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玉、玉璧、玉環、玉佩、飾玉、玉印,集齊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傳遞心跡的禮玉

我國古代有「美石為玉」之說,只要是漂亮的石頭,就可以稱之為玉,不強調後來溫潤、細膩、透亮的感覺。

因而海昏侯墓出土的青玉、白玉、黃玉、墨玉、綠松石、瑪瑙、琉璃、琥珀等等,那時都統稱為「美玉」。

玉文化的最高境界便是禮玉制度。

按《周禮春官》的說法:抽繹玉之屬性,賦予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予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予爵位等級而政治化。

這種玉文化和禮玉制度發展到漢代,在繼承的基礎上開創出一個新時代。

在物質層面上,治玉材料和雕琢工藝達到了一個新水平,使各種玉器製作更加精美;在使用層面上,珍貴的玉器開始走出帝王將相、王公貴族之家,進入上層官僚和商賈的生活;在精神層面上,把玉的品質進一步歸納為五德,即仁、義、智、勇、潔,賦予美玉以豐富的思想內涵,由此流傳了幾千年;在文化層面上,出現了許多有關玉的成語,如「金玉滿堂」、「玉石俱焚」、「冰清玉潔」、「金科玉律」、「金相玉質」等等。

那時的玉器,比黃金要高貴得多,叫「黃金有價而玉無價」,白玉簪高於銀簪、金簪;白玉印高於銅印、金印;白玉帶鉤高於銅帶鉤、金帶鉤;白玉耳杯高於銅耳杯、漆耳杯。

二、價值連城的玉璧、玉環與玉佩

在漢代,玉器的種類頗多,按用途大致可分為禮儀用玉、佩飾用玉、喪葬用玉、陳設用玉、日常生活用玉,以及鑲嵌配飾用玉等六類。

這些種類的玉器,在海昏侯墓中均有出土。

漢代由於鐵制工具已經普遍運用於制玉作坊中,同時,隨著西域交通的大規模開通,新疆和田玉大量進入中原地區,玉器的選料更精,玉質除青玉、黃玉、墨玉外,白玉開始興盛,成為玉中上品。

串起來掛在胸前的是佩。

特別是玉璧,在漢代非常流行,出土數量頗多,成為這一時期標誌性玉器。

其中的白玉璧最為珍貴,多作為饋贈禮品。

春秋戰國時,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一塊和氏璧,竟然願意用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白璧。

楚漢相爭時,在鴻門宴上,范增三次用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這裡的「玦」與「決」同音同,暗示項羽下決心。

而劉邦離席出走後,自知不夠禮貌,托張良獻給項羽的是「白璧一雙」。

由此可見那時的玉璧貴重之極。

漢代玉器的製作整體上沿襲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風格,且略有變化。

玉質以白玉、青玉為主,但璧和環的形狀普遍加大、加厚一些,說明那時的雕琢工具有了改進。

璧和環上的三角形立緣邊沿加寬,剖面呈長方形。

其紋飾為谷紋、蒲紋、龍鳳紋,但與戰國時期相比,顆粒大而稀疏,有的採用淺浮雕,有的採用透空雕。

書中記載:「漢人琢磨,妙哉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如遊絲白描,毫無滯跡。

」這種稱為「遊絲描」的刀法,是戰國到漢代玉器斷代的一個重要依據。

三、佩劍飾玉

佩劍在中國古代不僅具有防身作用,而且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而玉具劍則是佩劍中的最高規格,為帝王諸侯用劍。

有資料記載,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玉具劍較為盛行,而漢代以後玉具劍基本絕跡。

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中展出的佩劍飾玉多達二三十套,都是劉賀收藏的精品。

有秦漢時期的,也有春秋、戰國時期的,件件完整,個個精美,成為我國古代佩劍飾玉的集大成者。

其中,主棺板上方出土的三套金絲玉具劍,以及遺骸雙側的兩套金絲玉具劍,則是漢代玉具劍中的極品。

一把完整的玉具劍一般由四個玉飾物組成,即劍首、劍格、劍璏、劍珌。

劍首是安裝在劍柄頭上的圓形玉飾,有高浮雕的青龍白虎紋,也有淺浮雕的谷紋等。

劍格也稱護手,在劍飾中數量最少。

它是鑲嵌於劍柄與劍身交接處的玉飾,有高浮雕的虎紋,也有淺浮雕的獸面紋。

劍璏俗稱文帶,供穿帶佩系之用。

它在四種劍飾中出土的數量最多,製作起來也最複雜,因為側面有一個長方形的開孔,便於穿帶。

與劍格的紋飾基本相同,也是高浮雕的虎紋和淺浮雕的獸面紋。

看來,劍格與劍璏這兩件玉飾是配套使用的。

劍珌是安裝在劍鞘尾端的玉飾,方形或梯形,光素無紋或淺浮雕。

四、實至名歸的玉印

漢印在我國治印史與篆刻史上處於第一個鼎盛輝煌的時期。

這一時期不僅進一步完備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製度,而且在印章的規格、印紐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態等方面更趨於統一。

按照規定,天子的印章稱為璽,用玉製成,這是最高的規格。

皇后的印章也稱為璽,但用金製成。

這樣璽印的材質就有了區分尊卑的標誌。

劉賀當27天皇帝時,曾經擁有三方上等白玉璽印,代表著最高的皇權。

一是「天子之璽」,由皇帝自行佩帶,證明身份。

二是「皇帝行璽」,由專人管理,皇帝出宮時使用。

三是「皇帝信璽」,由專人管理,不得出宮,皇帝頒發的「璽書」均用此璽封緘。

漢武帝曾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頒布詔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 印五分。

王、公、侯金(印),二千石銀(印),千石以下銅印。

」依官職的尊卑,對官印的材質及尺寸都有明文規定。

因此在出土的漢印中,銅印最多,而銀印和金印極少。

漢代的官印,都是由皇家統一製作並正式頒發。

也就是說,劉賀可以得到一枚朝廷發給的金印——「海昏侯印」。

如果有這枚官印,劉賀下葬時腰間佩帶的就不會是玉印了。

而由於我們並不知道的原因,朝廷並沒有給劉賀頒發這枚金印,所以他只能以私印纏腰了。

而在製作私印的材質中,劉賀選擇了最貴重的玉印,因而放棄了金印。

五、護體通天的金縷琉璃席

喪葬用玉,是專門用於喪葬保護屍體的玉器。

古代人相信,用玉殮葬,能讓人靈肉不朽。

這種習俗最早可以追溯至上古時代,漢代達到高峰,魏晉以後則逐漸消失。

需要指出的是,把禮儀用玉、佩飾用玉等帶入墳墓與喪葬用玉完全是兩個概念,喪葬用玉主要是指玉衣(穿在身上)、玉塞(堵住七竅)、玉琀(放入口中)、玉握(攥在雙手)、玉棺等。

而劉賀則是將生前所用的禮儀用玉、佩飾用玉、日常生活用玉等,與喪葬用玉一起埋葬掉,足見他最大的幻想就是用眾多的美玉護體通天,繼續享受王公貴族的生活。

玉衣,古時稱玉匣或玉柙,專指包裹全身的衣罩,分為頭套、上衣、袖筒、褲筒、手套和鞋套等部分。

主要使用金縷、銀縷、銅縷或絲縷等,將數以千計的小玉片連綴而成。

西漢時,玉衣是皇帝和諸侯王的專用喪葬用玉,多有出土。

最著名的是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及其夫人竇綰墓出土的一男一女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

劉勝的玉衣一共用了2498片玉片、1100克黃金;而竇綰的玉衣一共用了2160片玉片、700克黃金。

可見貴重至極。

古玉諮詢出手:13560025485 同步微信(諮詢請說明來自於頭條新聞,謝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海昏侯墓最近發現,劉賀以玉掩面,沉睡千年

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墓室,被人們不經意間發掘,打破沉寂,走向人們的視野。關於它的前世今生,坊間亦流傳出紛繁版本,盜墓者的狡詐與失意、考古隊驚天發現的意外之喜、數量上萬的滿室厚藏……所有傳奇故事都回溯...

稀世玉器再現漢海昏侯墓,再掘逾百奇珍異寶

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工作,再有新進展。考古人員除了在日前推斷出五號墓墓主為劉賀長子劉充國外,還在主棺內發掘出百多件珍貴玉石,其中又以「韘」(古代射箭時戴在手上的扳指)形佩、玉劍彘等最令人矚目。

漢代王侯為何痴迷玉器?

繼良渚、殷商、春秋時代三大時期之後,西漢成為玉器使用和製作的又一黃金時代。帝王之墓,要麼早年被盜掘一空,要麼至今未被發掘。所以,規格高、規模大的王侯墓葬,成為漢代玉器的主要來源。通過海昏侯等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