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出土文物珍品特展」在徐州亮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3月26日至5月25日,一場持續2個月的文化巡展將帶領徐州市民穿越時空,領略3000多年前的殷商文明。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徐州博物館聯合推出的「維商其祥———殷墟出土文物珍品特展」26日首次亮相徐州。

距今3000多年的卜骨、青銅禮器、上古美玉等商代殷墟出土的珍貴文物及殷墟發掘歷史圖片,將給公眾帶來追溯華夏文化本源的別樣體驗。

據悉,展覽免費向市民開放。

此次展覽的展品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提供,共展出安陽商王朝殷墟出土的珍貴文物97件(組)。

有保存完整、卜辭清晰的卜甲、卜骨;有形體完美、紋飾綺麗的青銅禮器;有精雕細琢、通靈由心的上古美玉,還有珍貴的陶器、兵器、車馬器等,真實地揭示了3000多年前殷商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青銅器展品中,將出現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大的青銅器「后母戊鼎」的原大複製品。

穿越3000年,來看「后母戊鼎」

26日,徐州博物館內人頭攢動,慕名前來觀看殷墟文物展的市民絡繹不絕。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歲月塵封了三千年,留下「悲麥秀於殷墟」的浩嘆。

在青銅器展品中,最為亮眼的,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大的青銅器「后母戊鼎」的原大複製品。

據介紹,「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就是出現在歷史課本上的那件國寶級的青銅重器。

「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武官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該鼎最初被定名時,專家根據其腹部上所刻文字而為其取名「司母戊鼎」,後經考古、古文字研究都認為應是「后母戊鼎」。

2011年,國家博物館正式將該鼎定名為「后母戊鼎」。

刻辭甲骨龜殼上記錄婦好出征的故事

展廳中,形態各異的甲骨是一大看點。

甲骨背面有鑿痕。

甲骨上有刻辭,有的祈求豐收,有的占卜軍事活動,有的問卜死亡。

「龜殼與牛肩胛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正是在上世紀初被發現,真實的商朝才逐漸清晰。

」博物館群工部主任杜益華介紹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也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甲骨文為研究商代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卜甲是龜肚子上的甲,這塊卜甲上面是有關婦好史跡的甲骨刻辭。

」杜益華說,商代用龜有嚴格規定,必須一尺二寸,合今天20.34厘米。

記者仔細觀察每一塊龜甲上的字,細密的象形字雕刻精細。

「象形字你可以理解為『兒童簡筆畫』,一定是一個獨體字,而且基本都發展成今天的偏旁部首了。

」杜益華說。

在這塊卜甲背面的展板上,記錄著「婦好伐羌」的故事。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有歷史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女將軍,多次征戰沙場,為商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另有一塊卜甲的刻辭是「祈雨求和」。

收成是國家的命脈,求雨是祭祀很主要的內容。

刻有「彭」字的甲骨雖然沒有展出實物,但展板《信史大彭》上清晰地記載著「彭城」這一古老稱謂的來由。

「殷墟文物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刻辭甲骨的出土。

」杜益華說。

「甲骨文怎麼寫,怎麼讀?」面對市民張女士的疑問,杜益華現場解答:「巫師先對烏龜的腹甲做一定加工處理,再在甲面上鑽孔,用火燒烤底部,另一面就會出現裂紋。

在龜甲尚有溫度時,用銅質的『筆』在龜甲上寫字。

順序是,沿著裂紋從龜甲的四周向中心寫,因此讀甲骨文也是從四周向中間讀。

青銅器最萌「貓頭鷹」背靠背

殷商青銅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等達到了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

「這是一個『信仰至上』的時代,中國人空前絕後地聽從神的旨意,來決定一切國家大事。

因此,祭祀所用的青銅器也精美至極。

」杜益華說。

記者看到,玄鳥、鳳凰都是商朝的圖騰,在青銅禮器上經常出現。

展出的青銅器中,不僅有血腥的殺戮與祭祀的莊嚴,還有商朝高超的藝術造詣。

銅方斝作為殷墟時代的酒器,造型極為精美大氣。

「青銅器不應該是青銅色的嗎,怎麼展出的都是綠油油的?」有市民問道。

「這其實是深埋地下幾千年鏽蝕的結果。

」杜益華解釋說,青銅就是銅、錫、鉛的合金,剛鑄造好的青銅器是金黃色的,之所以被稱為青銅是因為後期發掘出來的顏色而這樣定義。

一排3個銅鐃由大到小一字排開。

「這不是編鐘,編鐘是倒懸著敲的,這是正著拿敲的,叫鐃。

」杜益華笑著說。

造型最為獨特的當屬一件名為「銅鴞卣(xiao you)」的青銅酒器。

外形是兩隻背靠背的鴞鳥,也就是貓頭鷹。

外形酷似手機遊戲中的「憤怒的小鳥」。

據介紹,卣是用來盛酒的,而且是盛一種祭祀用的香酒。

上古美玉古代玉器文明的首個巔峰

一塊塊美玉也頗受市民喜愛。

據介紹,殷商時期雕琢精美的玉器常常充當祭祀禮儀用器,從而被賦予豐富的信仰內涵,雕琢精美、裝飾繁縟。

動物形玉器惟妙惟肖,它們是貴族們生活意趣的生動反映。

婦好墓中出土的小玉人,在專家看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讓後人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祖先的模樣,玉鉞上能很清晰地看到切割的痕跡。

最為引人注目的要數玉龍形玦。

兩面均雕作蟠龍形,首尾相對。

蘑菇形角,長目,露齒,背上出脊齒,頸部對鑽孔。

構思巧妙,造型規整,線條嫻熟流暢,是商代典型龍形佩飾。

殷墟珍貴文物首次來徐展出

「這是一個具有深度歷史、文化內涵的文物展覽,殷墟珍貴文物首次集中出現在徐州。

」徐州博物館館長孟強說,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第二個王朝,是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既有文獻記載又有甲骨文、金文等考古資料完全證實的一個古老王朝。

據介紹,在徐州本地的考古中,在茅村、賈汪及縣區等地也發現過一些商代遺址遺蹟,但經過科學考古發掘清理的,只有茅村蔡丘遺址,那是一處商代祭祀遺址。

徐州本地的遺址也曾經發現過零星卜骨,但上面沒有文字。

在安陽殷墟發掘出土的商代卜辭甲骨上,銘刻著中國最古老的系統性文字甲骨文。

這次展出,市民在家門口就能親眼目睹3000多年前帝王們占卜問疑所留下的甲骨和文字,書法愛好者可以近距離觀摩三千年前甲骨文、金文實物,領略奴隸制社會鼎盛時期的青銅文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甲骨文與商王朝文物展」6月2日博物館展出

膠東在線5月28日訊(記者 孫宗順 通訊員 李鵬飛)為了使廣大市民深入了解甲骨文、了解殷商歷史,煙臺市博物館特從殷墟博物館引進展覽「甲骨文與商王朝——來自中原的文物珍品」。本次展覽將展出31件甲...

殷墟——商朝之都

(世界文化遺產、5A級景區、河南安陽殷墟)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盤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

中國古代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