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盛於漢代的鋼鐵劍—漢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劍,顧名思義就是興盛於漢代的鋼鐵劍。

由於漢代冶鐵業的發展突破了青銅劍的長度限制,漢劍劍體日益輕薄窄長且劍鋒更尖銳,東漢時期鋼鐵劍徹底取代青銅劍。

作為最後的戰場使用劍,漢劍在中國刀劍歷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具體形制參照博物館裡的漢代出土文物,通常一米一以下以單手劍為主流,一米二以上則雙手為主。

其本身設計就體現著秦漢時期粗獷大氣的風格,平直的劍身是為正氣,狹長的劍刃是為霸氣。

現代工藝產品由於大多參照了倭刀的刃柄比(2.5:1),而只能稱為漢代風格劍,即仿漢劍。

八面如意漢劍

漢劍特點:其本身設計就體現著秦漢時期大氣的風格,給人一種正氣和霸氣。

中國劍歷來講究平直端正,在傳統意識里,不但人要行止端正,連劍也要端端正正。

漢劍身挺直,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

漢劍可以說非常準確的代表了中國儒家文化的溫良謙恭讓和外圓內方的風格。

而其中所蘊涵的「藏」與「顯」都是這種精髓所在。

漢代裝飾漆器上常用的黑底紅紋非常漂亮,顏色搭配合理,圖案紋飾精美抽象。

裝飾器面除琢飾獸面、雲紋、谷紋外,尤以浮雕的蟠螭紋最具特色。

其布局合理,生動巧妙,碾磨的圓潤細膩,華麗精細。

據史料記載,漢劍在當時主要是用於步兵配備的戰場實用兵器,配合盾牌使用,組成劍盾兵,直至西漢末環首刀逐漸取代漢劍成為戰場主流。

東漢後期,漢劍徹底退出戰場成為純粹的權貴象徵。

主流戰場用漢劍多採用銅製裝具,樸實無華。

士大夫權貴階級佩劍則為追求華美,裝具多採用玉具或使用錯金錯銀工藝,成為裝飾華美的工藝品。

漢高祖劉邦起事,就是從劍斬白蛇開始,而其後漢代的皇帝無不佩劍。

漢代的男子崇尚武力,男子成年後喜歡腰懸佩劍,奉為時尚。

這一點連純粹的太學文生也不例外。

所謂「劍者,君子武備,所以防身」就是這個道理。

在西漢,官吏們佩劍是一種義務,特殊的儀式或場面更是不可缺少。

漢劍最大的變化有兩點:鋼鐵劍徹底取代了青銅劍;劍體日益窄長且劍鋒更尖銳。

漢劍是最後一款以戰場使用為目的的劍。

在漢劍之後,中國劍開始往裝飾品和武術方向發展,徹底退出戰場。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咸崇。

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

《釋名.釋兵》曰:「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

」素有「百兵之君」、「百兵之帥」的美稱。

古代的劍是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的一種兵器。

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

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

在武行中劍多作為防身性兵器,由於攜帶美觀,所以名士貴族多佩劍,久而久之劍被大眾視作有智慧、有內涵、有身份的兵器。

劍修長光潔的形態頗具優雅氣質,自古還受到文人的特殊青睞,不僅以劍抒懷作詩詠嘆,更佩帶操練。

戰國時代的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

一把劍,尤其是一把好劍,應該是剛柔並濟;剛,其利斷金,無堅不摧;柔,環曲不折,遊刃有餘,甚至可以盤起來圍在腰間。

劍的精妙和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剛柔並濟,厚積薄發的武學文化內涵。

中國的刀劍文化與俠客文化一脈相承,也是一種深藏不露的文化。

李白的《俠客行》吟誦道:「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劍不出鞘的時候並不是殺人的武器,而且普通的非常不起眼,甚至可以深藏身與名;但是劍一旦出鞘,則呼嘯殺氣,十步一屠戮,絲毫也不含糊。

其實武學大師也有劍的品質:真正的武學高手並不張狂,而張狂的往往不是真正的高手,這就是中國的儒家文化。

「藏」與「顯」的哲學即蘊涵其中。

漢劍各部位名詞解釋:

劍首(劍墩):劍柄末端裝飾,故又叫劍頭。

漢劍首分目釘、尾鉚兩種裝配方式。

漢劍各部位名詞解釋

劍格(劍鐔、劍珥):亦稱護手。

指劍身與劍柄之間比劍條稍寬的狹長部分。

劍璏:璏,劍鼻玉飾也《說文》。

穿繫於腰帶上即可將劍固定於腰間。

劍珌:劍鞘末端的裝飾物。

劍鞘(劍匣、劍室):收納劍刃的器具。

漢·揚雄《方言》:「劍鞘自河而北,燕、趙之間,謂之室。

」漢代流行漆鞘,有木胎和麻胎之分,裹以魚皮,塗以朱漆或連雲黑漆,又貴者並鑲珠嵌寶。

也有鞘璏一體的作法。

劍身:劍條本身,古代亦將劍體開刃段稱為劍身。

可分為劍鋒、刃部和莖部。

劍鋒既為劍斷尖利部分,亦稱劍頭。

劍刃則指劍側鋒利部分。

劍莖,亦為劍柄之古稱,劍尾用於制柄的一段不鋒利部分。

按劍條長度分類:

短劍長在50-70CM左右,劍身稍闊,劍脊略薄,刺削並重,多飾以銅格。

中款70-90cm左右。

長劍全100-110CM左右,劍莖一般不超過20CM,寬3.0~3.5CM左右,常見的約為3.1cm,劍刃由寬變窄,並在靠近劍尖部分有明顯收腰,劍身最厚處一般在0.7CM左右,最扁處不到0.1cm。

顯示出古代先人高超的鑄劍工藝。

使用時配合盾牌,重刺擊。

(收腰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劍身前部重量,使重心後移,因此越長的劍收腰越明顯)

超長劍全長超過120CM,少數達到160CM,收腰明顯;基本為雙手持握。

按劍條分面數量分類:

劍身為4個面叫四面漢劍。

劍身為6個面叫六面漢劍。

劍身為8個面叫八面漢劍。

原形漢劍身長而窄,在靠近劍尖部分有收腰,分八面研磨,故有「八面漢劍」一說。

一般說來八面漢劍從厚度上要比四面厚,強度上當然也會比四面要強,四面拿在手上更輕靈。

八面感覺要威嚴一些,四面簡約一些。

最初的八面劍是青銅劍,青銅硬而脆,局限了劍身的長度,最初的解決方法是加寬劍身,在上半段縮窄,並在澆鑄時在劍脊和劍刃採用不同含錫量的青銅。

隨後戰爭用劍形制不斷加長,單純增加劍身寬度的方法已不可行,鑄劍技術出現了新的突破,即借增加劍身的棱面以增強強度,於是細長八面青銅劍大量出現在戰場上,此亦為世界青銅鑄劍技術的最高鋒。

但即使如此,青銅劍長度與強度的矛盾仍然無法徹底解決,終於被鐵劍完全取代。

鐵劍普及後,仍有部分承襲遺風保留了八面制形。

但對鐵劍而言,八面較四面並無明顯優勢,卻增加了成本。

在突破了青銅劍的強度瓶頸後,後期的戰爭用劍不斷加長的趨勢越發明顯,一米以上的長劍大量出現。

當然,在現代仿漢代風格劍的製作和收藏中,更多的是考慮其品相以及是否符合個人喜好。

歡迎各位對龍泉刀劍等冷兵器感興趣的朋友加刀劍師傅私人微信:1506811946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密中國劍的前生今世

劍是中國古兵史上很熟悉、很常見的古代兵器。劍的歷史悠久,構造極其簡單,使用靈活方便,兩面都有利刃,劍端有鋒,即可橫斬,又能直刺。平時帶在身上能夠自衛格鬥,戰場上揮劍格鬥用以殺敵,實戰應用十分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