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獨家揭秘考古新發現 秦始皇陵地宮證實存「水銀江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開始在今天的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腳下建造一座堪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後的2000多年時間裡,圍繞著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謎團和猜想。
秦始皇陵地宮究竟有多大?真的存在「水銀江河」嗎?氣勢恢弘的地下軍陣讓人嘆為觀止,那麼,秦帝國的地下「養馬場」又在哪裡……11月22日,秦俑學第八屆學術研討會在臨潼召開,國內10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對秦陵進行再次審讀和研究,並提出一些新的觀點。
地宮藏「水銀江河」被證實水銀可能來自旬陽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就開始給自己修陵墓。
陵墓選在驪山腳下,因為這裡是秦的都城。
有傳言,秦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
難道地宮中真的像《史記》中記載的那樣存在水銀嗎?
「物探考古表明,秦始皇陵地宮位於高大的封土之下,深30米,底部呈長方形,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米,墓室四周、頂部為石質結構,墓室的空間高度15米。
經過兩次科學測試,以及文獻資料、相同時代考古資料推斷,秦陵地宮底部存在以水銀為材料製作的秦帝國水系版圖,地宮頂部為四神二十八星宿的天文圖像。
」原秦陵考古隊隊長、西北大學教授段清波認為,秦陵地宮的設計理念是戰國晚期以來形成的陰陽五行宇宙觀的再現,墓室頂部象徵著天,墓室底部象徵著大地,以水銀製作的帝國水系版圖,是秦為水德(秦水德是秦王室以黃帝為自己祖先所推導得到的德行,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的象徵。
讓專家稱奇的是,將地宮內水銀分布探測圖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朝疆域圖對照,發現這兩張圖竟然有著驚人的相似。
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
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和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曾有人推測,秦陵地宮中的水銀可能多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
那麼,大量的水銀又來自何處呢?
「秦陵之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水銀,有可能來自旬陽。
」段清波在其專著《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明確提出,旬陽青銅溝的水銀大概占到中國版圖內水銀含量的20%,而旬陽離秦陵的直線距離也就是100多公里。
過去有學者認為秦陵的水銀可能來自重慶東南、湖南西南一帶,但沒有明確記載,而那些地方離秦陵顯然更為遙遠。
段清波稱,有證據表明,旬陽的汞礦開採,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了。
而水銀不易運輸,史料記載,旬陽通往關中的「子午道」在2000多年前已經存在了,提煉的水銀人背馬馱運往秦陵更易實現。
200多座馬廄坑是秦始皇地下「養馬場」
秦國早年居於西北,同羌戎長期雜居。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司馬遷寫道「好馬及畜,善養息之……馬大蕃息」。
也就是說秦始皇的老祖宗輩輩都是養馬的高手,在《詩經·秦風》也曾狂夸秦地的馬。
戰國百年之間,論起騎兵,無人能與秦國相比。
當秦始皇的養馬機構設立之後,秦國騎兵的力量就更加強大了。
那麼,在秦始皇宏大的地下王國中,除了威嚴列陣的戰馬,有沒有飼養馬的「養馬場」呢?
《周禮·夏宮·校人》記載:「天子十有二閒,馬六種。
邦國六閒,馬四種。
」「閒」就是養馬的馬廄。
十二閒,則是指十二個飼養馬匹的場所,換句話說,古代天子養馬的廄有十二個。
然而,秦代的中央馬廄名稱與數量都沒有明確記載,僅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涉及到「中廄」這一名字。
11月22日,記者從秦俑學第八屆學術研討會上獲悉,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園外城東側的上焦村發現了200多座小型馬廄坑。
目前已經發掘清理了37座,發現有馬坑、跽坐俑坑、俑馬同坑三種類型,坑內大都有隨葬器物。
出土物有一定的組合規律,基本組合形式是盆、罐、燈、斧,分別放在馬頭、跽坐俑前。
另外,個別陶缽內仍遺留有少量的穀粒,陶盆內有穀子和稻草,這說明陶盆是放飼料的馬槽,陶罐用來盛水飲馬,燈用來在夜晚的時候餵馬照明,而斧則用來剁草。
這種與養馬緊密聯繫的隨葬品自成一體,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養馬組合。
毫無疑問,這些器物就是當時飼馬的必備用具。
出土的陶俑全部為跽坐形,不戴冠,形小卑微,顯示出其地位低下,是飼養馬的一般什役,古代稱為圉人。
從考古資料與文獻記載來看,秦始皇生前有12所中央馬廄,而上焦村馬廄坑中出土了「中廄」「左廄」「宮廄」「小廄」「大廄」等5種中央的馬廄名稱,證實這批馬廄坑至少代表或向征秦中央馬廄中的這5種馬廄。
「上焦村馬廄坑多達數百座,而我們目前只對其中極少一部分進行了發掘,就已經發現了5種馬廄的文字,那麼,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測,如果全部清理,一定還會出土其它代表馬廄名稱的文字。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蔣文孝認為,上焦村的這批陪葬坑應該是代表了秦中央的所有馬廄,它是秦中央12所馬廄在地下的真實模擬。
至此,象徵秦始皇中央馬廄的所有馬廄坑已經全部找到。
秦朝是骨器使用「最後的高峰」
目前,帝、後、王、公、侯陵墓考古出土的骨器,以秦始皇陵最為豐富,有車馬器配件、兵器附件、樂器部件、生活用品、娛樂玩具及骨器模擬物等,涵蓋面極其廣泛,由此可見,骨器在秦代後期仍然大量製作和普遍使用。
與金屬、玉、石、陶、瓷、漆等材質文物耐腐程度不可相比,秦始皇陵迄今不斷有骨器發現,實屬罕見,呈現出兩千年前這一行業最高水平和精湛技藝。
「秦發展壯大始終重視畜牧和動物養殖,為骨器手工業提供了大量原料。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館員呂勁松研究發現,秦始皇陵骨器用料取自多種動物,動物種屬與商、周、漢遺址的發現基本相同,以豬、牛、馬、羊、鹿等為主,獸骨多,禽骨少,家畜多,野生動物少,很少見人骨、魚骨。
秦始皇陵骨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除了陶器青銅器,其數量排在秦始皇陵園出土文物的第三位。
秦始皇陵骨器種類在目前各類大型古遺址考古發現中最為豐富,而其中要數秦兵馬俑坑戰車構件之一的骨管最多。
兵馬俑一號坑東端,五個探方里出土車馬器的骨飾品52件,片形骨鉤11件,都是長方片形,一側平直,另一側下寬上窄,下厚上薄如刀刃,中部有一彎月形缺口,形狀如鉤。
另外,一號坑還出土了帶有三個尖齒的骨管19件。
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K0007陪葬坑發現骨質小件遺物50餘件,有喇叭形骨器、三棱形骨器等,其中喇叭形骨器29件,通高1.5至2.3厘米,一端略鼓,中心部位有一穿孔,另一端呈喇叭形,大多數為實心,個別為空心。
器物大小不同,好像是樂器上的旋鈕;圓筒形骨器21件,中空,有大中小三種類型;三棱形骨器1件,截面呈等腰三角形。
這些小件骨器可能與樂器中的擊築、鼓瑟、撥箏等有關。
另外還發現圓骨片,經陝西師範大學音樂系古箏演奏家鑑定,骨片為弦穿過音箱時的底面墊片。
「4號俑(俗稱泡釘俑),修復後通高1.57米(不含頭部),其中身高1.54米,腳踏板厚0.03米。
下肢及腳的彩繪分為兩層,上層為白色,塗刷的白色顏料為骨白,底層為黑色的生漆;下裳的彩繪為兩層,底色呈黃色,顏料鐵黃,表層為白色,顏料為骨白……」在秦陵考古報告中提到的秦俑彩繪顏料中的骨白,就是在1000℃高溫下加熱骨頭獲得的,作為白色混合物,骨白在秦俑肉色和長袍的粉色部位里得到證實。
骨器歷史與實際一樣久遠,經歷了漫長歲月,秦是骨器生產與使用最後的一個高峰,秦始皇陵許多骨器種類都是第一次面世,為研究秦代社會經濟生活與意識形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資料。
本報記者趙爭耀
秦始皇地宮為何放置水銀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開始在今天的陝西省臨潼區驪山腳下建造一座堪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後的2000多年時間裡,圍繞著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謎團和猜想...
秦始皇因一個夢 動用了整個帝國陪葬皇陵
話說秦始皇一日案牘勞神之後恍惚睡去,竟夢到了女媧娘娘。在夢中女媧娘娘對秦始皇說:「為表彰你一統天下的功績,可以幫助你實現一個願望。」秦始皇比他統一六國還要高興幾分,按捺住內心的激動對女媧娘娘說:...
美國考古隊伍想挖掘秦始皇陵地宮,但是國家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秦始皇陵墓應該是最令現代考古學者著迷的帝王陵墓了,因為秦始皇陵墓的傳說只能通過文物證明,也就是陵墓出土。而關於秦始皇陵地宮的建造及相關情況,從《史記》記載可以看出: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
美國人想聯合中國考古隊挖掘秦始皇陵的地宮,國家決定50年後再看
秦始皇陵墓應該是最令現代考古學者著迷的帝王陵墓了,因為秦始皇陵墓的傳說只能通過文物證明,也就是陵墓出土。而關於秦始皇陵地宮的建造及相關情況,從《史記》記載可以看出: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
五十年不動土,100年不開挖?秦始皇陵我們是否真的無緣得見了?
秦始皇陵墓位於西安市臨潼縣城東,背靠驪山,西鄰渭水。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面積達57平方千米。據《史記》記載,陵墓內挖...
秦始皇陵墓未解之謎:兵馬俑竟殺死項羽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開始在今天的陝西省臨潼區驪山腳下建造一座堪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後的2000多年時間裡,圍繞著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謎團和猜想...
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一代帝王,墓穴至今無人敢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這位在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後留下的陵墓依然撲朔迷離,成為中國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難破解的謎團之一。40餘年來,關於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從未停止過,雖然...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敢挖?水銀倒灌挖了要變天!
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
項羽30萬大軍挖不動秦始皇陵!秦陵十大難解之謎
近年來,關於是否應該對秦始皇陵進行考古發掘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支持者和反對者各陳其詞,互不相讓。其實,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對古代帝王的陵墓感興趣,盜掘者比比皆是,他們的目標就是那些為數甚多的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