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天后宮:修繕比重建 更加無可替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標題:天后宮:

海口網7月29日消息(記者吳雨倩)城市更新是為了讓老化的城市恢復生命力,也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今天(28日)下午,在「歷史文化名城(鎮)的保護與發展」分論壇上,中國城市建築與城市規劃研究院多位專家踴躍發表規劃議題,指出修繕文物比重建文物更難更艱辛,在尊重文物本體的情況下,助推其蘊含濃厚的歷史文化意義。

清華大學副主任張杰表示,近年來,我國保護文物的方針已經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轉變為「保護傳承 創新發展」,在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注重文物帶給社會的積極影響,從而將歷史文物保護項目發揚壯大。

位於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的天后宮,建於元代,距今有700多年的歷史,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更是海口這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載體。

天后宮曾一度破敗不堪,多處殘垣斷壁。

2013年9月,市文物局開啟了天后宮的修繕保護規劃。

歷經1000多個日日夜夜,今年初,海口天后宮修繕以及布展完畢,並向市民免費開放。

「修舊如舊」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程。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邵甬坦言,海口天后宮歷史文化悠久,其歷史地位不言而喻;其次,修舊如舊並非說的這麼簡單。

因為當時手工藝人的手藝精湛,在壁畫和雕刻上栩栩如生,後人在有些損毀嚴重的地方,找不到原貌,難以完整修復和清洗。

有些浮雕上的鎏金畫,只能先用噴漆加以保護,找到原貌圖後再加以修復。

在通過查找史料,尋求完善的修繕辦法中,關於天后宮更多的歷史文化也漸漸宣傳開來,受到越來越多的市民關注。

此外,在論壇中,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指出,對海口市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不僅在於保護單個的文物古蹟,也要保護古蹟、歷史街區周圍的環境和歷史氛圍。

海口市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風貌特色通過城鎮格局、街坊肌理、街道空間、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街道設施和古樹名木等體現,對此應制定整體性的保護措施。

修繕比重建 更加無可替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