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黏結脆弱絲織品文物揭展技術新突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4年6月, 安徽南陵縣鐵拐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時, 發現地下滿是石灰一樣的白色混凝物, 他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處考古發現, 馬上緊急上報相關部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消息後, 立即組織、 調配相關研究人員, 奔赴現場召開專家論證會, 制定搶救性發掘、 保護預案。

論證會上, 專家根據經驗預見性地提出:「該墓埋藏環境特殊, 很有可能出土大量有機質文物! 」這句話可謂一語激起千層浪。

在場研究人員都知道, 安徽地區有機質類文物出土較少,特別是宋元時期墓葬, 幾乎是空白。

如果能出土保存較為完整的有機質類文物特別是紡織品,無疑對研究安徽及周邊地區宋元時期的紡織考古有很大的借鑑作用。

因此, 考古人員又聯繫了中國科技大學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基礎中心、 荊州文保中心等專業機構的多位經驗豐富的有機質文物現場保護專家做現場技術支持。

江南初夏午後的暴雨使發掘工作被迫停止。

時近梅雨季節, 接下來還將有幾天連續的大雨, 這很有可能對文物產生進一步的破壞。

考古領隊、 文保專家當機立斷 — —連夜開棺!

開棺之前, 時間仿佛靜止了, 所有人屏氣凝神, 各自心中揣著一份莫名的激動和久候喜悅的忐忑。

連日來大強度、 超負荷的工作給所有研究人員臉上添了一抹憔悴, 緊張的氣氛卻使大家忘記了疲勞。

儘管有了比較充分的預判, 揭開槨板的一剎那, 在場多位專家還是眼前一亮— —荒帷! 雖然棺木側面荒帷脫落比較嚴重, 卻也基本驗證了之前的推斷: 棺內很可能出土紡織品文物。

隨著發掘工作的推進, 棺內近百件紡織品文物呈現在大家眼前。

短暫的欣喜之後, 專家們感到肩上的責任更大了。

歷經千餘年的地下埋藏, 絲織品雖然看上去很完整, 但實際上它們的強度和爛泥一樣, 提取時稍有不慎便會損傷文物, 釀成大禍。

加之文物力學強度太低、 棺內空間狹小, 不便操作等諸多因素限制, 文物的提取成為一個難題, 使研究人員無從下手。

出土文物的現場保護是「與時間賽跑」。

文物出土後光照、 空氣、 溫濕度等條件的改變最易加速文物的劣化。

江南的初夏天氣炎熱、 氣候異常潮濕, 非常不利於出土有機質類文物的保存, 因此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節省一分鐘就使文物多一分的安全。

就在提取工作一籌莫展、 即將陷入僵局之時, 研究人員意外發現, 在衣物下層被淤泥覆蓋的地方鋪有一張髹漆的蓆子, 而且蓆子強度相對較好。

這張蓆子可幫了大忙, 為順利提取提供了保障。

藉助蓆子的強度, 輔之其他技術手段, 提取工作總算順利完成。

文物被成功提取後, 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出土絲織品文物在埋藏過程中基本是摺疊放置,層與層之間普遍發生黏結, 摺痕處斷裂或極易斷裂。

中國科大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進行了取樣、 化驗、 分析檢測, 為揭展做技術支撐和前期準備。

為確保文物安全, 研究人員還通過模擬實驗、 預實驗, 對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預估和可行性分析。

經專家組反覆論證, 決定使用中國科大自主研發的PUA-1揭展劑, 利用自分層技術對黏結的脆弱絲織品文物進行揭展。

揭展劑通常是利用表面活性劑、 柔軟劑、 滲透劑等生化助劑, 降低絲織品層間黏結強度, 保證文物層間的安全剝離。

但對於機械強度差的黏結絲織品, 由於常規揭展劑不具備加固作用,既使減少了絲織品層間的黏結, 也很難實現完整的揭展。

很多出土絲織物強度小, 觸之即粉,即便層間未發生黏結仍無法揭取。

自分層揭展技術使層間分離更徹底, 同時具備加固作用, 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揭展工作順利進行。

雖然有了技術支撐,揭展工作也絕非一蹴而就。

比如, 揭展前後需對絲織品進行多次搬運, 每一次搬運都存在對文物造成損壞的可能。

基於此, 研究人員針對絲織品文物的大小, 設計製作了放置絲織品的不鏽鋼濾水網狀支架, 所有搬運工作只對支架進行, 更好地保障了文物安全。

不難看出文保工作的獨具匠心, 甚至一個細枝末節都可能會影響到最終的工作結果。

經過十幾名研究人員兩個多月的奮戰, 近百件宋代絲織品文物的揭展工作圓滿完成, 為下一步的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者:耿璐 魏彥飛 龔鈺軒 龔德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技術受援到輸出 我國文物科技水平顯著提升

從技術受援到技術輸出我國文物科技水平顯著提升牙膏和文物保護,這對原本毫無關聯的事物,竟然因為一種叫「左旋薄荷醇」的化合物,完美地「聯姻」了。在文保科技者的手中,它居然成了考古現場保護文物的「神器...

西漢海昏侯大墓出土金絲玉劍3把 或現金縷玉衣

16日,備受關注的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進入主棺柩清理髮掘的關鍵階段。由於文物疊加情況複雜,專家分析棺柩存在解體可能。為保護好文物,考古專家組決定把主棺棺柩整體「打包」至附近考古實驗室,整體打包重量達...

閆麗:解文物修復百年難題

原標題:[敬業奉獻]閆麗:解文物修復百年難題一、簡介閆麗,女,1980年7月出生,首都博物館技術部副研究館員。120小時一個周期的微生物培養,閆麗進行了無數次,2010年終於發明出清除絲織文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