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種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刻修補本《通典》(上海圖書館藏) 上海圖書館供圖

「上海古籍保護工作十年成果展」吸引了眾多市民觀看。

肖允喆 攝

宋刻修補本《通典》、元刻明天順公文紙印本《晉書》、清俞樾稿本《俞曲園手稿四種》、明趙氏影宋抄本《古文苑》……時值「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十周年之際,由上海市古籍保護中心主辦,全市12家古籍收藏單位參與的「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護工作十年成果展」近日在上海圖書館開幕。

此次展覽共展出70件古籍精品,分為「舊藏擷華」「新弆掇英」兩個單元。

前者擇取各古籍保護單位入選全國及本市珍貴古籍名錄的館藏精品,後者遴選近年在編目中新發現的善本古籍。

同時,展覽另設50餘塊展板,全面介紹十年來上海市主要古籍收藏單位的古籍保護工作成果。

摸清家底,成績斐然

2007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同年3月,上海市古籍保護工作陸續展開。

古籍普查、修復、數字化、學術研究、整理出版、宣傳展覽……十年間,在上海市文廣局的領導下,上海市古籍保護中心協調全市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科研圖書館、博物館和新聞出版、宗教機構圖書館等古籍收藏單位努力推進全市古籍保護工作,成績斐然:全市7家圖書館被列入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9家圖書館列入上海市古籍重點保護單位;1473種古籍入選《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其中913種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作為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的上海圖書館,2007年7月正式啟動館藏古籍查庫清點。

至2008年1月底,17萬餘冊善本清點完成,並歷時一年清點完100餘萬冊普通古籍,全面清理了已編目實物古籍,摸清了歷史遺留問題。

據悉,上圖現藏5500餘萬冊(件)中外文獻中,170萬冊古籍是館藏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

過去十年,上圖修復的古籍總數累計達19733冊1095543頁,占全國古籍修復總量1/10以上。

十年來,上海各古籍收藏單位在古籍保護工作中,較好地補充了館藏古籍品種及數量。

在編目過程中,上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價值的古籍普查收穫,如《山堂先生群書考索》為元延祐七年(1320年)圓沙書院刻明修本,明前期刻本《新刊古論精粹》為各家書目所未載,明末刻本《六研齋筆記》(存二卷)為《四庫全書》進呈本等。

同時,整理出的部分古籍彌補了上圖舊藏善本之缺,如新發現的清抄本《資治通鑑續編》首冊,為序、例、目錄,卷一至二,恰好將上圖舊藏配齊;清乾隆學者沈德潛編《杜詩選》稿本,上圖舊藏上冊,2013年清理出下冊得以配齊;清人汪日楨《二十四史月日考》未刊稿,2012年發現了《舊五代史》《遼史》部分二冊等,也配補了原藏的部分缺失等。

復旦大學圖書館自2007年來,通過不同渠道(購買、捐贈、拍賣)入藏的原版古籍千餘冊,其中不乏珍本秘籍,如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光緒九年(1883年)手稿《傒析錄》、明弘治刻本《國語》七卷等。

此外,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在珍貴古籍名錄申報過程中,通過查找鑑別,使得館藏價值得到新的揭示和認識,其中兩件唐代敦煌寫經卷子《大般涅槃經》和《妙法蓮華經》,將館藏書的年代上推至初唐時期。

為了讓古籍走進大眾視野,上海古籍保護單位紛紛開展歷史文獻數字化工作,藉此實現古籍的再生性保護。

上圖現已建成古籍稿抄本資料庫、家譜資料庫、盛宣懷檔案資料庫,累計已完成2500餘萬拍。

以家譜為例,完成1.5萬餘種12萬餘冊的掃描加工,總量達1100萬拍,其中2007年至今數量達1.1萬種,800萬拍,利用率頗高。

復旦大學圖書館截至去年12月,已完成古籍數字化2217種,882203頁,並決定今年將抄稿本數字化資源在網上公開。

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開展了古籍數字化近1500種,約55萬頁,並實行電子書製作預約制度,逐步開展善本的數字化工作。

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則建成「館藏善本古籍資料庫」,截至2016年,館藏全部稿抄本、部分刻本近10萬頁導入獨立伺服器,讀者可通過專配電腦進行借閱。

此外,各單位還通過舉辦講座、展覽、現場演示等活動,向公眾有效地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古籍修復人才稀缺仍是問題

上圖副館長周德明表示,在古籍保護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古籍修復人才的稀缺仍是一大問題。

因此,上海也加強了對多元性古籍保護人才的培養。

據悉,目前全市現有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一家(上海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兩家(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傳習所兩家(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

此外,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工會幹部管理學院均進行文獻修復人才的專業培養,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招收了古籍保護專業碩士生,開創了上海高學歷古籍保護人才的教學實踐。

加強管理和科研,引進高科技設備,也是古籍保護的重要舉措。

上圖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副主任王晨敏稱,十年來,上圖古籍修復在繼承傳統手工技藝的基礎上,按需購買了電腦監控的紙張撕裂度儀、紙張耐破度儀、紙張耐折度儀、紙張厚度測定儀等專業設備,積極探索運用現代科技設備修復和保護紙質文獻。

特別是2010年從美國引進的紙漿補洞機,率先在國內圖書館開展機器修復古籍的實踐。

此外,上圖還自行研製出適用於古籍、碑帖、家譜、字畫等文獻長達五年有效防蛀的「文獻防蠹紙2號」。

這一創新成果已被國內多家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運用。

展覽開幕當天,《上海市古籍保護十年》一書同步首發。

該書是全國首本古籍保護圖錄,填補了國內古籍保護回顧性資料輯的空白。

「古籍是中華文化的根脈。

傳承文化、保護古籍是一項艱巨而浩大的文化工程。

作為中華文明的守護者,我們唯有默默耕耘,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

古籍保護工作一直在路上。

」周德明說。

(黃藝芹 本報記者 洪偉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喬紅霞暢談古籍的那些事

VCR1:2016年3月初,海南省圖書館首次展出一批館藏蘇東坡相關作品古籍刻本及影印手書等珍貴文獻,讓讀者循著古籍和珍貴文獻,一步步走進900多年前大文豪蘇東坡及他的時代。民眾在感嘆蘇東坡才華的...

讀圖|保護古籍,上海近十年有哪些成果

古籍是中華文化的根脈,傳承文化、保護古籍是一項艱巨而浩大的文化工程。6月14日,由上海市古籍保護中心主辦,上海市12家古籍收藏單位參與的「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護工作十年成果展」在上海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