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 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馬王堆位於芙蓉區五里牌,這裡地面殘存兩個東西相連的土堆,平地兀立,中間連接,形狀似馬鞍,故又名「馬鞍堆」。

據北宋《太平寰宇記》一書記載,馬王堆為西漢時分封至長沙的長沙王劉發安葬其父親漢景帝的兩個妃子的墓地,名「雙女墳」。

清嘉慶《長沙縣誌》稱此地是五代時期封為楚王、定都長沙的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馬王堆」由此而得名。

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發掘隊來到長沙進行考古發掘,曾對馬王堆兩土冢做過調查,斷定這裡應當是一個漢墓群。

1956年它被列為湖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1年底,馬王堆366醫院在其東土堆挖築防空洞,施工的過程中有氣體衝出,遇明火竟然冒出神秘的藍色火焰。

可燃氣體的出現說明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仍然保存著良好的密封狀態,未被盜擾。

1972年1月16日,馬王堆一號漢墓正式發掘,推土機清理掉一部分封土後,露出了墓口。

墓坑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深16米,從上到下逐漸縮小,像漏斗的模樣,底部擺放著南北長6.72米、東西寬4.88米、高2.8米的槨室。

槨室中央為四層套棺,從外至內依次為黑漆素棺、黑地彩繪棺、朱地彩繪棺、安放墓主人遺體的錦飾內棺。

錦飾內棺上覆蓋著一塊「T」形的神秘帛畫,這幅長達兩米、並且完好無損的巨幅彩繪帛畫,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

槨室的四邊分布著四個邊箱,擺放著隨葬漆器、絲織品等各類器物1000多件,種類豐富、保存完好、製作精緻。

1973年9月,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了關於發掘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的請示,並調集了當時中國考古學、歷史學、植物學、動物學、醫學、文物保護等眾多學科的頂級學者參與了墓葬的發掘與研究。

1974年1月13日,馬王堆二、三號墓的科學考古發掘終於結束。

二號墓出土的玉質「利蒼」私印,刻有「軑侯之印」與「長沙丞相」的銅質鎏金爵印、官印以及一、三號墓出土的「軑侯家丞」封泥,都表明「馬王堆」純屬西漢初期第一任軑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家庭墓地。

二號墓主是利蒼本人,一號墓主是其夫人辛追。

一號墓的正南還有一座三號墓,墓主人是利蒼和辛追的兒子,據墓中紀年木牘記載,其下葬年代為公元前168年,墓主人去世時30多歲。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種類十分龐雜,包括日用飲食器具、樂器、兵器、書籍、衣物、食品等,幾乎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足可展示墓主人活著時的生活狀態,其中的漆木器、絲織品、樂器、簡帛和一具在地下「長眠」兩千多年、依然保存完好的西漢侯爵夫人遺體,更是無比珍貴,震驚了世界。

700多件亮麗如新的漆器,有餐具、家具、兵器,還有用來娛樂的博具,質地光亮照人,圖案樸實大方,堪稱漢代漆器中的傑作。

漆器上變化多端的雲氣紋,配以艷麗的色彩,稱得上精美絕倫。

漆器一般用木、竹等製作胎體,經過上漆、繪畫等工藝之後,最後上一道透明漆。

漆器輕巧、實用、耐磨,在漢代十分流行。

由於墓葬密封良好,使得不太容易保存的漆器形狀如初,色澤飽滿,兩千多年裡幾乎沒有消損顏色和亮度,看上去和新做出來的一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放置位置正誤

在湖南省博物館張欣如老師傅生前,我也曾打電話與他核對過。他當時回答:我們兩人的記憶是一致的,沒有錯。他放下電話,又特地跑到陳列室,量了量棺的尺寸大小。當即回電話說,不信,讓他們量一量兩個棺材和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