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王——打開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的江南「高帥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國家寶藏》第八期終於迎來了我大浙江的三件國寶——萬工轎、七弦琴和玉琮。
前兩件,一個是民間花轎中的巔峰之作,一個是文人雅玩中的傳世名器,都是館藏中的精品,但仍不足以稱為國寶級的文物。
(畢竟和其他幾大博物館選送的寶物不能同日而語。
)
不過,第三件良渚文化的大「玉琮」作為中華文明源頭之一的祭祀重器,毫無疑問是國寶級別的。
玉琮的雖然看著不起眼,卻是我國第一批禁止出國的文物,價值極高。
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這件玉琮王以及它背後的良渚文化。
玉琮王——當之無愧的國家寶藏
五千年前的良渚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玉的國度」,僅在良渚反山和瑤山兩處墓地,出土玉器就達六千件。
其數量之龐大、工藝之高超,令人驚嘆不已。
在良渚出土的玉器中有一件玉琮,形式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複,是目前發現的所有玉琮中體量最大、品相最佳的一件,這便是「玉琮王」。
不僅在《國家寶藏》中,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玉琮王」也作為良渚文明的代表亮相。
文化符號一脈相承
《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記載:「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璧、琮、圭、璋、琥、璜,被稱為「六器」,其中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用來祭祀大地。
可見,良渚文明的重要標誌物--玉琮,在商周禮制中作為一種主要的玉制禮器被繼承了下來。
而在商周青銅器上常常出現的饕餮紋,也被考古學界認為是源自良渚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
從良渚文明到商周文明,已隔一千餘年,文化符號卻一脈相承。
商周以後,玉琮就不常見了,後人只知「琮」字,而並不知其外形。
在良渚古城出土的玉琮,便為後世解答了這一問題。
不僅如此,與之同出的玉鉞、玉權杖等在諸多良渚玉器中都是最莊重且獨一無二的,說明它們無疑是已拉開文明樂章的良渚文化的王權的象徵。
玉琮王——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玉琮王距今5300到4300年,是目前發現的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其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重6500克,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巨大的橢圓形眼睛、蒜頭鼻,以及嘴的大體結構圖案,既神秘威嚴,又呆萌可愛。
玉琮王的琮體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刻一完整的「神人獸面圖像」,神人頭戴羽冠,騎跨在一神獸上,這是良渚文化的標誌性紋樣。
神人獸面像又被稱作神徽,它像人,又像獸,神秘而詭異,其複雜和精細的程度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它代表著什麼?有什麼含義?不少考古學家認為,這是當時良渚古國神權與王權的象徵。
學術界沒有一致的看法,至今仍在爭論。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圖案代表著良渚人的吉祥與幸福,代表著良渚文化時代那段遙遠的歷史。
圖案上3乘以4厘米的神像雕刻,融合了陰線刻畫,淺浮雕兩種技法。
淺浮雕裡面還分層次,可謂是鬼斧神工。
獸面的兩側各淺浮雕一變形誇張的鳥紋,而鳥也是通天的靈物,但其功用說法不一,多數學者認為它是一種祭祀的法器。
玉琮的神人獸面紋已經和三星堆的青銅縱目像一樣,成為了上古文明神秘而又神秘的象徵。
即便是現代工藝,這樣一個玉琮也要至少三個月時間製成,在5000年前,真的是要耗費工匠畢生精力,更重要的是,當年用什麼技術雕刻如此精細的玉琮,至今仍是一個迷。
此外,玉琮上的紋飾有很豐富的象徵意義,節目中從玉琮談及良渚文化,談及5000年前的糧食,城郭和水利系統,真的讓人嘆服古人的智慧。
是他把杭州的歷史拉長了三千年
良渚,那片美麗的土地,孕育了古老的文明,也誕生了迄今所知,東亞最早的國家,而做工精美,紋飾神秘的玉琮,更是這輝煌文明的實物力證。
良渚遺址所呈現的文化,對每個參觀者都是一種震撼。
這個五千年前的遺址被稱作「文明的曙光」,足足把杭州的歷史拉長了三千年。
然而,這個偉大遺址的發現卻要歸功於施昕更——這位24歲只有初中學歷的小人物,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用自己的生命發掘了這個偉大的遺蹟。
施昕更
提起良渚古城遺址的發掘,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
他就是施昕更,一個土生土長的的杭州良渚鎮人,雖然家境貧寒,卻非常刻苦努力。
靠著半工半讀勉強學完初中,進入西湖博物館工作。
有一次,他在整理老和山遺址的文物時,發現一件有孔石斧跟家鄉的石鏟很相似。
他想起小的時候,當地有很多人挖掘良渚玉賣錢,那麼良渚會不會也有文化遺址呢?前幾次對家鄉的考古調查僅僅找到了一些陶片,然而施昕更直覺這裡不是一般的古窯址。
1936年,在他的爭取下,博物館拿出微薄的經費支持施昕更進行了三次發掘,一共發掘出12處文化遺存,得到考古學界大咖梁思永、董作賓的鼓勵。
然而,在嚴寒的冬天進行野外考古,體弱多病的施昕更在外憂內困中幾次昏倒。
更不幸的是,施昕更耗盡心血寫的發掘報告《良渚》也因為抗日戰爭而命運多舛,歷盡坎坷才被付印。
《良渚》出版剛一年多,貧病交加的施昕更就離開了人世。
良渚--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一千年前看北京,兩千年前看西安,五千年前看良渚。
2012年,良渚古城遺址申遺程序正式啟動。
今年初,良渚古城遺址迎來了「申遺」之路的關鍵日子。
在報請國務院同意後,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讓人們聚焦這片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一個被遺忘而又如此先進的文化。
良渚古城遺址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實證距今5000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史前社會稻作農業發展的高度成就,可填補《世界遺產名錄》中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空缺,為中國5000年文明史提供獨特的見證。
良渚文化的發掘歷經80年,年輕的考古隊將良渚遺址發掘現代化,我們也期待著更多的發現結果。
後記:
我們崇敬考古學者們嚴謹治學、無問西東的精神,同時我們也要對世界文明都抱有一顆敬畏心。
我們不僅僅想良渚2019年申遺成功,更希望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得以朔本正源。
在呼喚文物「活起來」的當下,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陳壽田表示:「我們希望將良渚古城遺址打造成中華文明的朝聖地和中華文化的金名片,做好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工作,讓百姓看得清文化遺產的價值,激發全社會支持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熱情。
」
本文由古建中國整理,古建中國--建築文化一站式服務平台,專注於建築產業鏈,以古建築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建築行業綜合運營服務商。
以對古建築「傳承、應用、創新」為宗旨,以引領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導向。
聯合建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諮詢、設計、施工、地產商、材料商等企業達成戰略聯盟,形成配套國家一帶一路、新區建設、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的建設服務商。
餘杭這件世間獨有的寶貝即將登上央視!
大片來了!中央電視台3套綜藝頻道(華數18頻道)將於1月28日晚上19:30播出大製作《國家寶藏》之良渚玉琮,全方位解讀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的偉大創造,揭示玉琮王的前世今生,解讀文物後面的良渚千...
【遠古史話】浙江良渚遺址:虞舜之都,玉器巔峰
良渚遺址發現於浙江省餘杭縣良渚、瓶窯、安溪三鎮,在江蘇和上海也有發現。良渚文化存在的時間大約為距今5300-4000年左右,總面積達3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人工建築基址——莫角山遺址是這些遺址共同...
良渚王者賜予貴族微刻的鐲式琮
匯觀山位於浙江杭州市西北約25公里──杭寧公路(104國道)之側,地屬餘杭市瓶窯鎮外窯村。匯觀山是一座孤立的自然山丘,北望天目山支脈的叢山峻岭,南臨苕溪。東與反山及良渚文化中心遺址莫角山相距僅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