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傳統與思想的未來——「文化:中國與世界」三十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2016年是「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成立三十周年,也是編委會全力籌劃且影響巨大的「現代西方學術文庫」、「新知文庫」、《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人文研究叢書」等創辦和出版三十周年。

當年編委會本著「擴大文化積累、拓展中國學術思想資源」的宗旨,與三聯書店精誠合作,從1986年12月的「現代西方學術文庫」第一種起,十餘年間遴選、翻譯、出版了五十餘種現代西方的經典名著,《存在與時間》《存在與虛無》《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小說的興起》等已經成為這三十年中國學界的必讀經典。

三聯書店在2016年的最後一天,發起這場紀念聚會,邀請部分當年叢書的編委、作者和譯者重聚,也邀請部分中青年學人參與,共同回顧三十年來中國的思想學術歷程,也展望下一個三十年中國思想學術的可能。

會議從早上九點半開到晚上七點半,十個小時高強度的討論,留下了太多的問題和思考。

風雲激盪三十年

「文化:中國與世界」三十年紀念研討會側記

2016年的最後一天,三聯書店的韜奮圖書館濟濟一堂,近六十位當代學術思想界的老中青三代學者歡聚在一起,紀念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影響廣泛的「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成立三十周年,同時也慶祝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三十周年。

「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的部分編委和作者、譯者代表,以及北京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部分中青年學者共同見證了這次難得的老友相逢和代際對話,一方面回顧過往三十年中國學術思想的歷程,同時也展望未來三十年學術思想的可能。

會議從早上九點半開到晚上七點半,十個小時高強度的討論,留下了太多的問題和思考,還需要會後慢慢去整理和消化。

北京一些媒體界的朋友也一起參加了聚會。

開幕式由三聯書店總編輯翟德芳主持,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李岩先生到會祝賀並致辭;三聯書店總經理路英勇先生代表三聯書店向出席此次會議的各位學術界前輩、作者、朋友表達了歡迎與感謝。

他在致辭中提到,2016年也是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三十周年。

在三聯書店的歷史上,1986年是一個標誌性的年份:1月,正式從人民出版社分離,恢復獨立建制;12月,「現代西方學術文庫」的第一種《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出版。

從1986年至今三十年來,三聯書店從當初「家產三十萬、員工十五人、辦公室九間,外加一百多本書的版權」的小社,逐漸成長為在學術思想文化領域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出版重鎮,其間「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與三聯的精誠合作、對三聯的鼎力支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編委會全力籌劃的「現代西方學術文庫」「新知文庫」的出版,不僅讓編委會和三聯書店成為八十年代最受矚目的學術團體和出版機構,而且也為三聯書店其後三十年的發展積累了家產、人氣和品牌和作者。

一群朝氣蓬勃、志向高遠的青年學人、一家傳統悠長的出版社和一個火熱時代的相遇,不僅造就了一場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文化盛事、一個意氣風發的出版傳奇,而且積累了豐厚的學術文化資源和優秀的作者隊伍,為後續中國思想學術的發展蓄積了充足的能量。

三聯書店不僅藉此得以迅速恢復、發展,而且逐漸樹立了自己以「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為宗旨的出版品格,濃厚的人文氛圍和時代氣息讓三聯始終與作者、與知識界保持著朋友般的合作與溝通。

路總希望借這次聚會,能凝聚共識,進一步加強與知識界、與在座各位作者和朋友的聯繫。

同時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三聯書店,因為三聯是大家的,是中國知識界共享、共建和共擔的文化平台,只有我們一起努力,才能讓三聯書店的下一個三十年更美好、更卓越。

李岩

路英勇

翟德芳

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後的兩任總經理沈昌文先生和董秀玉女士也出席了開幕式並致辭。

作為當時的三聯領導,他們在與編委會的合作和一系列叢書的出版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沈昌文先生在致辭中強調了當時的三聯和《讀書》雜誌大大「受恩」和受惠於編委會同仁,三聯對他們唯一的支持便是「信任」;董秀玉女士首先向編委會表達了自己的敬意,指出正是由於他們的推動和幫助,三聯的學術出版才能與時俱進並持續深入。

她還向三聯的編輯表達了感謝,因為正是一代代編輯的堅守和堅持,才有了三聯學術出版的不斷進步。

沈昌文

董秀玉

開幕式最後,由「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主編甘陽先生髮表致辭。

他首先對三十年前三聯書店給予編委會的信任和支持表達了感謝,正是因為三聯對當時初出茅廬、毫無名氣的青年學者選擇無條件的「信任」,「現代西方學術文庫」才能出版並至今發揮影響。

他還指出,在當今全球都利潤至上的情況下,三聯書店三十年來不忘初心,真正做到了以書的價值為核心。

他藉此希望三聯的年輕員工能自覺繼承三聯的優秀傳統,把出版當作神聖的事業。

關於編委會,甘陽認為,當時決定將主要精力用於集中翻譯一些最重要的西方現代學術著作,現在看來仍是正確的,「現代西方學術文庫」為中國學術界了解西方現代學術打開了第一個入口,也打下了第一塊基石。

三十年來,中國學術界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甘陽指出,中國簡單化學習西方的時代早已過去,「拿來主義」不再可行,中國學界整體的成熟度已經達到了可以逐漸形成自身傳統的水平。

因此,他很感謝此次紀念研討會除了邀請編委會的編委和作者、譯者代表,還邀請了70和80兩代的年輕學者,來共同探討、見證中國學術界的成長。

甘陽

開幕式結束後,「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的部分編委和作者、譯者代表進行了座談,他們是: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先生、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蘇國勛先生、中國社科院外文所郭宏安先生、清華大學國學院陳來先生、三聯書店王焱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先生、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劉小楓先生、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王慶節先生、北京大學英語系劉鋒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梁治平先生、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汪暉先生。

老友相逢話當年,80年代火熱的學術文化氛圍和濃郁的人文氣息不僅讓當事人感慨系之,也讓在座的中青年學者心嚮往之。

對「三十年河東」的憶往,不只是懷舊,它更是對當代文化意識、對80年代精神特質的追根溯源。

當年編委會獨樹一幟地由「文化」來統攝「中國與世界」關係,一方面是混雜激盪的時代氛圍使然;另一方面是編委會希望在文化與政治之間形成一個思想學術的自主性空間的自覺選擇,這使得他們短短三四年的努力卻餘波綿長,澤被了其後三十年中國思想文化的進程;他們的工作不只是對西方現代學術的引介,更是關懷深遠的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

右起:錢理群、王炎、劉小楓、劉鋒

左:蘇國勛、郭宏安、陳來、陳平原

劉小楓(左)、劉鋒

王慶節(左)、梁治平

汪暉

下午的三場中青年學者論壇,分別圍繞「西學與現代中國思想」、「現代西方與中國傳統」以及「學術傳統與思想的未來」進行主題發言,第一場的主題是如何通過西學本身建立中國研究西學的思想學術共同體,確立中國人研究西學的問題意識和主體性;第二場的主題是希望討論做中學研究,如何擁有西學的視野;第三場的討論以80後學者為主,其核心關切是面對三十年的學術思想積累,如何在西學與中學研究的相互激發中,開創出中國新的思想學術的未來。

與會者多是70後、80後的優秀學者代表,共有四十餘人,北京大學哲學系吳增定、楊立華和吳飛主持,李猛、彭剛、強世功、渠敬東、張志強、應星、孫慶偉、唐文明、陳壁生等十餘位學者做了引言,甘陽做會議總結。

吳增定

楊立華

吳飛

與會學者紛紛表達了以「現代西方學術文庫」為代表的西學譯作在知識視野和問題意識方面對自己的學術啟蒙和思想濡養,並對編委會的工作和以編委會為代表的老師輩學者的忠心感謝。

他們從各自的專業研究出發,對三十年來思想文化氛圍和學術環境的變化(「輕飄飄的斗篷變成了鐵的牢籠」)、西學研究的狀況和問題、西學與中學的關係、學術的體制化和專業化壁壘對大的問題視野的遮蔽等等提出了相當精彩的看法;尤其是80後學人的集體亮相令人印象深刻,他們既充分了解和尊重上兩代學者的學術傳統,又對自己生活閱歷的單純和同質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但他們良好的學術訓練(很多為海外學成歸國)、代際傳承的使命感和蓬勃的朝氣,讓人有理由對中國學術思想的未來充滿希望。

甘陽在最後的會議總結中充分肯定了70後、80後的發言,尤其是「80後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甚至有點興奮和激動,我會從你們這裡學到很多新的東西」。

他對三十年中國思想文化的進程有一個總體性的歸納,即思想—學術—教育。

以2003年關於北京大學教育改革的激辯為標誌,中國學界進入了一個自覺地反省大學的體制,包括教育體制和科研體制的時代。

唯有這種反省,才能意識到當代的思想學術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下。

他還一一回應了下午的三場討論:關於「西學與現代中國思想」,他舉國際法、外國文學研究和西哲史為例,認為「中國做西學的研究如果全盤英文化了,就是中國西學研究的死亡之日;一定要強調中文寫作的重要性,沒有中文就沒有中國學術可言;以中文思考和中文寫作為基礎的西學研究,一定是中國西學研究的主流」,他還說:「中國學人在研究西方的時候實際上有一個潛在的野心,就是希望追求對西方文明的整全理解,而這種追求又基於對中國的整全理念;專業固然重要,但總要有超越專業的東西。

左起:李猛、強世功、黃群

左起:彭磊、渠敬東、彭剛

在回應第二場關於「現代西方與中國傳統」的討論時,甘陽認為「國內的中學研究實際上隱隱約約有一種漢學化的傾向」,西方漢學有提出問題的能力,但我們的文史研究者大多欠缺這種能力,很容易被別人提出的問題帶著走。

他以大陸翻譯的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為例,重點談到了史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張志強

孫慶偉

對於80後的年輕學人,甘陽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他們的學術訓練相當不錯,需要克服的是專業化和碎片化的問題,要形成對整全意識的追求,但這不是幾個人能完成的,而是要形成一個學術共同體。

他勉勵青年學者不要把學術變成職業,因為學術是生命、寄託和關懷;要對中國文明有信心,要相信中國文明有天命,如此你才會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這是無論研究西學還是中學最終的生命所在。

左起:王楠、華喆、孫帥

左起:、趙金剛、劉未沫、陳斯一、張國旺

甘陽最後對留學歸國的中青年學者說:「從86年到96年這十年我只有三年的時間在中國,但是我從來沒有感覺到離開過中國。

如果在你們心裡感覺到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國,你們的學術一定會做得非常好。

【「文化:中國與世界」三十年 系列專題】

— END —

歡迎關注三聯學術通訊

微信公眾號:sdx_bulletin

「近期專題」

三聯書訊 | 2016年12月

人類的幸福是否能夠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而成比例地增長起來呢?這是最令人懷疑的事情。

——塗爾干《社會分工論》

----

ID:sanlianshutong

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和友人交流,點擊右上角朋友圈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復聽課,了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有容乃大的近代思想家文庫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的出版前後歷經5年,自2010年10月立項,到今年6月全部問世,是與這套書有關的各方面精誠團結、合作共識、共同努力的結果。我認為這套書有幾個突出的方面:一這是比較全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