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黎陽倉與回洛倉遺址調查與發掘獲重要成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民以食為天」「廣積糧」是自古以來任何政權存續的頭等大事。
隋代是我國古代地下儲糧技術發展的頂峰時期,也是我國古代大型國家糧倉建設的高峰時期。
《隋書?食貨志》記載: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朝廷以京師倉廩尚虛,議為水旱之備,於是詔於蒲、陝、虢、熊、伊、洛、鄭、懷、邵、衛、汴、許、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運米丁。
又於衛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陝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轉相灌注。
漕關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師。
」隋煬帝大業初年(605~606年)「始建東都,……新置興洛及回洛倉。
」「置回洛倉於洛陽北七里,倉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
」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大型國有糧倉對隋朝的興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的回洛倉和黎陽倉更成為隋末政權爭奪戰中起決定作用的著名戰略因素。
為配合中國大運河「申遺」,在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導下,自2011年以來,河南文物考古工作者首次對隋代黎陽倉遺址和回洛倉遺址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取得了極為豐富的考古成果。
通過細緻、嚴謹、科學的考古工作,基本上掌握了兩處倉城遺址的範圍、道路、倉窖、管理區等總體布局以及漕運相關的情況,清理出的主要遺蹟有倉城城牆、護城壕溝、夯土基址、倉窖遺蹟、道路、漕渠和大型建築基址等。
隋代黎陽倉遺址位於河南省濬縣城關鎮東關村,大伾山北麓,東鄰黃河故道,東北距黎陽城遺址約1公里,西距衛河(永濟渠)約1.5公里。
黎陽倉城依山而建,平面近長方形,東西寬260米,南北殘長300米,周長約1100米。
倉城城牆為夯土築成。
經過發掘的倉城東城牆呈東北-西南走向,殘寬5.5米。
護城壕位於東牆東側3.5米左右,寬3.9米。
壕溝底中部發現與溝同向的兩排密集柱洞,柱洞的直徑在0.12~0.18米之間。
在東牆外側約10米處還有另外一道壕溝。
在倉城北中部發現一處漕運溝渠遺蹟,南北向,口寬約8米,渠的南端發現有磚砌殘牆遺存。
在渠西北側,勘探出一東西長40米,南北寬25米的夯土台基。
從倉城的總體布局推斷,倉城的西北部應為糧倉漕運和管理機構所在位置。
目前已探明儲糧倉窖84個,口大底小,皆為圓形;口徑大小不一,小的8米左右,大的14米左右,大多在10米左右;窖底距現地表最淺3.8米左右,最深約7米。
總體上看倉窖排列基本整齊有序,倉窖南北向大致有七排,東西向排列,除東北部外,每排10個左右,排與排間距10米左右;窖與窖間距最近3.5米,最遠10米。
目前完成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已發掘清理的3座隋代倉窖(編號為C6、C16、C18)中,C16窖口至窖底現深約4米,在已發掘的窖口東半部發現均勻分布的4個近圓形柱礎,直徑0.26~0.52米;C18窖口至窖底深約2米,在已發掘的南半部窖口半周發現有5個方形柱礎,大的長0.60米、寬0.35米,小的長0.35米、寬0.30米,窖底中心有中心柱礎遺蹟;C6窖口直徑約12米,窖口至窖底現深3.2米;窖口周圍清理出12個圓形或長方形柱礎遺蹟。
經過對窖內近底部殘存的糧食遺存初步檢測分析,其為帶穎殼的粟、黍等穀物。
隋代黎陽倉廢棄於唐初,北宋晚期張舜民在其《畫墁錄》中記有「予嘗登大伾,倉窖猶存,各容數十萬,遍冒一山之上。
」目前對黎陽倉遺址的更全面認識,如倉城的最終範圍、倉窖的最多數量、與大伾山之間的關係以及漕運水系的更多情況等考古工作仍在進行之中。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匯報紀要(下)
原題:風雨考古路 殷殷田野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匯報紀要(下)(接上)2016年度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遺址的考古發掘 艾力江助理研究員對2016年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遺址...
陶寺遺址發現目前我國最早宮城
日前,從省考古研究所傳來消息,考古工作者在襄汾縣陶寺遺址考古工作中,發現了宮城兩處門址、一處墩台。陶寺宮城基本完整,自成體系,規模宏大,形制規整,結構嚴謹,並具有突出的防禦性質,是我國目前發現的...
河南安陽曹操墓又有新發現
進行了超過半年的考古發掘後,河南安陽曹操高陵陵園又有新收穫。日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安陽曹操高陵陵園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通過發掘,高陵考古隊確認高陵存在地面建築,並非如文獻記...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交流會舉行
2017年1月10日至12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交流會在臨淄工作站舉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舉辦多年「田野考古工作匯報會」,此次為鼓勵大家暢所欲言、自由交流,特改成「田野...
NO.8 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
內容摘要:為配合中國大運河「申遺」,在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導下,自2011年以來,河南文物考古工作者首次對隋代黎陽倉遺址和回洛倉遺址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取得了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