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護工作十年成果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年6月14日,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圖書館主辦,上海市各古籍保護單位協辦的「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護工作十年成果展」將在上海圖書館正式開幕。

本次展覽甄選上海市11家古籍保護單位收藏的70件古籍精品,面向公眾集中展示。


2007年,國務院頒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

全國各古籍收藏單位按照「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要求與目標,廣泛開展了古籍普查等工作。

今年正值「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十周年,十年來,上海地區的古籍保護工作在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的領導下,由上海市古籍保護中心協調全市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科研圖書館、博物館和新聞出版、宗教機構圖書館等古籍收藏單位,共同努力,積極推進,成績斐然。

本市古籍保護工作開展至今,共有7家古籍收藏單位被列入「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9家單位被列入「上海市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收藏單位及個人的1473種古籍入選《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913種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全市現有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一家(上海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兩家(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傳習所兩家(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率先在國內高校中成立古籍保護中心和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開創了上海高學歷古籍保護人才培養的教學實踐。

各古籍保護單位的基礎工作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書庫收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一批新型設備被運用於古籍保護之中;各單位積極推動館藏古籍的編目整理工作,完成了大量古籍的普查登記;古籍數字化工作得到了有效促進,方便了讀者利用;古籍研究與整理出版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整理與研究的過程中,湧現了一批水平高、影響大的專家學者,更培養了一批從事古籍相關工作的專業團隊。

而通過舉辦一系列的講座、展覽,專題報導、現場演示等活動,也使珍貴而神秘的古籍走進了廣大群眾的視野,向公眾有效地傳播了中華優秀文化。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開創了中國當代古籍保護事業的新局面,古籍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增強文化自信的智慧源泉。

十年來,全市古籍保護從業人員,克服困難,在古籍普查、整理、修復、研究、出版、展覽、宣傳等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果,為上海的文化建設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本次展覽分為「舊藏擷華」、「新弆掇英」兩個單元,前者擇取各古籍保護單位入選全國及本市珍貴古籍名錄的館藏精品;後者遴選了近年來在編目中新發現的善本古籍。

展覽為期5天,至6月18日截止。

期間,還將舉辦「滬台論壇暨第三屆海峽兩岸古籍保護高峰論壇」,交流兩岸古籍保護經驗。

在展覽開幕之前,先挑選部分展品,讓大家一睹為快。

宋刻修補本《通典》(上海圖書館藏)

元刻明天順公文紙印本《晉書》(復旦大學圖書館藏)

清俞樾稿本《俞曲園手稿四種》(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明趙氏影宋抄本《古文苑》(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蒙古刻本《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

明成化刻本《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圖書館藏)

元刻本《新刊黃帝內經靈樞》(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藏)

清嚴虞惇手批明本《南華真經旁註》(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

明潘允端稿本《玉華堂日記》(上海博物館藏)

清孫星衍手批宋本《通鑑紀事本末》

清毛扆手校明本《四書集注》(上海圖書公司藏)

此外,古籍保護單位還各自製作了精美的展牌,宣傳本單位的古籍保護成果。

有興趣的觀眾可至現場觀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讀圖|保護古籍,上海近十年有哪些成果

古籍是中華文化的根脈,傳承文化、保護古籍是一項艱巨而浩大的文化工程。6月14日,由上海市古籍保護中心主辦,上海市12家古籍收藏單位參與的「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護工作十年成果展」在上海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