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全民旅行記 塵封往物之古代遼寧(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地處中國東北的遼寧是一片寫滿傳奇的土地,這裡既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地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在中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距今28萬年前,人類開始在遼寧大地繁衍生息,逐漸從蒙昧邁入文明。

距今五千年前,紅山先民創造的文化預示著遼河流域文明的曙光,青銅時代的方國文明,奠定了華夏民族統一的基礎。

秦漢以來,匈奴,鮮卑,高句麗,契丹,女真等族此消彼長,先後建國,在與漢文化的碰撞交匯中走向融合,創造出豐富的歷史與多彩的文化藝術。

感謝遼寧省博物館以豐富的文物資料,為我們展示古代遼寧源遠流長的歷史與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

遼金時期

鐵騎帝國契丹索跡;契丹族屬東胡鮮卑系,公元916年,由出自迭刺部的部落聯盟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的契丹(後改遼,大契丹,大遼)政權,是繼承匈奴,鮮卑,突厥,回鶻之後在北方興起的又一個對中原產生巨大影響的政權。

歷史上,遼寧地區是遼王朝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遼北地區是遼代一部分後族皇族的領地,成為遼朝的腹心重地之一。

遼東地區主要為漢人和渤海人聚集區。

遼西地區是奚族故地,也是皇族或後族通婚的世家大族的聚居地。

遼代的遼寧佛教興盛,儒學普及,經濟,文化發達,考古發現的大量遼代遺蹟遺物,反映了契丹族曾經的輝煌和遼文化的獨特魅力。

遼朝是以契丹為主體的政權,其轄境內生活有契丹,漢,奚,渤海,女真,室韋,迪烈,阻卜,鐵驪等族,在與中原地區各政權交往過程中,遼代統治者領略到以儒教為主體的漢文化博大精深,促使其主動吸收漢文化的治國理念,並與本民族的統治特點相結合,創造出因俗而治的北南面官及四時捺缽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四時捺缽,契丹族四時遷徙遊牧漁獵,建國後,皇帝仍每年隨季節變化到各地遊獵巡察並處理國家大事,稱為四時捺缽。

四時捺缽是遼朝重要的政治制度。

捺缽為行宮,行營之意,因《遼史》中把春,秋捺缽地點通稱'春水''秋山',後人遂用'春水秋山'代指四時捺缽。

每年冬夏在捺缽召集的北,南臣僚會議,是遼朝的最高決策機構。

遺址文物

一國兩制;遼明對轄境內人民採取不同的統治方式,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從中央到地方有兩套平行的政權機構,即北面官(處理契丹各部和其他遊牧,漁獵部族事宜)和南面官(負責漢人,渤海人事務)。

隨著統轄範圍不斷擴大,遼政府設立了五京六府;在契丹貴族聚居的北方草原地區,從建國前後開始就創立了頭下州作為新的統治方式。

'二元政治'的成功運用加強了遼朝的統治,促進了遼朝農牧業及手工業的發展。

遺址文物

遼五京:上京: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

南京:今北京市西南郊

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

中京: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大明鎮

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

遼之經濟;契丹人過著'隨水草就畋漁'的生活,遊獵是其主要的經濟活動。

隨著封建統治的加深,其經濟出現多種形式和多種成份,農業,牧業,漁獵業,手工業以及商業並存。

遼代遼寧經濟成份複雜,漢人和渤海人從事農業,從事遊牧業的契丹人,奚等族也逐漸向定居農耕生活方式過渡,併兼營漁獵業。

遼朝經濟的多面發展對遼代社會的進步以及金元時期北方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騮馬金鞍;生活在馬背上的契丹族,精於馬術,射技超群。

騎兵是契丹軍隊的主要作戰兵種,契丹人非常重視各類馬具的製作,五代時期便有'銀鞍契丹直(擁有銀質馬鞍的契丹人)'之稱,遼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馬具,材質各異,式樣繁多,反映了遼代契丹人的等級制度,工藝水平和審美觀念產。

遼瓷奇葩;遼代陶瓷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製造工藝繼承和學習唐宋技術,造型和裝飾又具有濃郁的遊牧生活特色,如雞冠壺,長頸瓶,雞腿壇,鳳首瓶和遼三彩等,均為遼瓷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作品。

此外,遼代也燒制仿定窯白瓷,青瓷等,並使用從中原輸入的景德鎮青白瓷和耀州瓷。

喪葬禮俗;契丹先民曾實行樹葬和火葬,建國後趨同漢制改為土葬。

貴族的家族墓地往往構築不同規模的磚石墓室,多見木結構或仿木結構的槨室和壁畫裝飾,少數墓中還有小帳式木槨建築和奢華的隨葬品。

金屬面具和網絡衣罩是契丹貴族獨有的葬具。

遼寧遼代墓葬眾多,已有契丹族與漢人墓葬在地域分布上的差異,北鎮醫巫閭山則為顯,乾兩座皇陵所在地。

契丹人髡形象

佛陀之光

金戈鐵馬 女真建國;興起於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在其首領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於公元1115年建立'大金'國,定都上京會寧府(今哈爾濱阿城)。

後滅遼破北宋。

1153年,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

1214年,金宣宗因蒙古人所迫而遷都南京(今開封),1234年,金朝滅亡。

金朝統治時期,長期居住在遼寧大地上的女真,契丹,渤海,漢等民族成員,均為本地區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作出了各自的貢獻,同時也促進了遼寧地區的民族融合。

金代官印

白釉黑花葫蘆形倒裝壺(金)

'正隆五年'白瓷買地券(金)

女真藝術;金代遼寧文化以中原傳統的漢文化為主體,同時融入了女真,契丹等少數民族文化,在許多方面成就斐然。

學校體系日益完善,遼寧籍士人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書法,繪畫及雕刻藝術則較之前代有所進步和發展。

女真大小字的創造和使用;女真人本無文字,使用契丹字和漢字。

公元1119年,完顏希尹仿效漢字楷體,參照契丹字結構,創製了女真大字。

1138年,金熙宗又創製女真小字。

女真文字主要在官方文書及學校中使用,民間仍使用漢字。

宗教信仰;金代宗教主要有三種,即薩滿教,佛教和道教。

薩滿教是女真族信仰的原始宗教,崇信鬼神,認為天地萬物皆有神靈。

金代遼寧地區道教影響雖有擴大,但佛教在社會生活中仍占據重要地位。

金代天盛號石拱橋(位於凌源市三家子蒙古鄉天盛號村)

元明清時期

劃省而治 蒙元一統;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為主體建立的大一統帝國。

蒙古族以其特有進取精神推進了中國歷史疆域形成與中華民族族體溶鑄的新進程。

遼寧地區雖飽受戰爭的創傷,但在元政府勸農政策的推動下,通過遼陽行省的管轄,以及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農耕,商貿及手工業等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

疆域的擴大和驛站的開闢,加速了民族的融合與交流,使得遼寧地區的文化展現出獨特風采。

瀋州站印

銅權(權,即秤錘,又叫秤鉈。

元朝統一全國後,繼承唐宋的度量衡制度並加以完善和發展,遼寧地區發現的元權見證了這一過程。

權有橢圓形,六面塔形等,權身常鑄刻有文字。

材質以銅為多,鐵質較少。

陶瓷器

高麗青瓷(遼寧多地出土的高麗青瓷,是當時兩國交往密切的歷史見證)

多元文化;隨著歷史上規模空前統一局面的形成和蒙古,漢,女真,高麗,回回等民族間密切的交流,遼寧地區的文化蓬勃發展。

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藝術成就是墓室壁畫,反映了這一地區的文化和生活習俗。

元朝統治者對各種宗教採取兼容並蓄的政策,遼寧境內各教派呈現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興盛景象。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佛教影響日益深廣,道教全真派勢力則在遼西迅猛發展。

八思巴字:元朝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根據當時的吐蕃文字改制而成,是一種有音無義的拼音文字,稱作'蒙古新字'或'蒙古字'。

至元六年頒行全國。

作為元朝的官方文字,其應用範圍較廣,時間較長,但在表示音值,構制字體等方面仍存在缺陷,因此,在元朝滅亡後被廢棄。

關東風雨 大明氣象;隨著明朝的建立,遼寧結束了自遼金元以來遊牧,漁獵民族統治達四百餘年的歷史,重新納入到以漢人為主體的大一統政權之下。

塞外蒙古,女真勢力的威脅,促使明朝的軍事重心逐漸向東北轉移。

對遼寧而言,這是一個邊患日甚卻又相對安寧的時期。

明政府通過'築城關。

辟馬市'等措施,使遼寧成為中央政府抵禦北方民族南進的重要屏障和控制東北亞地區的經略中心。

經過兩百多年的經營開發,遼寧地區呈現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宗教興旺,文化多元的局面,為女真的再次興起奠定了基礎。

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永樂九年,明政府設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治所位於黑龍江下游的廟階(今俄羅斯尼古拉耶夫斯克),至宣德九年(1434年),奴兒干都司正式廢棄,原奴兒干都司境內的蒙古,女真各部由遼東都司以'邊務'形式控帶,直至明末努爾哈赤統一各部。

宋國忠墓誌(宋國忠墓誌石二塊,方形,由州進士吳國賓書丹。

此墓誌是繼崔源家族墓誌之後,發現的又一有關奴兒干都司歷史的重要出土文獻。

志蓋刻篆書'明故明威將軍宋公墓志銘',志文追記了宋國忠'高祖宋卜花襲招諭奴兒干,促進三叉路有功,歷升明威將軍'的史實。

文獻中雖未見有宋卜花的記載,但《敕修奴兒干永寧寺碑記》末尾題名的隨行官員中,有遼東'所鎮撫宋不花'的名字,宋不花即宋卜花的音轉)

萬里長城東端起點;遼寧境內的明長城,是遼東鎮和薊鎮邊防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全長近1000公里,為萬里長城的最東端。

遼寧的這段長城可分為西段丘陵邊牆,中段平原邊牆和東段山地邊牆,三段長城迂迴曲曲折折,在遼寧大地上形成了一個凹字。

此為各種城磚,瓦,雷,等

錐子山長城模型

東北通衢;洪武中葉,明政府實行'離兵於農',政策,大興軍屯,促進了遼寧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遼東防禦體系建立後,大批戍邊官兵聚集於此,巨大的物質需求帶動了冶鐵,燒瓷,製鹽等手工業生產的繁榮。

遼寧是明政府同蒙古,女真,朝鮮貿易的主要地區,沿邊廣設馬市或木市,商品交流廣泛,在白山黑水,朔漠草原與中原內地之間,海陸運輸網絡密集,貨物輻輳,四通八達,奠定了遼寧成為東北亞地區交通樞紐的地位。

出土文物

遼東馬市;明政府修築遼東邊牆後,為滿足漢,女真,蒙古經濟交往的迫切需要,於永樂四年始沿邊牆一線先後開設馬市(木市)14處,其中廣寧,開原,撫順三處並稱'遼東三大馬市'。

馬市貿易促進了長城內外民族間的經濟聯繫,滿足了遼寧地區各民族自身的經濟需求,客觀上也為女真的復興創造了條件。

兼容並蓄,各宗教蓬勃發展

尊儒循風;香柏雕金漆聖賢(明)

紫氣東來,清皇祖地;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在遼寧東部山區不斷發展壯大,拉開了明清鼎革的序幕。

女真傑出的首領努爾哈赤及其繼承者皇太極,經過五十餘年的奮戰,由遼東一隅,長驅西進,開創大清王朝三百年基業。

康雍乾時期,清政府滅南明,平三藩,收台灣,定新疆,成功抵制沙俄入侵,迎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最後輝煌——康乾盛世。

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有清一代,遼寧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全面發展,繁榮富庶程度遠超前代。

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後數次東巡祭祖,其間,盛京城(今瀋陽)又幾經重修擴建,更加雄偉壯觀,彰顯陪都的繁華與皇家氣派。

八旗禮服甲冑

滿蒙聯盟;清初太祖,太宗刻意與蒙古科爾沁等部交好,互為婚姻,蒙古各部逐漸歸附。

入關後,清帝依然重視與蒙古的關係,實行'北不斷親'的策略,並在承德建立了避暑山莊及'外八廟',用以聯絡蒙古。

通過聯姻,滿洲與蒙古兩大民族建立起堅實的政治聯盟,促成了滿族崛起與帝國的強大。

旗民分治;清世祖福臨遷都北京後,以瀋陽為陪都,置內務府及戶,禮,兵,刑,工五部,分理盛京各項事務,在'首崇滿洲'政策的影響下,清政府對遼寧地區實行'一地兩制'的旗民分治制度,設置了盛京將軍和奉天府尹。

清康熙四年,又增設錦州府尹。

崇教維治;清政府從維護政權出發,對各種宗教均予大力扶持,遼寧地區依然是多種宗教並存,為了'恩養'蒙古諸部,'成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清朝對蒙古人所信仰的喇嘛教格外推崇。

有清一代,遼寧興建了為數眾多的喇嘛廟,塔,成為喇嘛教的東方聖地。

清朝以宗教思想構築起一座無形的長城,徹底改變了漁獵民族,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對立的格局。

天眷盛京(喇嘛教壇城與盛京)

清貨幣

滿風華韻;清朝統治者積極吸納漢文化,入關前,努爾哈赤,皇太極即於興京(今赫圖阿拉),盛京等地建文廟,祭孔子,在研讀經史,尋求治國之道的同時,也意在消弭文化上的隔膜。

此外,新老滿文的創製以及滿文翻譯與著作的出現,都極大地促進了滿漢之間的文化交流,為清朝統治全國奠定了文化基礎。

康乾時期,大批文化流人的到來,使遼寧出現了邊塞詩,地方志與紀行筆記的創作高潮。

在中原文化的薰陶下,滿漢文明相互影響,民族融合日益加深。

時光荏苒,古代遼寧歷史上各路英豪逐鹿中原的硝煙已消散於民族文化的融合之中,知古勵今,做為遼寧人,我們為古時遼寧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而驕傲,我們應繼承發揚優秀的文化傳統,繼往開來,為遼寧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奮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15年遼金西夏史研究綜述

2015年遼金西夏史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全年出版專著80餘種,發表論文1100餘篇。儘管低水平及重複之作仍大量出現,但在政治史等領域也出現了一些高水平的論著。由中國社會...

第十二屆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術研討會召開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報訊(通訊員韓世明都興智)由中國民族史學會遼金暨契丹女真史分會主辦、大安市春捺缽文史研究會承辦的「第十二屆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術研討會」近期在吉林省大安市舉行。有學者指出...

「春捺缽」的歷史起源與遺址發現

點上方藍色文字可直接關注我們◆◆◆本文作者 | 王中軍選自《嵌著<千字文>的井方》—— 契丹族是一個馳騁草原的遊牧民族,轉徙隨時,車馬為家,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使得其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