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呂祖謙:明理躬行 清慎勤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八百多年前的一天清晨,浙江省武義縣城東的明招山下,悠悠的晨鐘像往常一樣響起。

一批批慕名而來的名流學子,從四面八方匯聚在明招寺的講堂里。

他們靜靜地肅立著,等待著老師從朝陽的光芒中走來……

那麼,是誰點燃了他們沸騰的思想?又是誰,引領他們為國家民族前途命運探尋和思考呢?

他,就是一代理學大師呂祖謙。

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號東萊,婺州(今浙江金華)人,與朱熹、張栻並稱「東南三賢」、「鼎立為世師」。

他開創的「婺學」(「婺學」之得名,是因為唐宋時期金華名「婺州」之故),和朱熹開創的「閩學」,以及陸九淵、陸九齡兄弟開創的「心學」成為南宋的三大學派,推動了南宋學術的發展和繁榮。

呂祖謙的學術思想和歷史的研究方法影響了中國幾代人,是中國思想史上「座標式」的人物。

武義明招山,婺州之名山,是呂氏數代家族墓地所在。

明招講學就發生在呂祖謙為父母丁憂守墓期間。

青山有幸。

明招講院(也稱朱呂講堂)的開設,吸引了陳亮、葉適等眾多名人志士前來講學授業。

武義明招山一度成為南宋理學傳播中心,也成為浙東南一帶文人心目中的聖地。

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潘富恩:

呂祖謙的祖輩原在開封,是北宋著名的儒學世家。

曾八代出過十七位進士、五位宰相。

如此一代代連續不斷地在朝為官,在宋以前和以後的歷朝中並不多見。

這樣的名門望族,自然極為重視對族人的教育。

從呂希哲、呂本中到呂祖謙,呂氏數代都有家規家訓傳世。

呂祖謙將它彙編為《家范》六卷:第一部分為《宗法》,第二部分為《學規》,第三部分為《官箴》。

那麼,是什麼樣的家規家訓培養了本家族如此多的人才?又是什麼,讓武義這個總面積只有1577平方公里的江南小城蘊蓄了如此深厚的文化力量,影響及於數百年之久?

《宗法》:敬宗收族

呂氏《宗法》是呂氏家族之規範,它的核心就是「敬宗收族」。

敬宗,就是尊重祖先、尊敬兄長,通過家族祭祀敬奉列宗,以凝聚族人之心。

其中既有對呂氏子弟尊祖敬宗、重社稷、愛百姓的道德要求,也有涉及家塾、婚禮、葬儀等各個方面的行為規範。

呂祖謙對於「敬宗」之道身體力行,先後兩次在明招山為其父母丁憂守墓,長達六年之久。

所謂「收族」,就是要重視家族內部的團結互助,相互扶持。

「窮困者,收而養之;不知學者,收而教之」,就是不放棄、不拋棄家族中的每一個窮困者,並為他們提供同等的教育機會。

浙江大學地方政府與社會治理中心主任 陳剩勇:

呂祖謙倡導尊祖、敬宗、收族,提倡宗族重建運動,這對於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呂氏《家范》作為南宋時期的經典家規,對整個浙東南的家族教育產生過重要影響,如金華葉氏家族中的葉邽,為呂祖謙弟子,直至其曾孫葉審言依然「治家有法,吉凶諸禮,均遵依呂祖謙之家范而理家政。

呂祖謙一生勤奮好學、謙虛謹慎,他的學術聲望名揚全國。

在當時,明招山講學盛況空前,學子遍及全國各地。

南宋乾道九年的春天,與呂祖謙齊名的另一位理學大師朱熹把自己的長子朱塾送到呂祖謙門下學習,並叮囑他「事師如事父,凡事咨而後行。

為什麼同樣設堂授徒的朱熹要把最看重的長子從遠在千里的福建送到呂祖謙的門下求學呢?這是出於什麼樣的信任與愛戴?或許,呂祖謙親手制訂的《學規》,可以從一個側面幫助我們理解朱熹的選擇。

《學規》:明理躬行

呂祖謙為了更好地教育和規範四方學子,提出了「讀書先學做人」的理念,重在倡導「明理躬行」,推行《禮記》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讀書方法。

學習要「躬行不懈」,學以致用,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充分體現了呂祖謙「講實理、育實材而求實用」的哲學思想和實學理念。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學者 黃靈庚:

這個學規在當時影響非常大。

南宋著名的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都參考了這個學規。

在這個學規的指導下,呂氏家族的弟子不僅學到了完整的知識,而且追求立人、成人的終極目標 。

「凡預此集者,以孝、悌、忠、信為本,其不順於父母,不友於兄弟,不睦於宗族,不誠於朋友,言行相反,文過飾非者,不在此位。

呂祖謙認為,書院教育並不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官員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為了治國安民;當官也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而是為國為民。

這種「重義輕利」的思想直接影響了江南一帶的傳統精神。

「道統傳千載,儒風振一時。

」當年呂祖謙傳授給學生們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做人的根基、品性的砥礪和處世的擔當。

只有了解了這些,我們才能理解朱熹的感慨「學如伯恭,方是能變化氣質」,也才能理解朱熹不遠千里、送子求學這一看似奇特的決定。

「學而優則仕」,這是絕大多數傳統文人的人生選擇與理想。

呂祖謙於隆興元年(1163年)舉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

後歷任太學博士、秘書郎、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等。

在出仕之後,如何做一個為民請命的好官,一個青史留名的良臣,呂氏家族用《官箴》給了我們回答。

《官箴》:清慎勤實

在古代,官箴是從政之戒規、為官之箴言。

呂氏家族是科第世家,呂祖謙的伯祖呂本中制定的《舍人官箴》和呂祖謙所作的《官箴》,極力倡導廉政清明的為官之道,記錄了整個家族對如何做一個好官的思考與總結。

《舍人官箴》主要從正面規定如何做一個好官。

《官箴》主要規範一些不被允許的事項,其核心在一個「廉」字,26條中的25條都是圍繞「廉」來立論的。

【現場聲】「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知此三者,則知所以持身矣。

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潘富恩:

縱觀歷朝歷代,愛民親民之官,無不以清廉從政為根本。

呂祖謙提出當官要清、要慎、要勤。

官員廉潔,自我約束,必然心繫民情,一心為國。

倘若為官弄權,不乾不淨,心生邪惡,其結果必然民心渙散。

清、慎、勤,這是呂氏家族對每一個出仕為官之人的整體要求和原則。

清,就是臨財自克,不貪不瀆;慎,就是慎獨,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之下,要有自制力,不受誘惑;勤,就是勤於政事,腳踏實地。

同時,《官箴》還反覆強調一個「實」字,「當官處事,但務著實」、「當官者難事勿辭」、「處事者,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強調做官要有實幹精神,不避困難,不耍滑頭,要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做事。

「麗澤淵源世所宗,明招千年聳丘封。

」明招山上的花兒開了又落,落了又開,在呂祖謙短短四十五載的年華中,他把理學的種子撒遍了明招山野、大江南北,把文化的根脈用講學著書來延伸,直到最後,把自己的肉體和靈魂一起埋在了這片深沉的土地里。

而深厚的家族傳承,淵博的學識,平和的氣度,讓後世仰之彌高。

浙江省武義縣檔案局原局長、中華明招文化研究院學者 王文政:

呂祖謙家規家范的精神,在武義生生不息,影響武義走出了許多能人、學士、文人,還有清官,比如曲湖的鞏庭芝家族,一門五進士,其中有兩個就是他的學生,這些人對武義影響都很大。

還有像有「南包公」稱號的武義籍南宋能臣馬光祖,他也受呂祖謙家規家范的影響,不但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而且努力當好一個清官。

目前武義許許多多家譜當中發現的家規家范,都可以看出是受到了呂祖謙家規精神的影響。

【現場聲】明招小學學生朗誦:「東南理學推儒宗,寄跡明招朱呂同。

明禮義、知廉恥,前賢昭示,振頹風……」

呂祖謙倡導的「務實、守信、崇學、向善」的精神,已成為後人世代相傳的思想精髓與文化血脈。

「先生墓木已成陰,霽月光風何處尋?」明招山下,熟溪河畔,今天的武義人將用進取的精神、辛勤的汗水和燦爛的笑臉來回答這個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們做考古的吧,上班也就等於是上墳丨鄭嘉勵

鄭嘉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浙江宋元墓葬和城市考古。當然在結束之前,我還是要小結一下。我剛才以《尋墓記》為題,實際上講了一個盜墓小說裡面見不到的古墓和古墓里的人,去揭示南宋墓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