空空的聲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樣。
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當代最大膽的推斷出自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們推斷地宮的深度約在500~1500米之間。
大多數中國學者認為,這個數字難以置信,有人推斷地宮的深度至少在50米以上。
著名的秦陵考古專家袁仲一先生根據發掘的一口秦代水井,發現當時地下水位距地表深度為16米,而水井處地平面較地宮中心部位低約7米,因此他認為,地宮部位的地下水位距離地表應當在23米左右。
相鄰地區也有相似的數字可供參考,如1976年至1986年之間,考古工作者發掘了陝西咸陽鳳翔縣附近的秦景公陵墓,這個陵墓的發掘對研究秦始皇陵起到重要的作用。
經勘測,秦公大墓深度為24米。
秦始皇陵考古隊曾經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在陵墓地宮的東、南、西方向都有厚厚的夯土建築,夯土建築最深處位於陵墓的南端,達39.4米,最窄處深度在陵西,為23米。
考古專家認為,這是地宮的防水大壩。
秦陵地宮南、西、東三面較高,從而推斷地宮的深度將低於30米,否則地下水將從高處滲入地宮。
秦俑坑的發掘者、考古專家王學理先生在研究始皇陵後得出地宮深度是33.18米,他認為這是高精度的探測結果,應該是可信的。
鑽探人員曾經在地宮之上進行鑽探,深至27米仍然屬於當初回填的熟土。
秦始皇陵地宮結構儘管至今仍無法確切的了解,但考古專家們進行了認真的推斷。
他們認為,豎穴石壙的墓室,其跨度和進深肯定是超巨型的。
王學理先生認為墓室底部面積達1.92萬平方米,地宮的主體建築頂部作穹廬形,覆蓋在槨室之上,呈天圓地方的格局。
司馬遷對地宮的文獻記錄中,惟一可驗證、且已經驗證的就是關於水銀的記載。
上世紀80年代以後,考古工作者曾對秦始皇陵先後進行了兩次測試,他們在陵墓封土之上鑽眼取土作為地質樣品,發現汞含量較高,認為始皇陵地下埋有大量的水銀。
封土中的汞異常是地宮大量存在的水銀揮發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規律的幾何形,這證明了司馬遷所記載的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內容屬實。
其實,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弘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以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
汞還是劇毒物質,一旦吸入一定濃度的汞氣,即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以毒死膽敢闖入的盜墓者。
如果打開秦陵地宮,《史記》中記載的弩弓是否還能發揮作用,這也是人們特別感興趣的一個話題。
地宮內安裝的弩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機關,現在人們並不能確定,但就目前秦俑坑出土的弩弓來看,其弓乾和弩臂均較長,材質可能是南山的山桑。
秦始皇陵直接影響了後來封建帝王陵園規劃和建築的模式,這種厚葬的習俗,歷代封建帝王無不尊崇。
那麼,建造如此大規模的工程需要花費多少時間?需要多少人力呢?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使丞相李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1979年,在秦陵封土西部1600米的趙背戶村,發掘出當年服役人合葬墓104座,這裡的村民都知道當年發掘的情況,他們說挖出的都是堆堆白骨。
從趙背戶村出土的瓦文可以知道,這些來自山東、河南、江蘇、河北的修陵人,就是當年72萬人中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以其宏偉的規模、大量價值連城的陪葬品而聞名遐邇,秦始皇陵有沒有被盜?地宮有沒有被破壞呢?
一些人認為,這座精心建造的帝陵並不能使秦始皇在死後仍與生前一樣過上帝王生活,反而使帝陵成為貪婪者的目標,歷史上曾遭受過多次破壞,其中較大規模的破壞有三次:一次是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中後,曾掘其陵墓,燔燒宮觀,三十日運物不絕,這是最大的一次破壞。
據《晉書》記載,後趙國君石虎時,又一次盜掘了秦陵。
到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時,又經過一次大規模的破壞。
所以清代文學家袁枚曾說:「生則張良之錐荊軻刀,死則黃巢掘之項羽燒,居然一坯尚在臨潼郊,隆然黃土浮而高……」國民黨統治時期,從陵底到陵頂,遍修戰溝,有幾處挖得特別深,陵頂上還挖了一個很大的坑。
另有一些人認為,秦始皇陵並未被毀,被毀的只是陵園的附屬建築,秦陵地宮並未被盜,它仍在現存的秦始皇陵封土下、兵馬俑坑身後一千多米處。
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根據陵區周圍的含汞量分析,發現地宮中心有大量集中汞的成分,而且分布具有一定規則,這從化學成分分析印證了《史記》中關於墓內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描述。
通過對地宮周圍水銀含量的勘測,考古人員斷定地宮依然完好,地宮表面檢測出的大片強汞區,成為秦陵地宮尚未被盜的有力證據,如果秦陵有通往地宮的盜洞,水銀早已順盜洞揮發掉。
《史記》中明確記載了地宮中有防盜的「機弩矢」,並且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輒射之」,如果秦陵被盜,必然有盜墓者被機弩所傷,但歷史文獻和民間傳說對此都沒有任何記載。
再通過對秦陵封土堆的全面探測,只發現有一個盜洞,而且深不到9米,未能接近地宮,整個封土的土層為秦時的原狀。
總之,地宮的宮牆沒有破壞痕跡,地宮中水銀分布有規律,可見秦陵未被盜毀。
考古專家的分析給我們帶來了一線希望,或許秦始皇仍安然無恙地躺在巨大的棺槨中。
九個秘密構築的地下王國——秦始皇陵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
秦始皇留下9個謎團之一:巨大陵寢神秘莫測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
秦始皇陵41年不敢挖的秘密震驚啊
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
秦始皇陵墓之謎千年無人解 秦始皇陵地宮兵馬俑
【科技訊】3月3日消息,秦始皇陵墓為什麼不敢挖?已經成為秦始皇陵之謎,而大家關心的秦始皇陵何時打開,秦始皇地宮內隱藏著多少寶物,秦始皇兵馬俑到底是否被下了詛咒,這些問題相信也將隨著秦始皇陵的逐步...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挖!秦始皇還活著1973軍方解密?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挖?其中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秦始皇還活著嗎?看1973年軍方怎麼說。秦始皇陵中似乎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為了滿足大家的獵奇心理,下面女人屋女性網小編帶大家來看一下吧!秦始皇陵...
世界探秘系列之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40年不敢挖!秦始皇陵竟藏中國驚天秘密
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
秦始皇墓之謎,15大迷點為您解析。
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
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一代帝王,墓穴至今無人敢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這位在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後留下的陵墓依然撲朔迷離,成為中國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難破解的謎團之一。40餘年來,關於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從未停止過,雖然...
神秘的地下「王國」 中國皇帝秦始皇留下九大未解之謎
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
秦始皇陵可能已被盜?何時才能打開
最早記載秦始皇陵地宮中情形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最早記載地宮被盜的也是《史記》,劉邦在兩軍陣前當面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當然,認為地宮沒有被盜掘者也有理由...
秦始皇陵驚天秘密重見天日 地宮水銀珍寶曝光
【科技訊】2月27日消息,秦始皇陵內隱藏著許多讓人匪夷所思的未解之謎,最讓人費解的,除了屈曲迴環的地宮之外,還有數不清的水銀,以及地宮內無數珍寶到底有多少,至今都沒能得到解答。更有甚者,秦始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