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博物館館藏-唐代李壽墓壁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李壽墓

李壽(577-630 年),字神通,《舊唐書》卷六十載:「淮安王神通,高祖從父弟也。

……武德元年(618 年),拜右翊衛大將軍,封永康王,尋改封淮安王。

」貞觀四年(630 年)十二月,「薨。

太宗為之廢朝,贈司空,諡曰靖」。

次年,以「特加常等」之禮葬於「雍州三原縣之萬壽原」。

李壽墓平面圖和剖面圖(源自《文物》1974 年第9 期,79 頁)

李壽墓位於陝西省三原縣陵前鄉焦村,1973 年3 月由原陝西省博物館及陝西省文管會聯合進行發掘。

李壽墓地面殘存的封土為不規則的圓錐形,高8.4 米、周長61.4 米,夯築。

緊靠封土由北向南排列著石人1 件、石羊2 對、石虎1 對、石柱1 對。

墓為磚壁土頂單室墓,由墓道、過洞、天井、小龕、甬道、墓室組成,全長44.4 米。

發掘數據顯示,李壽墓曾經歷了兩次盜掘,墓葬內的隨葬品有被盜取和破壞的情況。

斜坡墓道水平長16.8 米、寬2.3 米,過洞4 個,天井5 個,小龕2 個,小龕位於第四過洞東西壁。

甬道以石門為界分為前後兩段,前段長4 米、寬1.86 米、高2.3 米,後段長2.8 米、寬1.4 米、高1.9 米。

兩壁用平磚疊砌,甬道前段為斜坡土面,後段地面用方磚墁鋪。

南距石門40 厘米為磚砌封門牆,磚大部分被盜墓人拆除。

石門西頰柱被打破,門半開,石門後邊放龜形墓誌一合。

墓室長3.8 米、寬3.95 米,頂塌,四壁用條磚平砌,拱形土洞頂。

墓室東部用條磚鋪底,西部放石槨一具。

槨用28 塊青石組成,通高2.2 米、底長3.55 米、寬1.85 米,槨內的木棺已朽,僅餘棺板殘片及棺釘。

棺與槨之間散置石灰塊,當系防潮和防腐之用。

人骨已被盜墓者擾亂,槨內隨葬器物僅餘料珠數枚。

墓室東南角及龜形墓誌後放置大批陶俑,也已被擾亂且殘破。

李壽墓雖先後兩次被盜掘,但仍出土了大批精美的壁畫以及細膩豐富的線刻畫石槨和300 多件隨葬品,其中壁畫最為引人注目。

333 件隨葬品包括陶俑、陶瓷器、金器、銅器和料器。

同時, 墓室石門內外刻飾瑞獸、 蔓草及忍冬圖案。

李壽墓出土的主要文物有:一合龜形墓誌,龜呈趴臥狀, 從殘存的痕跡分析,原當全身彩繪貼金;青石槨一具,外部刻彩繪貼金四神、武衛、文武侍從、騎龍駕鳳的仙人等畫面,裡面陰線刻有樂舞、侍女、內侍、星相等畫面。

李壽墓壁畫分別繪於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各處,內容豐富而精彩。

在長近17 米的墓道東西兩壁,中間以較寬的紅色帶分為上下兩層。

下層為東西對稱的儀仗出行圖,上層為東西對稱的飛天、狩獵圖。

可惜的是,飛天圖多已脫落,僅餘殘片。

其後為過洞、天井的壁畫。

根據發掘時存留的壁畫看,天井下部繪的是儀仗出行圖、列戟圖及重樓建築圖,保存較為完好,上層是有關生產、生活的畫面,包括牛車、牛耕圖,播種、耕種圖,飼養家禽圖和推磨、擔水、膳事圖,這層壁畫幾乎全部脫落,僅存殘片。

進入甬道,東西壁的上部各繪一個身披彩帶手捧蓮花的飛天,下部繪兩男吏,甬道中部東西壁繪對稱的內侍圖、侍女圖,甬道頂部繪四組大型忍冬圖案,東西兩邊各繪三個手捧蓮花的飛天,面向墓室方向飛翔。

以大型忍冬紋做裝飾圖案是李壽墓圖案畫的特點,許多壁畫的邊飾均以此為內容。

甬道後段東壁繪一寺院,並在寺院內外繪沙彌十餘人,西壁繪一道觀, 觀內外繪道士、女冠多人。

這一部分壁畫也大面積脫落,僅內侍、侍女圖保存較好。

墓室西壁上部繪馬廄及草料庫,其中有牧夫及役工;北壁東部繪貴族庭院一座,院內有貴婦及侍女觀看樂舞的場面; 南壁下部、墓室門兩邊繪兩幅侍女圖,這部分壁畫也已脫落,殘缺嚴重。

李壽墓是陝西省目前發掘唐墓中時間較早的一座墓葬,其墓葬壁畫風格具有承襲前代的特點, 與盛唐的墓室壁畫相比,從內容到繪畫手法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

從內容上看,李壽墓繪製了大量農耕、牧養、雜役等表現世族地主莊園的生產、生活場面的畫面,這些題材是漢代墓葬壁畫流行的內容。

初唐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地主租佃關係的確立,世族地主莊園趨於瓦解,這種題材的壁畫在墓室中就極少出現了。

而將佛寺與道觀內容的壁畫繪於墓室中的,在目前發掘的唐代壁畫墓中僅李壽墓一處。

另一方面,李壽墓的壁畫內容有著連續性和分裂性並存的現象,與其他初唐壁畫統一的從裡到外、一元化空間(府邸-宅院-外場景)排序有著明顯的差別。

例如其墓道東西壁的狩獵圖與騎馬出行圖,過洞和天井東西壁的步行儀仗隊、列戟圖,甬道東西壁的侍衛、內侍與侍女圖,在內容與空間上是一個連續性的圖像,這部分與初唐其他壁畫中的同類圖像的做法相同。

但同時李壽墓壁畫在天井的儀仗隊場面的上方繪製的卻是農耕、牧養、雜役的畫面, 甬道中分別繪出寺院圖與墓室西壁的馬廄和草料庫圖、北壁的庭院圖,這些壁畫內容彼此之間均無內容和空間上的聯繫,也與墓室結構模擬居室廳堂的設計不相符合。

這種自足性的獨立畫面的設計風格未見於初唐時期其他墓室壁畫,卻與漢代許多壁畫墓的做法相同。

可以說李壽墓壁畫內容表現的是初唐時期新文化元素與舊文化元素之間交融與矛盾共存的現象,體現了傳統與新式轉換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這一特性唯李壽墓所僅現。

李壽墓的諸多人物頭部較大,面頰圓潤,身軀較為短小。

從現存的石刻侍女圖和出土的女俑看,人物形象清秀纖細,同隋墓乃至北齊、北周墓中的女性形象相近。

從繪畫風格上看,繪畫行筆凝重細勁,衣褶疏密有致,具有顧愷之、陸探微密體畫的遺風。

圖文摘自陝西歷史博物館編《中國古代壁畫唐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讓盜墓者生畏的墓道迷宮

說起迷宮,人們會想到古希臘神話中神秘的米諾斯牛和米諾斯迷宮。迷宮是西方常見的建築,明清時期傳入中國,但也只有皇家園林才能修建迷宮。其實早在古代中國,迷宮就已經存在了,只是深埋在地下,這就是縱橫穿...

寧夏固原初唐墓葬發現疑似歐羅巴人頭骨

內容摘要:作為歷史上的交通重鎮,寧夏固原在漢唐時期被稱為「高平」「原州」,曾經是絲綢之路東西文化交會的中轉站。8月 16日,參加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中外專家齊聚固原南塬漢唐墓地,對一座...

唐朝畫家韓滉父母墓的壁畫:將改寫繪畫史

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根據盜墓者提供的線索,考古人員今年3月份開始對西安南郊一座擁有5個天井的唐代壁畫墓進行考古發掘,意外發現其竟然是唐代著名畫家韓滉父母的合葬墓。專家研究認為,墓室壁畫內...

上官婉兒之墓首被發現 棺槨不翼而飛

上官婉兒,被今人稱為集美貌與智慧於一體的「巾幗宰相」。近日,上官婉兒墓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附近工地被發現後,引起社會廣泛關註:這位命運曲折、生前顯赫而又不得善終的唐朝著名才女,死後又經歷了哪些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