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究竟有多大?到底能不能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又名嬴政,在位期間,先滅六國,建帝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後又築長城,認為自己的功績可以趕超「三皇五帝」,故自命「始皇帝」,真正做到「千古一帝」。

秦始皇從即位開始就命丞相李斯為自己死後的陵寢選址,並下令建造,整個陵墓歷時39年完工,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整個陵冢與藏巒疊翠的驪山渾然一體。

直到1974年春天,由陝西臨潼縣西楊村的一位村名打井時無意發現的一個地下深坑,從而發掘出了一個神秘的地下軍團,龐大恢弘的秦始皇陵才由此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到現在為止,秦始皇陵的發現也僅僅是冰山一角。

首先吸引人的是秦陵地宮的規模到底有多大?據資料表明:整個地宮東西長約260米,南北長約160米,規模相當於5個足球場那麼大,這在考古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如此大規模的陵墓,放在幾千年前的秦朝,可以想像得出當時人民的智慧。

至於地宮的深度,《舊漢書》的描述是「已深已極」,司馬遷則說「穿三泉」,整個地宮的深度可見一斑。

進一步勘察發現,整個地宮坑口至底部的實際深度在26米左右,至當時的地表深度在37米左右,這是大多數中國學者的論點。

先不管地宮的深度有多少,就是整個地宮建造的規模之宏大,構思之巧妙,結構之複雜也是人們難以想像的。

《史記》有云:「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命令七十多萬人建造的地宮是多麼的龐大,其中的藏品種類之豐富,各種奇珍異寶也應該應有盡有,但「下銅而致槨」,說的就有點模糊了,有人認為始皇帝的棺槨是銅棺,但《漢書》中也有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也能夠看出是只有木棺才有的特點,但是從秦朝的制度方面來看,當時的天子一般都會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來下葬,「千古一帝」秦始皇難道會放棄木槨而選用銅槨?

所有皇陵中都是危機四伏,秦始皇陵當然也不例外,其中的自動發射箭弩,令所有想要靠近的人望而卻步,皇陵中央的上方裝飾有日月星辰,天文星宿圖,下方用水銀代表山川地理,圍繞整個中央區域,據說秦始皇的棺槨就飄在水銀河的上方,隨著水銀的流動,始皇帝也巡視著帝國的疆域,當然這只是傳言,具體為何,也無從所知,但是其中遍布大量的水銀卻是千真萬確的,因為由現代設備檢測到的汞含量是其他外圍區域的八倍以上,也從側面看出整個皇陵遠非我們現在看到的那麼簡單。

皇陵有大量價值連城的陪葬品,勢必會引來各方的覬覦,那麼中央的皇陵到底有沒有被盜,地宮有沒有破壞?從史料記載來看,秦始皇陵雖然有過幾次的被盜經歷,外圍的陵園也有發現盜洞的痕跡,但是從汞含量的測試數據來看,中央區域應該還是保存完好的,因為要是有盜洞的話,汞含量不會那麼高。

對於該不該挖的問題,有正方也有反方,正方認為應該挖,對於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與其浪費人力物力去保護,不如開發以提高中華文明的程度。

反方則認為不該挖,對於祖先留下來的東西要慎重,當前的科技還有局限性,與其開發不如保護,留待以後。

無論挖與不挖,秦始皇陵留給我們的只有震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以現代的科技水平,能否進入秦始皇陵

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的秦始皇陵,動用了80萬人力,耗時39年,是中國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且讓其後人嘆為觀止的帝王陵寢。秦始皇,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死於公元前210年,葬...

揭秘秦始皇陵為何無人敢挖 解開重重謎團

秦始皇時統一了中國,他所做的佳績被我們稱為千古帝王。關於他的身平也有不少的傳聞,不過最吸引大家的還是他的陵墓,他在執政的後半時期已經開始痴迷說長生之術,據說他的陪葬品里有許多奇珍異寶!如今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