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上海千年古港「前世」 上博舉辦青龍鎮遺址考古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華社上海3月10日電(記者孫麗萍)「有三十六坊,煙火萬家,一派繁榮景象。

」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如是描述上海「前世」——青龍鎮的鼎盛景象。

上海博物館9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唐宋巨鎮、千年古港青龍鎮已被考古人員從沉睡中喚醒,越來越清晰地向人們展現真容。

青龍鎮位於今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相傳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年)。

唐宋時期的青龍鎮,北臨吳淞江,東瀕大海,地處江海要衝,逐漸發展成為上海地區最早的貿易港口。

南宋末年,由於吳淞江日益淤塞,往來海船已不能溯吳淞江駛入青龍鎮港口,其港口功能逐漸被後起的上海鎮所代替,曾經繁華的青龍鎮風光不再,逐漸衰落,以至於到了近代湮沒無聞。

2016年底公布的青龍鎮考古發現轟動海內外。

考古學家指出,大量考古實證與歷史文獻相互印證,說明上海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之一。

上海博物館考古部主任陳杰介紹,首次對公眾展出的「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匯集了100餘件青龍鎮遺址出土的文物精品,分為「東南巨鎮」「盛世佛光」「絲路遺珍」三部分,讓人們全面了解曾湮沒於地下數百年的青龍古鎮。

史料記載,南宋時期,青龍鎮南北長約3公里,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橋、三十六坊」,享有「小杭州」美譽,其中出土大量富有唐宋時期百姓生活的文物,讓人們可以領略當時市井生活氣息。

此次展覽展出大量茶器、茶盞,包括古人碾茶時使用的「瓷碾輪」「陶碾槽」,以及制茶所用的青釉擂缽、青釉渣斗等器物,顯示出當時上海這片土地上的茶文化已多姿多彩,非常普及。

考古學者在青龍鎮遺址發掘出的隆平寺塔地宮珍品悉數亮相。

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的隆平寺塔,是佛塔也是海上燈塔,擁有獨一無二的平面八邊形狀地基,且擁有藏有阿育王塔、木貼金臥佛像、感應舍利的地宮。

眾多佛教文物造型優美,經過文物工作者的妙手修復,已拂去歷史煙塵,重新問世。

近年來,青龍鎮遺址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瓷器,從唐代越窯、德清窯、長沙窯到宋代義窯、建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吉州窯等應有盡有,數量驚人。

這些出土瓷器與韓國馬島沉船、日本福岡博多遺址出土的瓷器組合非常相似,有力地證明了青龍鎮作為上海「前世」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一環,上海自古已有「以港興市」的歷史基因。

上博此次修復其中最精美的瓷器,如建窯黑釉盞等,向公眾展出。

據悉,《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精粹》將向公眾免費展至5月30日。

《考古·古港——上海青龍鎮的發掘與發現》也隨之出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