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玉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一

漢代玉器

(一)漢代社會政治文化特徵及其對玉器的影響

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玉子嬰在西安灞上親率臣下向漢玉劉邦獻玉璽、呈兵符,伏地稱臣。

至此,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玉朝——寞,就如曇花一現般地宣告了它的滅亡。

公元前202年,經過了歷時五年的楚漢戰爭,劉邦於該下一戰最終擊敗了西楚霸玉項羽,即皇帝位,稱漢高祖。

這是一段豐富而生動的歷史。

西漢玉朝的建立在我們民族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如果說在此900年前西周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固然是實現了中華地域的政治統一,但畢竟當時尚為國家形成的初期,對處干分散狀態的渚夏各國還不能實行完全的統治,有時候還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然而,到了秦漢多民族國家建立以後,情況便大下相同了。

首先,秦朝的統一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標誌。

自秦削平六國;分天下三十六郡,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度量衡,也大有承繼歷代政治成果和融合各家所長之壯舉。

更有築長城、建阿房、修編山、開運河,但皆屬震驚中外之舉,毫無疑問已成為漢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

惜乎統治時間太短,更兼焚書坑儒,推行極端的專制主義;區區的15年建國史未能做出更大的貢獻。

西漢玉朝建立以後,依仗著政治統一大業的宏偉基礎,加速推進著日益富足的社會經濟,不斷開創著新的文化繁榮。

在縱向方面,它繼承了自夏、商、周三代直至春秋戰國以來一切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的成果;在橫的方面,它充分發揮出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天然優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其博大的胸懷,兼容並蓄,多元吸收,並且整理和總結先秦典籍,綜合各家之長,完成學術統一,更有通西則、和匈奴開刨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成就了我們眼族一個千古未有的文化大融會的局面,奠定了我出華民族文化的基礎。

自此以後,中國文化的體制和鞏貌基本上固定了下來。

中國的玉器自它誕生以後,就不再是單純的文見現象而首先表現為一種政治現象。

由於中國古代劇政治和鬼神思想有扯不斷的聯繫,因此玉器又始被打上神秘的烙印。

那麼,在漢代的社會政治制度之下,玉器的狀況如何呢?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回答漢代社會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徵。

根據歷史家的渚多論述漢代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結構主要表現為三大特徵。

一是漢承秦制。

從陳勝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到秦玉朝徹底滅亡,這是一場以農民戰爭推翻封建玉朝的偉大鬥爭。

在秦漢兩個統一的玉朝之間進行的楚漢戰爭,實質上是秦末民戰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

從秦到漢,雖然這當中經歷的是農民戰爭的暴風驟雨,雖然最終推翻秦玉朝的主力軍;仍然是千千萬萬的農民,但是,作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人物劉邦,當他在廣大農民的支持之下取得軍事上的完全勝利之後,旋即就位稱帝,不失時機地掀拾秦法、作律九章、恢復封建、制定札儀,最終完成了向封建統治者的轉化。

這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鬥爭最終成為由一個封建政權向另一個封建政權的過渡。

已成為封建地主政權的劉邦集團為著自己本身的政治利益,在政治、經濟、法律和宗教禮儀方面,完全繼承了秦玉朝的一切制度,這就是所謂的「漢承秦制」。

二是漢繼楚緒。

和政治、經濟渚方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劉漢玉朝在文化藝術領域並未完全繼承周秦文化,卻是大量地繼承和發展了戰國時代楚文化的傳統。

早在商玉朝滅亡之後,楚繼承了商文明在南方的成果,再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楚文化已遠非周秦文化所及。

源於楚地的詞賦、音律、帛畫;甚至漢初獨領風騷的黃老之學,皆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楚歌楚舞楚聲楚韻更是傳遍了大江南北、大河上下。

遙想當年項羽被困,聞『四面皆楚歌」,軍心頓失,這已成為利用文化奪取軍事勝利的範例。

劉漢開國君臣及漢軍漢將大多出身楚地,當他們登上了政治舞台,便把他們故鄉的文化習俗帶到了中原大地、齊魯之濱。

劉邦在錦還鄉之曰,一曲『大風起兮雲飛揚』,不是傳遍了中華大地2200多年之久?這便是歷史家們所論述的「漢繼楚緒」。

三是獨尊儒術。

漢武帝劉徹即位以後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儒家學術恰好符合漢玉朝之需要。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斷然下令排斥百家之言千立學之外罷黜不治儒學的朝廷命官,大幅度提拔和重用儒生,直至擔任朝廷丞相之位。

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自此以後儒學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儒家思想成為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

漢代政治文化的這三大特徵,對漢代玉器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漢承案制在玉器上的表現,是仍然保留著一份「周禮」的用玉思想和禮儀制度。

秦文化本身就是在原來周文化的母體中成長起來的,在秦文化中占據主要地位之一的乃中原禮樂。

儘管當時「周禮的用玉制度歷經春秋戰國爭鳴的大潮已呈「禮崩」之勢,但作為在政治、經濟上繼承秦代制度的漢玉朝,仍然繼承著一部分以玉犯神的傳統禮制和以玉示禮的宮廷習俗。

不過,這種繼承已不是全部照搬,而是順應漢代的政治背景並有了進一步的改進,最突出的莫過於六器的改變。

到西漢時『周禮」六器還僅存三器,玉璧的用途仍然較多,圭的數量已有所減少,摸則呈全面衰落之勢,實際上已和吭一同轉變為裝飾品。

至於譚、琮已經很少見到。

這一切說明,西漢表現於禮儀方面的特徵是:周制雖然崩潰,禮制精神尤在。

六器的制度已經瓦解,以玉祭天的思想仍然盛行。

宮廷玉器儀仗固成歷史,政治場所仍然用玉,但向著實用的方向轉兒。

1979年10月在山東膠東半島成山頭地表以下出土了一組西漢以前的玉禮器。

出土現場為中間平置一枚玉璧,兩邊各置一枚玉寶,玉璧之前放置一枚玉珊這顯然是一組重大的醫埋祭獻之五。

1982年7月在附近又發現類似的一組。

中間為乳丁玉璧,兩側是素身玉圭亦屬戰國末年至漢初遺物。

這兩組玉器顯然具有同樣的意義。

成山面臨大海,是最早迎接曰出的地方。

史載秦皇漢武曾親至成山禮祭曰月星辰。

上述兩組玉器和《周禮》圭璧合制之說基本相合必是當時君臣禮祭吳天之物《周禮•大宗伯》云:國有大放,則旅上帝和四望。

西漢時重要大事之一便是漢武帝多次封神,禮祭華、嵩登臨太、岳,巡幸東煙,決少不了置圭璧、埋玉級,連宮廷侍從和隨行儒生都必須戴皮開、執玉締。

這一切都源於以玉把神的傳統禮制,且載於儒家經典之中。

可以想像當時所用玉器數量是一定不會少的這些都是漢承秦制的表現。

還有一篇太史公親筆記下的歷史事件,很能說明當時宮廷玉禮器仍然在大行其道。

新豐大營、鴻門宴上,范增數次暗示項羽從速斬殺劉邦,『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玉默然不應,失卻了這千載難逢之機,留下了終身嘆恨。

劉邦逃出項玉大營之前,為迷惑項羽,還留下『白璧一雙」和「玉斗一雙」,遣張良代為拜獻項羽與范增。

『項玉則受墨置之坐上。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君子必佩玉,以玉璧作玉者大禮,以玉換喻示決斷,這些都是漢代玉器在政治禮儀當中實用的事例。

漢繼楚緒對玉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漢代種怪題材玉器的大量創作和流行,辟邪壓勝玉器的出現以及喪葬玉器的登峰造極。

楚人篤信神仙、偏好巫術。

其實鬼神思想起源於遠古時代,在北方大地也很盛行,只是時至周末已有所衰微,經春秋戰國之後,漸為先秦理性思想所替代。

然而,歷史卻又偏偏將大量神秘的遠古傳統禮俗神話留置於楚山楚水、包藏於楚鄉楚俗之中。

例如《天問》、《離騷》之中,就蘊藏著大量古代的神話,可以反映當年楚人的迷信程度。

漢朝統一以後,原楚文化中的鬼神迷信曾充斥干漢代的文藝創作之中。

漢代的文藝創作又藉助於政治統一和經濟繁榮的強大動力,推動著好巫信鬼習俗的廣泛蔓延。

郭沫若有一首《西江月•題長沙楚墓帛畫》做了直觀的形象描述:

仿佛三閭再世,企翹孤鶴相從。

陸離長劍握拳中,切雲之冠高聳。

上罩天球華蓋,下來湖面蒼龍。

鯉魚前導意從容,瞬上九重飛動。

詞中描述的楚人上天人地的動人情景;那時確實震撼著許許多多人的心靈。

這就難怪「略輸文采』的秦皇漢武一門心思要想著長生不老、羽化登仙了。

對鬼神信念的迷狂,對死後幸福的追逐,引發了漢代玉器幾多重要的變化。

在鬼神題材的玉器方面,出現了許多人獸台一的離奇造型,如人面獸身、人身獸尾、獸生雙翼等等,甚至還有似獸非獸、似鳥非鳥之動物形象。

這些玉器創作都是當時意識形態的反映,有鬼神的故事,就會加重辟邪的心理。

漢代玉剛卯、言語玉璧、玉翁忡、玉辟邪、司南佩等盡皆應運而生。

1972年發掘的安徽毫縣鳳凰台一號東漢墓出土玉剛卯一對,皆白玉琢制。

體積雖小,僅2.2立方厘米,但文字頗多,第一件刻34字:

正月,剛卯既央,靈受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

帝個祝融以教經龍,庶疫剛癢,莫我敢當。

第二件刻32字:

疾日嚴卯,帝命硬化,慎爾固優,化茲靈文既正既直,既順既方,庶疫剛津莫我敢當。

剛卯是漢代特有的玉器,人們佩戴於身,以驅逐疫鬼。

正如《說文》所曰;效改大剛卯以逐鬼險也。

漢朝廷對不同等級的官員佩戴剛卯的廢料還專門作了規定。

在喪葬用玉方面,相信用玉可以使屍體不朽相信來世可以繼續享受這是當時人們頭腦中一種非常頑固的信念。

更兼東漢政權實行舉薦取土,時人為求「孝擁』追名逐利不惜爭隆崇侈以大員財富埋入土中,成不可遏止之勢。

代厚葬之風盛行。

上至皇室,下到民間,無不極盡其能。

其中最為盛行的漢代豬候玉級以上官員的玉衣之制,形成了中華文明史中喪葬用玉最奢侈的一幕。

總之,神仙玉器的千奇引至,喪葬玉器的造極登峰,這是漢代石器的重要特點之一。

人們說漢代是玉器神話的時代,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代玉器上最直接的反映,是促進了裝飾用玉在全國範圍內的大量佩須和流行。

以玉裝飾人身,一曰辟邪,二曰成翩翩君子之道德形象,這一做法漢時在中華大地上已蔚然成風。

此習俗流傳相當久遠,以至直到今曰佩玉者仍眾,可謂千古遺俗也。

漢代玉器主要分為五類;

一是禮玉類,有玉璧、玉圭、玉珍。

在出士器物中亦偶見玉環、玉瑤、五琮之類,但已不作為禮器使用。

例如江蘇漣水三里撤西漢墓出土一件平涼,形制雖仍為外方內圓的格局。

但上配梁金銀蓋,下裝鷹形銀座,已成藝術陳設之物,不再具有禮器的含義。

滿城漢墓劉勝格中用於早生殖器的小玉章竟是用玉綜改制的。

這一切都說明及至漢代,和制雖仍在施行除保《周禮》中的那一套已不復存在。

二是喪葬玉類,有玉相、玉衣、玉覆面、玉琀、玉握及九竅塞。

這裡所說的喪葬玉器是專指殮屍用玉器,其他所有隨葬玉器不在其中。

漢時原有周秦愧神習俗之基礎,更受到楚文化鬼至迷信之浸染;喪葬用玉幾乎達到無所不用其極,古往今來厚類之風無有超過漢代者。

且看中山四玉劉勝夫婦之殮:大型漆相置於漢白玉棺床之上,棺外四周鑲嵌玉罌20餘枚,棺內周璧滿沈玉版。

墓主頭枕機玉銅枕,身著金縷玉衣,妝裁組合玉佩,手握動形玉器,抽藏篆刻玉印,胸前背後用玉努十數枚。

口、眼、鼻等,凡九竅皆以玉皇之。

總計用玉片數4500枚以上,耗用金絲三四斤之多。

如此庫費生民膏血,實在令人驚嘆。

三是裝飾玉類。

由於儒家學術走向正統地位,玉德思想大為盛行,極大地促進了裝飾用玉的發展。

漢之裝飾用玉分為人身裝飾和器物裝飾兩類。

人身裝飾玉器品種有單件玉佩、單件玉飾、玉組佩、玉蛐、玉帶鉤、玉沖牙、玉琅、玉等、玉珠、玉管、玉棟、心形佩等。

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玉組佩有11套之多。

連殉葬隸役還有使用玉組佩者。

墓主身上所掛的玉組佩用32件玉器組成,成了一套集大成的玉器件。

漢之器物裝飾有攤玉鋪首、龍形玉拐杖頭。

玉劍具等。

玉制劍具,春秋為之,漢乃鼎盛,有的墓中能出十數套之多。

四是玉器藝術品類,以動物造型的玉器為主。

有著名的玉奔馬、玉舞人,還有玉四、玉熊、玉鳥、玉獸、玉蛙、玉獅、玉龍、玉虎等等。

這些動物的雕刻大多以表現真實為主,是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但同時也保留著三代動物通天神靈的傳統。

五是玉器實用品類。

這當中有飲食類的玉容器,如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角杯、承盤高足杯、銅框玉蓋杯、玉後、玉盒等;有寢具類的玉枕;有印信類的玉印。

河北定縣北陵頭43號墓埋葬的是中山穆王劉暢夫婦,墓中出土的玉座屏屬陳設類大型玉器,高1.65米,與人高相仿,非常少見。

湖北台縣漢墓中還出土有玉案,雖不足8厘米大小,仍屬陳設用品。

玉器藝術品類和實用品類的增多,說明漢代玉器開始踏上生活化、世俗兒的道路,再一次開拓了我國玉雕藝術的春天。

(二)從諸侯王墓看漢代玉器的風采

在浩瀚的中國古代史上;無論是史前的原始部落;或者是後來的國家建制,在幾乎所有的社會物質財富之中和政治關係最為密切的恐怕無過於玉器了。

在長達七八千年的玉器發展長河裡,玉文化觀念之沉浮起落從來都是受著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規定和制約。

正因為如此,玉器似乎又成了一面歷史的鏡子,在它那溫潤光潔的玉面上,可以折射出政治氣候的陰晴圓缺。

人們甚至可以通過各代玉朝玉器形制的演進、使用方式的變化以及社會需求的增減來審視政治情勢的炎涼和歷史朝代的背景。

作為鼎盛狀態下的漢代玉器就完全具有這樣的功能。

西漢政權可謂構築於一片荒涼的廢墟之上。

先是秦滅六國之戰,留下一片焦土,繼而始皇帝極端專制、大興土木;幾將國力消耗殆盡;再接著陳勝首義引發了全國規璜的亡秦戰爭,緊跟著又是一場楚漢爭霸的天下惡戰。

幾十年的征戰使國民經濟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待劉邦登基之曰早巳是百業凋零、府庫空虛,窮到連皇上都坐不起四駕馬車,將相只能以牛車代步。

所以劉邦上台就大力推行發展經濟的強力措施,釋放奴隸、鼓勵耕作、輕搖傅賦、重農抑商,把國家經濟的態勢硬是從民不聊生的逆境中拉了回來,繼高祖之後又經過文、景兩帝幾十年的治理,已完全改變了漢初的困境。

』及至武帝登位,更於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大力強化中央集權統治和經濟發展的措施,廣設郡縣、鹽鐵官營、改革幣制。

大興水利,創造出一個以鼎盛著名於背史的大漢玉朝。

太史公在他的《史記•平準書)中記錄了一段當時富甲天下的情景;「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平外,至腐敗不可食。

」此時漢玉朝的錢已多得數不過來,糧已多得發霉腐爛。

與此同時;經濟上的富足又必然推動著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事業的輝煌;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例如冶鐵技術的普及和使用、東漢造紙術的發明比西方要早1000多年。

張衡地動儀的創造、指南針原理的發現與製作;都是獨步世界的偉大建樹。

更有犁鐵技術的改進、大型船舶的製造,以及有如現代瞄準原理的奇機「望山」之發明等等,都是領先世界之舉。

在2000多年前的公元之初,我們的先人憑著歷史的積累和他們的聰明才智,已把我們的祖國建成一個雄踞世界東方的強大帝國,這應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有什麼樣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就會有什麼樣的玉文化狀況,這也成了一年似乎固定的規律。

劉漢天下的鼎盛造就了我國玉器史上繼紅山、良話、殷商盛世和春秋時代三大高峰之後又一個黃金時代。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各地勘查和發掘的漢代墓葬達30000元多座,既有規璜宏偉的玉侯之陵,亦有縣官財主的一般墓勞,也有庶民百姓甚至役隸刑徒之荒家墳丘,基本上展示了漢代社會各個方面和各階層墓葬狀況。

在所有的漢墓當中,最能反映漢代玉器風貌的應屬漢代諸侯王墓,這是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的。

首先,玉陵制度本身有著森然的等級規定。

漢時實行二十等爵制,諸侯玉和列侯是朝廷官員中有食邑的兩個最高纖級,且漢時又實行外任諸侯「同制京師』,這就使得諸侯王墓不僅具有很重要的國葬特徵;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數量。

當其之時,『周制」已崩,『漢制」勃興,列侯王墓都是按照漢中央政權的禮制規定而為之,是漢代政治用玉的集中反映之一。

例如玉衣制度便是很重要的一例。

根據《漢書》、《後漢書》記載,當時朝廷規定皇帝用金縷玉衣,諸侯、貴人、公主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

雖然後來低逾嚴重,所用規格及數量大大超過規定,但這畢竟標誌著當時國家的用玉政策和時代的制玉水平。

其二是真正的漢代帝陵至今並未發掘,而諸侯王墓恰恰相反。

根據發表的情況,目前我國發掘公布的諸侯王墓已有41座,其中西漢34座,東漢7座。

諸侯王墓以及列侯大墓分布範圍遍及各地,包括河北、山東、湖南、湖北、江蘇、北京、廣州、陝西、河南等省。

在如此大片國土之上出土的王墓玉器不僅和國家禮制相符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當時全國性的用玉習俗,而絕不是個別地方的行為,這就具有更大的研究價值。

其三;從這些諸侯王墓的情況來看,總的形制固然大同小異,但各人境遇大有懸殊。

比如有的壽終正寢,有的嗣絕國除,甚至有的是獲罪自裁。

這樣一來隨葬器物自然就有多寡之別了,但總之都在『漢制」的框架之內所有的隨葬玉器都在上述五大類玉器之中。

綜上所述,漢代諸侯王墓出土之玉器集中反映了類別齊全、技藝精湛、分布面廣;且屬國家禮制這些特點,應是漢玉風貌的總的代表。

到目前為止在發表過的漢代諸侯王墓之中,比較重要或影響較大的,有河北滿城中山靖玉劉勝及其妻竇紀之墓;廣州象崗南越玉趙喇胡)之墓;山東長青雙乳山濟北國諸侯玉劉寬之墓河北定縣八角廊中山懷玉劉修之墓;山東巨野紅土山漢武帝之子昌邑玉劉寬之墓;江蘇徐州獅子山某楚王墓;北京大涼台廣陽頃玉劉健夫婦墓;河北定縣北陵頭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夫婦墓、江蘇高郵天山廣陵厲玉劉魯夫婦墓,此外還有河南淮陽東漢始封列侯墓;陝西咸陽西漢早期玉侯周勒、周亞父子墓;山東臨沂西漢皇室後裔劉疵墓等等。

這些玉侯大墓沒有一個不是極盡奢侈之能事。

其基本結構或是高台深坑,或是崖洞橫穴,前廳後室,左右府庫,猶如人間宅邱。

玉程浩大自無庸細言,內部禮制又無不盡皆以玉檢葬為主體格局。

渚如鎮玉漆棺、金(銀、銅、絲)縷玉衣、九竅玉塞、璧橫殮屍再加上和玉、裝飾玉、器用玉、印信玉和藝術品玉等。

漢時五大類玉器應有盡有。

雖然當時隨葬之物尚有大量鋼、鐵、金、銀、玻、陶、角、石、真車真馬、腳妾殉奴,總數多達數千,但主棺內外,墓主全身頭足兩廂,主要耳室,則全部非玉器莫屬,充分反映出漢代宮廷和一般社會觀念中,玉器仍然有著極其崇高的位置。

在漢代所有隨葬玉器當中最具有典型意義的莫過於玉衣和玉罌。

這兩種玉器對漢代政治背景和意識形態可以作出很好的映照。

玉衣之作,初興於東周,盛行於兩漢。

終結干魏初。

到目前為止國內所發現的玉衣,據不完全統計,巳近40套左右。

可全部復原者約有5套。

由於年湮物腐,盜掘猖抓,受損嚴重大多都為散落玉片,甚至還有部分流落海外。

例如中山穆王劉暢夫婦墓早年被盜,所幸尚存部分遺物。

男主墓中留存散落玉片1000多枚女墓尚遺玉片400多片,這已算是很僥倖的了。

最慘的莫過於大在台廣陽頃玉劉健夫婦,其墓結構本為『樣富、便房、黃腸題湊」,屬「天子之制」;所存文物必定十分豐厚。

然早年被盜,後再焚毀,連劉玉侯的軀體都被人用繩索套著頭頸拖至棺外。

遭逢如此浩劫,僅剩下少量遺物及零散玉片而已。

我國發現最早、影響最大的金縷玉衣乃1986年發掘的河北滿城中山精玉劉勝、竇縮夫婦的兩套。

劉勝玉在全長1.88米,用玉片2498片,耗用金絲1100克。

竇紹玉在全長1.72米,用玉2160片,所用金絲799克。

玉衣形制仿造人身頭、臉、胸、背、腿、臂、手、足各部位,依體形開片琢玉、拋光打限,再用金線連綴;將整個人身裝裹得嚴嚴實實。

每件玉衣若按製作玉時計算,需耗費一名工匠10年以上的心血。

它的用材選料、造型技巧、琢磨工藝及總體規格屬我國歷代帝玉喪葬禮儀之中空前絕後之作。

漢代帝後之陵、諸侯王墓皆以玉衣作喪葬禮儀中最高等級葬具,是迷信玉衣能使屍身不朽。

《漢書•劉盆子傳》曰:『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

』直到晉時葛洪撰《抱朴子》還說到『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

』這種觀念在科學昌明的今曰同下足一道,然古人是深信不疑的,不然就不會耗費如此巨資來製造這種金縷玉衣了。

試以當時的理論推之,以玉為檢何能不朽?做成不朽又是為何?有漢一代,其葬制的核心思想之一,正如《論衡•薄葬篇》所曰『謂死如生』,是將死者完全當作活人對待。

凡是活人所用的東西,都要儘可能地放入墓中。

例如長沙馬玉堆一號漢墓隨葬的食物竟有各種糧食、瓜果、菜蔬、家言、野味、飛禽、水產、酒水、調料,細心者統計了一下,竟有38種之多。

中山靖玉劉勝墓中埋藏的各種酒類竟有5000多公斤。

這是前代未曾有過的做法,令人難以想像。

這表現了在漢代人的心目中,死者的安葬似乎是一種新的開始。

製備食品和保護不朽畢竟還不是最終的目的,其終極的目的是通過玉器溝通神靈,確保靈魂進人永久的天界。

其他隨葬之物僅是輔助備用之品,只有玉器才能具備導引飛升的功能。

因此在所有的隨葬品當中,玉器仍然具有最崇高的禮儀地位。

這一套利制是列人了漢玉朝的明文定製之中的,成了國家的一項重大的政策舉措。

在我們弄清了這一層關係以後,我們才能從金縷玉衣的珠光寶氣中發現並相信,原來具有上古淵源的玉崇拜和天命鬼神觀念仍留存於漢玉朝的統治理論之中,並且有新的創造和發展。

雖然,我們在漢代的宮廷文獻中巳不可能看到如《周禮》中之六器那樣的明文規定,但漢代政治制度既與周秦之制一脈相承,又加入了來自於楚山楚水的巫靈仙道的深層信仰。

正由於此,我們才終於弄明白,漢武帝為什麼會「略輸文采」到常年搜求長生不老仙丹的地步了,這也就是我們在前文中所介紹過的『漢承秦制」和「漢繼楚續』的雙重反映。

漢代的這種用玉理論在玉璧的使用方式之中得到了更充足的證明。

在漢代所有的隨葬玉器當中,玉璧的作用顯得非常突出。

它的用量最多,含義也最複雜,在禮儀上的意義也遠勝於玉衣。

玉衣之作最引人往曰之處在於其浩大的工藝價值和所謂的防腐不朽。

玉里在古代禮儀之中的悠久歷史和保刻的宗教內涵都是玉衣所難以企及的。

到目前為止,在所發掘的各地漢諸侯王墓之中,雖然各人遭遇不同、境況不一但在墓葬制度方面必是相仿的。

尤為重要的是,在幾乎所有的王墓之中,即便無有玉衣但玉肇始終是不可或缺之物。

從表面上來看,玉婆在漢墓中的作用一是作喪葬之用,二是作裝飾器用。

這兩種用途同時存在,普通墓葬多是如此,作為諸侯王墓就更不用說了。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廣州原崗南越王墓,該墓出土玉器總數約200件(套),玉奧就有70件之多;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

其中圍繞主棺的玉璧數量達47件之多。

其具體的做法是:在棺掉的頂上安放玉里4件;在主棺之內,南越玉本人身著絲縷玉衣在玉衣之下鋪墊玉肇5件;在玉衣之上蟎蓋玉型10件在玉衣裡面貼著身體放置玉璧14件在玉衣頭罩處連綴玉璧1件;在玉衣的鞋子下面還放置玉璧1件在主棺之內左側的前、中、後三個位置上又各安放玉璧1件;主棺前面的頭廂內放置玉璧7件後面的足廂內放置玉璧2件。

上面所說的都是被認為作喪葬用的玉璧。

中國玉器鑑賞—漢代玉器(中)

除此而外,在該墓主棺和其他配套耳室之中共,發現專用於人身裝飾的玉組佩11套。

不但墓主身上有,連殉葬役隸的頭目都有。

這些玉組佩都是用珠、環、殃、佩等各種玉飾穿串而成,總計串聯玉璧15件。

這些都屬於裝飾器用的玉璧。

其他的墓例還有不少,儘管情況有好有壞;存量有多有少,但用罌的做法和含義都是一致的。

我們不妨再舉一些例子作為旁征。

1973年發掘河北定縣八角廊劉秀墓,兩臂各夾玉肇1件。

屍身右側置放玉璧1件,顯然也是當作喪葬之用。

但在領下系奧1件及墓中後東室鳳紋玉璧1件,都應是裝飾用璧。

魯國故城望父台58號墓主身上共墊蓋玉璧16件。

52號墓主身下鋪墊玉奧8件,身上鋪蓋玉璧9件,在棺璧之間還有一件玉罌,應是從棺頂上掉下去的。

江蘇徐州獅子山漢墓中是把玉璧粘貼在漆棺的璧畫上。

連獲罪自刎的雙乳山劉寬墓中還在其腰、腹、背等處放置玉單5件。

這些都被視為費用玉器的實例。

北京大課台劉健夫婦墓中遺落下來的錢雕龍鳳紋玉璧、定縣北陵頭劉暢墓中盜賊遺落下來的乳丁級青玉璧等,玉質皆屬上乘,琢玉精緻優美,應為裝飾用玉的例子。

漢墓之中對玉璧如此倚重,那麼,玉璧又是如何反映和體現當時的政治背景和時代觀念的呢?中國最早的玉留出於良法文化之中,其祖型上溯於新石器時代的圓形玉斧和玉玲。

在中國古代玉器當中,玉璧是最早完成從原始的生產工具向宗教和器轉化的器具之一。

自玉璧間世以後,一直足具札器的神聖傳統。

從新石器而夏商周,再先秦兩漢,無論在哪一個朝代,在所有的重大禮祭活動之中,從來都沒有離開過玉賣的身影。

在上古思想史中,玉單的功能和「天」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它一能代天、二能通天、三能祭天。

所謂「禮神者,必像其類,璧國以像天」。

這是《周禮)中鄭立注六器的話,它代表了遠古時代玉肇作為禮器的理論依據。

在所有的禮用玉器當中,它始終被排列在第一位。

玉璧的殮屍作用是從通天功能延伸而來,而且這一習俗從玉璧誕生時起就存在了。

在良渚文化墓除中玉璧最突出的用途首先表現在殮屍。

在漢諸侯的墓當中,在主棺之內、屍身上下放置玉璧少則數件,多則數十件。

這種做法和良精文化的做法竟是如此的相同,簡直成了一種復古的行為。

良渚和兩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在時間上相隔3000年左右,在政治背景和意識形態上早已大相逕庭,是什麼原因你其在喪禮用璧上如此相似?在六器與六瑞的理論已經走向衰微的時代,為什麼對玉璧仍如此倚重?漢是獨尊儒術的時代,我們還是要從儒家的理論中去尋找原因。

《周禮•春官宗伯•典瑞》曰;阻圭場璧琮搖秒之渠眉疏璧琮以殮屍。

這《周禮》中一條重要的葬玉理論。

鄭玄注曰:……璧在背,琮在腹。

蓋取象方明神之也。

疏璧琮者,通於天地。

賈公彥疏雲「玄謂以檢屍者,於大檢焉加之也者。

以其六玉,所與玉為飾,明在衣裳之外,故知在大破後也……璧禮天,琮禮地。

今此璧在背在下,琮在腹在上。

不類者,以背為陽腹為陰,隨屍腹背而置之,故上球下墜也。

雲疏型琮者通於天地者。

天地為陰陽之主,人之腹背象之,故云疏之通天地也。

』綜合鄭、賈註疏我們得知三條要點一是古代用璧險屍,是在大破之後,也就是在著裝之後;二是墨置背下、琮置腹上,是取陰陽法則;三是最重要的,這疏璧琮之疏乃疏通天地之意也,這就說得非常清楚。

我們從對比中發現,漢代諸侯王墓以璧險屍的做法,完全是按照《周禮》之制。

先穿玉衣為『大殮』,然後行玉璧殮屍之禮。

除了不再用琮而外,其他所有的做法同《周禮》完全一致。

《周禮》的這一套理論又來源於良法的實踐。

由此,我們才搞清楚,鹼屍之殮在古時並非單純收鹼裝襲之意,它還是導引通天的儀式,是飛升成仙的手段,難怪乎許多漢墓的棺頂都要放置玉璧。

這樣,我們終於明白:用墨殮屍歸根結底是屬於禮的行為,墨在這裡應屬於利器的範疇。

通過上述舉例和論證,我們的結論是玉璧在漢諸侯王墓中的使用方式和《周禮》典章的內容完全吻台也能證實《周禮》典章的一些內容前有淵源、後有實踐,絕非杜撰之語。

這也是『漢承秦制』的例證之一。

玉璧在漢代墓葬之中作為人的裝飾器用出現與殮屍作用的意識來源應有所區別。

雖然原始時代的人們最早用玉來裝飾自身,但漢代玉裝飾之盛行更多的是漢朝自身時代特點的體現,是當時儒家德治思想所使然。

漢代厚葬意識不像遠古時代那樣認為由天帝主宰著人們的生死禍福,讓世界上的一切都懾服於那永遠看不見摸不著的神靈之下。

漢代的檢葬意識是在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是通過各種人為的手段去追求天上人間的永恆快樂。

在這種思想支配之下,鬼神世界再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境地,也不一定整天需求如原始占卜、那樣去猜度鬼神的信息而是千方百計地衍用各種古往今來的傳統辦法升華到神仙的境界中去,並且還把人世間創造的美好的物質財富也帶到那裡去享受一番。

這就是漢代全國大範圍厚葬的意識根源,說穿了也就是為什麼諸侯王墓如此玉程浩大的原因。

在歷史的變遷之中,傳統的玉璧歷經了時代的風雨,它沒有像周秦的其他禮器那樣走向消亡,不但保存了下來,而且在人世間(裝飾器用)和幽冥世界(喪葬器用)兩種天地中同時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此時此地人神之界限似乎已經被打破。

人們一方面刊用已有的手段施行各升大入地的法術程序另一方面又佩戴著球有龍鳳呈祥之類紋樣的玉璧,來標誌芳自己的謙謙君子之風。

從用玉觀念的角度來說,這是在漢的特定條件之下所創造出來的似乎是最完美的天人合一格局。

漢之迷信和史前迷信相比也算是一種大大的飛躍和進步了。

玉璧在漢代受到特別的重視,似是良渚傳統的一種復古,其實又包含著漢義化繼承楚文化的一種反映。

儘管儒學在漢代盛行,儘管聖人孔子從不言怪力亂補,但也絲毫沒有影響千百年傳統習俗的流行。

可知一種先進思想在世上出現,儘管能領社會潮流之先但並不見得就能阻斷傳統觀念的洪流。

漢時玉璧需求大增在工藝上更有長足的進步。

除了傳統的禮祭素坐而外各種款式層出不窮。

浮雕、鏤雕、出褳雕還有璧面藝術分界優如文常之分段,真是盡善盡美之至。

鑑賞知識

玉璜漫談

「璜,半璧也,最初的璜可能是由損壞的璧、及環改制而成的、玉碳分兩類,一是形似半璧的薄片體,一是較窄的弧形帶狀體。

至璜一般皆在兩端打孔以便繫繩佩戴。

商周以後,玉成成為重要的禮器和佩飾。

古方說「以玄設禮北方」表明玉璜是祭祀北方之神的利器。

玉璜存世時間長,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以後。

迄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玉設可能是最早的了,該璜長3.5厘米,厚0.9厘米,素麵弧形。

隨後馬家浜文化出土弧形設,還有折角璜。

激澤文化時期璜數量增多,已成為主要佩什。

紅山文化出土一件兩頭琢有龍首的玉璜長4厘米,為一面雕琢。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橫紋飾有濃郁宗教、巫術和禮儀色彩,多採用半璧形。

浙江餘姚瑤山出土黃玉璜正面雕琢大眼猢牙獸面紋背面平素。

玉璜高5.7厘米,寬14.3厘米,出土時與16節玉管相連組成串地為購預部掛飾。

飾更加複雜、婦好墓出土的單頭龍形璜淺綠色龍首張牙露齒,龍身琢鱗紋和節狀紋尾尖上卷,背脊呈扉棱形。

春秋弊多為組合佩飾。

單個璜多琢龍、虎等動物圖案,紋飾警密。

戰國玉璜多採用鏤空透雕技法。

漢代玉選減少中山請玉劉勝出土兩件玉援為握玉,長22.6厘米,寬4.2厘米,厚0.8厘米,為青色玉質。

魏晉時期玉險很少了。

玉璧史話

璧是禮玉重要的玉器之一玉璧存在時間很長從石器時期到清朝都有玉璧出現。

「和氏璧」和「完璧歸趙」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可見玉璧對現在仍有影響。

璧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有人認為璧是由研磨穀物的石環狀石器演變形成。

也有人認為玉璧可能源於圓形石斧等原始工具。

璧形狀為圓形扁平體、中部挖空。

《爾雅》記述到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級;肉好若一,謂之環」、圓形璧面實體部分稱為『肉」,中心孔洞稱「好。

上文意思是「肉大於好一倍者稱璧;好大於肉一倍者稱現肉好相同者稱環」。

其實考古發現三者之間劃分不很嚴格這裡的理和環均屬玉璧類。

據推測璧的造型來自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用以象徵太陽和天宇。

據《周禮》記載璧為祭天的利器。

實際上玉璧應用範圍非常廣泛。

璧可以作為權力等級的標誌,既可以佩戴也可以隨葬同時又是社會交往中的饋贈品、信物、按類型劃分,可分拱璧、系璧兩類。

拱璧為村握、供奉的禮器,包括大璧、谷璧、薄璧。

大璧直徑在40厘米左右,多用青色玉雕制,以與天空的色澤對應符合「蒼璧禮天」之禮。

大璧是天子禮天的用器,諸侯獻天子也要用大璧。

谷璧璧面滿眼縱橫排列有序的飽滿谷紋,寄託對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願望,薄璧璧面蒲紋為瑞草,象徵草木繁茂,欣欣向榮,拱璧的形制色澤與紋飾都與禮天的禮儀有一定聯繫。

系璧形制較小,一般直徑為10厘米以內、用作佩飾繫於腰部。

玉璧的形制和紋飾具有時代和地區特色。

概括地說,新石器時代茨澤文化的玉璧形體較小,中孔與肉等同,嚴格說應稱之為環璧。

良渚文化玉器中玉璧數量最大,遠遠超過玉玲的數量。

良渚玉璧非常有特徵。

一是玉璧形體大而厚實,最大的玉璧直徑達40厘米其二玉質參屯凈少多有斕色彩再者玉璧多為素麵無紋。

一般說來良清玉璧力。

玉粗拙,體現在外邊不圓,邊部厚薄不均,璧體表面不光璧孔對鑽錯位。

但是少數雕琢精緻的玉璧璧面光潔邊沿和孔徑規整很少留下旋鑽痕跡。

從出土玉璧的數量來看,玉璧在當時深受喜愛。

玉璧是禮器,同時也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璧的形體大,中孔相對變小,趨於定型,僅少數玉璧琢刻鳥紋、神獸面紋。

商代玉璧裡面多光素平整,有的琢有弦紋,邊緣輪廓圓潤、無稜角。

西周時大型玉璧多光素無紋飾;小型璧環刻精美的龍、鳳、鳥紋。

春秋戰國時的玉璧璧面多琢谷紋。

蒲紋而且器形漸薄,立面平直轉用手感鋒利通常在墨面外緣勾徹出極細窄的弦紋。

谷紋璧就是璧上帶有成排密集的,呈漩渦狀的小孔釘蒲紋璧為雕琢極淺的六方角形格子,有些像編織的蒲蓆。

戰國玉緒已由禮儀用途轉變為高貴佩戴玩賞物,此時玉璧不僅紋飾精美許多,而且出現鏤空玉璧和出廓玉璧,出廓玉璧是在璧的外線雕出龍、鳳、啼、虎等動物紋飾,內外花飾相映成趣,使玉璧更顯高貢,故宮收藏的戰國白玉雙鳳渦紋出廓璧採用和田白玉製成,玉璧淺浮雕谷紋排列規則,谷紋棵棵晶瑩,圓滑如珠,內外邊沿起凸。

璧外對稱鏤雕兩隻風鳥。

整體造型勻稱和諧,琢磨精緻,光澤圓潤。

漢代玉璧極其常見主要有三種一是墨兩側密布穀紋或薄紋。

一般在「肉」『好」邊緣起凸,立而平直;另一種玉璧除了有谷紋和蒲紋外,還有以絲束紋為界加一圈相互纏繞的獸面紋再者就是出廓璧出廓部分多為龍鳳紋、陝紋或吉祥文字等。

滿城出土的出廓玉璧通長25.5厘米,璧兩面布滿密集谷紋,出廓部分是對稱透雕曲身相背而立的雙龍,張口露齒昂首挺胸,氣勢威嚴雄偉,頂端透雕華麗雲紋,玉雕製作精細,造型十分優美,玉料大玉質好,是漢玉之精品。

唐代玉璧流行龍戲珠及雲朵紋圖案。

宋元玉璧出現各種凸雕咱紋、谷紋、獸面紋、花鳥紋等。

漢代以後玉璧形式變化少,形制紋飾多重複前代。

春秋戰國時還出現了璧、璜等組合的「組佩」,成為重要禮儀佩飾,傳至明清時代。

漢代玉器的吉祥文化

吉祥文化是中國文化史的永恆主題,亦為民族精神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代的吉祥文化極為興盛,它不僅反映於社會的精神文化中,而且在各種物質文化如玉器、銅器、印章、磚瓦、畫像石、畫像磚等也有廣泛且豐富的表現。

從一個側面看,主要由於吉祥文化之發還。

才使得漢代的整體文化形態。

展現出獨特的歷史風貌。

玉和玉器之所以能充分地表現吉祥文化,是因為玉所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使然。

《山海經中山經》屢記「吉玉說。

《西山經》:『翼望之山一其神狀皆羊身人面。

其詞之禮,用一吉玉龕」半人半羊神獸,需以吉玉祭埋這蓋是以羊為祥的一種淵源。

《風俗通第六》:『昔景帝時,零陵文學奚景於治道舜用下得顯、白玉管。

失玉以作音,故神人知,鳳凰儀。

得玉制禮樂器之祥。

又《第二》俗說岱宗上有金區玉策,能知人年壽修短。

武帝探策及十八,因讀曰八十,其後果用者長。

』《漢書溝恤志》註:沈玉和神,見許福佑。

』《論衡量知》『采玉者破石拔玉,選士者棄惡取善。

以玉象徵善德。

《淮南子說山訓》:「跟議之玉,在垮泥中,雖歷者弗釋。

』玉圭雖受污損,但其美質及價值不改。

上述之言,都是流代人借崇玉以祈祥思想的反映。

漢代玉器吉祥文化的特質有:

宗教性。

辟凶祈祥是一種理想,而理想本具宗教性。

吉祥思想要壓倒恐懼心理(辟凶),促發期望質(求吉),也屬宗教性。

吉祥文化讓人生充滿是善恬悅、樂觀向上的情慾去追索至美至祥的天國,這是吉祥文化的宗教積極性。

但吉祥文化也會把人變成理想慾望的奴隸,使之沉浸於鳥托邦式的撫慰之中而不去對社會現實積極地關注和投入;或把個人的壽命長短,當成廣義的生命延續,是對生命價值的誤解與誤導,此即吉祥文化的宗教消極性。

積極性以消極性的方式表達是玉器吉祥文化宗教特質的中心,這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雙重性所決定的。

道教性。

可歸納為追求人生命的無限,對生十及其能力超越性的慾望(長宜子孫、延壽萬年);經過神學論指導和修煉養生實踐,以期祛病驅鬼(剛卯嚴卯咒語);天人一體、天道人道合一,理想羽化黨仙和宇宙相融合(羽人)、辦台者同百姓守道同德,以求賢士所關、教化本原的太學盛世及玄同境界(四神守四方、熊虎神力)。

現實生活同神話宗教相絞合。

它們呈現出濃郁的情景混一的生活氣息和神秘色彩表現廾人生、理想和宇宙等大主題的觀點。

其手法是,將生活內容凝鍊成神話故事、征祥祝詞、除病逐鬼咒語、行道成仙趣事以弘內(從事世俗)與激外(逍遙天際)相結合。

楚文化為源。

《楚辭》已為漢代人備下了逍遙自在、長生不死的奇異多彩的至樂天國。

漢代吉祥玉器的許多形式與內容,都可在《楚辭》中找到依據出處。

這些玉器的文化內涵,仍保存了楚文化那樣的想像。

熾情、體悟、優美和浪漫的情懷。

民俗性。

中國民俗文化,於漢代正式形成並系統、精深。

民俗學及其研究的最高價值,在於統治者利用民俗能得到更有效的治理方法(風俗政治)。

玉器吉祥文化中最重要的民俗信仰是在現實物質生活中不可得到的,只好在精神靈魂的欲求中爭得滿足。

劉漢玉朝正好利用這種消極自我「道化」觀念及作用,來維護他們的帝國——人們對吉祥之渴求,恰是國家的支撐力和治人的麻醉劑。

玉器吉祥文化的哲學價值概括。

其一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生命哲學特點。

它們典型地說明生命哲學的三大價值生命存在價值(長生進而長樂)、生命延續價值(宜子宜孫永世不絕)和超越生命價值(學道成仙,飛升太清,理性地思考人格及命運的道我同一)。

這些內客,是歷史學、神話學、宗教學及哲學相結合的突出點,表現出吉祥文化的高度學術思想價值。

其二,有鮮明的真、善、美層面。

其「善」,是在神話、宗教及俗信基礎上所表達的生活現實同理性追求的一致性;其『美,』是以自由、浪漫與和諧的形式,表現人生價值的最高意趣其『真」,是在仙道意識下的「幻真」。

《說文》『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

將「真做道教的訓釋,即「與道合真」,而非事物的『本真』。

吉祥玉器真善美內涵的重點是善和美。

因為,在道學引導下的最高精神,是如何解說人生及建構未來,這比科學的「真」的意義和作用更大、更深刻、吉祥文化是基於幻真並把它引向善(宗教的),達到「美」(審美的),這符合中國傳統美學從宗教至審美的特點和規律。

其三表現道教的道德觀。

道教思想的中心,在於滿足現實世界的人們的心理慾望」(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

漢代人的吉祥意識,似還到這種貪慾的程度。

而一切吉善美好的事物,都是宇宙中的結構與過程狀態,它們是無窮無極的,這與貪圖無止的慾望,沒有本質區刑。

其實『無本質是『大」,亦即「道。

因之,吉祥文化的哲學思想性也即「進性」。

道教認為人生有三欲:長生不死、生命快樂和超世成仙。

它們都和壽」相關,故而,在吉祥玉器中多有表現。

可以說,修道而養壽」就是吉祥玉器哲學思想的道德觀。

漢代玉文化的儒道融合

漢代思想文化的一大特徵是,黃老之學與儒學並重。

玉器所反映的儒道融合內涵,在「道」與器」兩種觀念上,多表現為道器並用思想。

「道」主要指玉器內意的禮樂規範性;器」指玉器的實用性。

本來在周代玉器的「道器」觀念多表現為重道輕器。

如孔子認為工藝製品(含玉器),基本屬於小對它特輕視態度但他又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論語子張》,並沒有給予全面否定。

自漢代起,玉器的「道器觀有所改變玉器作為「器」的意義和價值得到極大的提升。

盤玉有益健康

有人因為患老人病,手指感酸軟無力,有時還麻痹和顫動,而且時常忐忑不安,心神恍惚。

後來一位同鄉送贈了兩件古玉給他佩帶和盤玩。

他日常無聊時便拿出來把玩摩攀自得。

玉溫潤細膩,撫摩之即與手親,所謂玉環之體,入手使人心蕩』。

他初時緩盤輕摩由於時常運動手指與掌心,需要少許腕力久而久之無形中力。

了手部血脈的流通少了顫動不再麻痹。

醫生也感奇怪。

這種情形大概和清代劉大同所述古玉活血之說雷同。

主要還是由於心有所寄,種經松馳,達到活悅之功故能保健,對身心有益。

這是另一層次的護身作用。

盤玉者每每希望把古玉的溫潤與光澤盤出來故手指便要多運動,有如柔軟體操或甩手操一樣,是輕柔舒活,而非劇烈。

其實,有些人以手摩攀壽山石,其理相通,好處則是舒筋活血,平心靜氣。

民族文化的重要源頭——玉效(二)

谷紋和粟紋

所謂谷紋顧名思義就是以稻穀的形狀經過藝術加玉創造出來的紋樣。

古代將穀類糧食總稱為稻。

所謂五穀即粱、菽、麥、黍、稷。

梁指小米,菽指豆類,黍指黃米,稷指高粱。

人類跟糧食的關係無論怎樣形容都不過分所以在古代玉器當中經常用谷紋進行裝飾。

谷紋圖案是單獨紋樣,在玉器表面上表現為排列組合的形態。

谷紋的裝飾範圍運用較廣,早在三代之前就廣泛地運用於玉器雕刻。

瑞玉中著名的谷璧就是用谷紋裝飾的。

也有用谷經裝飾玉圭、玉環、玉談之類也有用谷紋裝飾器皿、像生類玉器如谷紋玉龍等等。

谷紋圖案不但應用廣泛,沿用的歷史也較長,經歷代設計演變,出現了多種形態。

由於五穀的形狀本來就比較簡單,所以無論怎樣演變,總是比較相近的。

在創作手法上也總是保留著既象徵又寫實的風格,谷紋的基本形態像一個不相連接的單線回國。

該紋在玉器上的表現形式有呈陽文狀態的,也有呈陰文狀態的。

呈陽文狀態的,中部是一個實體,即演變為「,」,很像一個遠號。

因其狀很像出料。

故亦有稱之為出糾紋。

還有的乾脆雕琢成三角形和圓形,即△和○。

圓形谷紋和鞏丁紋完全相仿,為區別起足,後人多將圓形的谷紋統稱為乳丁拉。

雲紋

雲紋是古人以天上雲彩為描寫對象而創作出來的一種玉器裝飾紋樣。

《說文》稱云為「山川之氣』。

雲彩固然常見但云無定形。

它在天空中流動飛翔、變化萬千,沒有固定的形狀幾乎無從畫起。

我們的先民是相當聰明的,他們抓住了雲彩變動的主要特徵——雲像迴轉之形」,以文字符號的形式,用迴轉流暢的簡練線條,刻畫出雲彩意味的單獨紋樣。

我們不得不由衷地讚嘆古人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天才。

雲紋的排列方式仍然分為規則排列和不規則排列兩種。

規則排列的前提是古玉器首先必須是規矩器件,然後方好將雲紋的單個紋烊作等距離有規則的排列。

如漢雲紋璧、雲紋技大多是這樣的情況。

不規則排列則是在玉器表面將若干單獨紋樣均勻分布、全部填充,形成一個生動豐滿的感覺。

雲紋玉龍往往就是如此。

除了上述兩種通常的排列方式而外,古人在玉器的排列方式上也會以若干單獨紋樣組合成象形圖案。

如『雲紋獸面就是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從整體看,它是一個獸面。

從局那看它是用許多雲紋組合而成。

這種創作手法留給人們以無限的想像空間。

後來,雲紋的單獨紋樣更進一步發展為雲紋圖案在玉器中或為整體裝飾或為輔助裝飾,都顯示出更為豐富的藝術效果。

雲紋在古玉器中使用頻率很高延續時間也很長對後世藝術創作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蒲紋和幾何紋橋是一種水生植物,古人用其編織蒲蓆,在三代時期及夏旱之前人們皆以薄席作廳室鋪墊其間置一小几以利坐臥起居即便是宮廷玉室也不例外。

由此可知燕在當時如糧食一樣,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資料。

因此,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自然會成為描寫的對象。

在古玉器當中,以播席作為描寫題材的紋樣即為蒲紋。

蒲蓆是由薄草編織而成的一根草不能成為席因而錯效是以整體形象為其塑造特徵、儘管它有時候也是以若干單獨紋樣排列組合而成,但若把單獨紋樣抽出來孤立地觀察則成了一個小小的圓點或小几何紋樣,不能單稱為簡統、這是和前義所介紹的谷效乳了效不一樣的地方。

谷紋孔下效可以單獨成玉蒲紋不可單獨成主、實際上在古玉紋樣當中,有許許多多的幾何形紋樣,如三角形、多邊形、橢圓形、圓形、月牙形、菱劃等等如果它們作為一個單獨紋樣,或者雖經過多次排列但並不形成某一下物的圖像那麼它仍然是幾何效。

如組合成一個動物形象或標誌符號之類,那麼這個經樣多以該動物或該標誌符號的名稱來命名。

如古五器中常有的龍紋、萬字紋等。

中國玉器鑑賞—漢代玉器(下)

民族文化的重要源頭——玉紋(三)

雷紋

雷紋的單獨紋樣為等。

雷是無形的東西創作起來更難了、我們先人確實有辦法居然用這樣的紋樣來刻畫無形的聲音、《說文》釋雷為「綠易研動生物者也。

《說文》又回:品像迴轉之形。

且「品幾積三則為眾。

眾則班級則必迴轉。

二月陽益算髮聲放以品象其迴轉之形非三田也、這當然是文字創意的詮釋了、蕓為陽,易為陰。

陰陽搏擊而生雷電,雷電轟鳴則萬物萌生,這很符合科學道理。

雷聲固然沒有形體但其音響滾動迴旋之態猶如在目。

古人以「。

這個社樣來刻畫雷聲的形態,在古文字中雷寫作這就是雷紋的來歷。

雷紋不但在古五器當中應用較多,而且在各種工藝創作當中運用也十分廣泛、除了玉器紋飾以外,還遍及服飾家具、建築、裝幀、文玩小品等等對後代文藝創作及各分支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雷紋的生命力不僅僅在於它把無形的東西變成了有形,正重要的還在於它以極其簡練、異常優美的線條揭示了某種大自然的規律以少得不可再少的筆畫刻畫出無窮的內容。

漩紋

激紋即漩渦效這是古代藝人根據流水漩渦創作的紋樣,儘管線條極其簡單但給人一種流暢旋轉的感覺。

水在古人的心目中含有神的概念,創作水紋並不單純是為了裝飾和美觀,而經常是帶有崇拜和神析的目的。

皿紋

皿紋起源較早,是古玉器中常用的一種紋飾,也稱「環紋」。

若是以雙線勾勒的環紋也稱為「雙環紋。

這是一種以古代器皿為原型的象形紋樣。

皿字

歷來只作器皿之皿,似無其他字義,在古文字中皿寫作亞』,本身即是飲食器具的形象。

《說文》解釋為:『上家其能容,中象其體,下象其底也,與三略同而少異。

豆也是古代的一種感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腳盤,古文豆字寫作,古人就是根據豆一類器皿的形意,創出各種不同的皿紋紋樣,古人在使用這些皿紋時,常將其填充在一些古動物紋樣的身體部位,使其形象更臻完美。

這種做法並不難理解,豆一類器皿在《周禮》中規定為禮神器具並有專門職官『磕人執掌。

用這種帶有神力已意味的形象,裝飾於神怪動物的身軀,不但在道理上是講得通的在藝術上也肯定是協調的。

綯紋

綯紋即繩紋,是仿造多股繩創作的紋樣,在古玉器中大多裝飾子器物或圖案的邊緣其作用類似於現今的花邊圖案,也偶有用於動物的軀體。

弦紋

弦紋實際上也是一種圓圈,但不同於圖紋,多用於玉器外圍的立體裝飾,也偶見用於玉器的平面裝飾。

佩玩件漫談

佩玩件,是最常見的玉器品種,延續歷史很長。

自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較澤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時期,至夏商周秦漢乃至唐宗元明清時期都有大量的玉佩及玩飾。

考古發掘多發現於墓葬,位於死者的腰、腹部。

該類玉器一般有鑽孔,供穿繩使用。

佩及玩飾種類較多,形狀各異有龍、鳳、鳥、魚等及刻有各種圖案紋飾飾件。

周代流行一種組合玉佩,就是將各種形狀的佩飾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搭配在一起,佩於身上。

一般組成這種組合佩的有璜、絎,沖牙、璧、蟬佩、珠等等。

其中絎為古稱,形狀類似於璜而小,其上透雕各種紋飾。

還會有一種佩玉。

可稱為連環佩,即用一整塊玉料套雕出以活鏈環連接的佩飾。

還有一種雞心佩,仿照雞心的樣式製成的中間空心;邊緣線刻紋的佩玉。

至於玉珠、玉管的使用,一般都是串成頂鏈。

子剛傳飾也很出名。

得名於明代嘉禁,萬曆除間的玉玉陸子剛。

子剛劉玉,非佳料不用,技藝精雕,觀對性強,每每出類技革。

他習作小長牌,上刻階仙等花卉題材,剔地極淺的陰文浮圖案,並喜鹼成外地;玉巧為他人所不及。

清代是玉佩件繁榮鼎盛時期,佩玩件的品種數量最多,造型既有對傳統風格的繼承,又有發展和創新,紋飾繁絮,布局對稱,器形圓搓,玉質純凈;題材實意吉祥。

乾隆時期的玉器。

造型規整,刻畫精緻拋光細膩底面十分平整,陰線刻畫細如是發,琢玉工藝之精,登峰造極,令後人嘆為觀止。

鑑別古玉要看孔

有些古玉器上是有打孔的,比如玉程、玉蛙、玉紹、玉艄等。

近代不少用新玉雕琢成的玉,技法不同,只能仿其形,卻全無其神饒有時分辨真假,可以看孔位。

雖然不是絕對的標準,但不失為線索之一。

比如良渚文化中一些玉器,都是有孔的。

那時主要使用管狀鑽技巧特徵是兩面對鑽。

這種技法不但可以穿孔,亦是後來透雕限空紋飾的基礎。

良渚玉的一些管珠有「對鑽孔」,用作貫穿而有象鼻狀隧孔的玉器,多數屬於縫綴件。

古玉中的所謂「象鼻穿」。

是兩個孔並列,皆不打透,在下部相連,從外面看來,像兩個小孔,實際上是相通的。

若以細繩穿過,可作系佩,亦可縫在衣物上,筆者所收藏的紅山文化玉鵑,背後同樣有這種『象鼻穿」,可見在新石器時代已沿用此技法很久。

到了商代、仍用程鑽,但多已兼用管鑽。

所以那時玉器上的孔,為』馬蹄眼」,其形是外大內小,是由所用的古代工具造成。

管鑽是空心管狀的鑽,常留有螺旋效或台階形的痕跡。

程鑽是細棍狀鑽,所鑽的孔是上,大,下。

較小,孔底有尖細的斜坡形。

但近代用機械幫助鑽孔,皆無上述的特徵,十分均勻平滑。

故細看小孔便可分真偽。

玩玉保值切忌貪念

有兩個人皆頗有餘錢玩古玉但是二人的性格和出發點各異。

甲乃愛研究和比較,真正好古而珍之重之、向來並不苛求。

隨緣而得,志在欣賞,而不一定霸占。

不過他態度認真,很有耐性,反覆觀摩把玩,稍有懷疑,即忍手不買。

他的目的在乎儲樂,除非不玩,所玩者必須是真的精品,他更不貪便宜。

故此一些好狡的玉商很難用心理攻勢或「掩眼法」欺騙他。

任何古玉,他得著固然喜,得不到也不憂。

動的性格較為急切近利,上心成性。

動輒以為古玉珍貴,價值連城。

常恐別人搶先一步購去。

若認為價廉者,必有利可圖而濫購。

出發點不純在酷愛玉器本身,而志在一己利益,時常盤算將來能賺多少。

古玉不比股票,況且世上不會有這麼大隻蛤璜隨街跳正如歇後語所說「光棍老教崽」——便宜莫貪。

由於他常恐走寶而落入他人手中,所以盲目搶購,不細心研究清楚。

他不但得不到玩古玉的樂趣而活情養性反而慾念重重,煩惱不已;刻刻都想據為己有,奪人之所好。

甲的收藏少而不濫,件件皆精而屬在古。

到頭來,實際的升值率甚高,但他並不會為了賺錢而賣出;故精神與實質上皆能保值。

乙則不能克伐怨欲。

既受人欺騙,亦常因別人不肯割愛而生怨憤,得失心重。

結果所搜藏的玉器,不少是仿古新玉。

甚至是雜石偽造者,以致損失慘重。

乙一怒之下,把藏品盡沽出,所得的價錢十分低賤。

他當初刻意求」保值』,卻因貪而變貧誠足為我們所引以為鑑。

戰國鈣化的玉帶鉤

戰國玉帶鉤罕有,不過大部分實物皆為鈣化者,很少有不鈣化或灰沁少者故引起一些肯深入研究的古玉迷之興趣,究竟原國什在呢?看來不像是巧合。

其他戰國玉器並無這種現象,按道理,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墓葬中,才會出現大量經過燒烤的鈣化玉器,乃與禮儀活動和宗教信仰有關;但也不會獨限於一種形制。

武玉伐紂,商紂玉自焚時也大量燒玉;秦代阿房宮的玉也遭火焚燒,但也包括所有形制在內。

玉制帶約最早乃見於戰國,主要是束衣用的,小帶鉤則可能卡在帶上供接物之用;但也不會單獨用在烙玉的葬禮中。

玉瑗玉鐲始於護身

考古學家和古玉專家皆努力研究玉鍋的起源。

一般人只知道是佩飾,而不知道原來有護身的作用。

最初(遠在新石器時代),境是套在臂上,作為對付猛獸的武器現今我們名之為「環狀石斧;嚴格上說,不算斧狀,不過為了增加殺傷力來對付猛獸,邊緣四周便磨得特別薄,有如石斧的鋒口。

他們日常在野外生活和打獵,難免會遇到猛獸。

如果與猛獸肉搏,力氣必有所不及,而那時還沒有發明弓箭,於是先民想出其中一個對付猛獸和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辦法,就是擲出這些四周鋒利的「環狀石斧。

若能嚇走猛獸,自己便能安全保住性命;若僥倖殺死野獸,更可獲得很多頓豐富的大餐。

他們為了方便攜帶,不必刻刻含在手裡,便設計成中間穿洞,體能套手臂上,並且要重而有勁,更要擲得遠和易於控制,所以琢成像現今的鐵餅般,只是中心有同,近正中部位較厚重。

後來弓箭和長矛等代替了這種原始的護身器,但先民臂上戴慣了這些石環玉娟,於是便橋化為身體上一種裝飾。

由於是侃飾,不再是護身與狩獵的武器,若四邊仍鋒利,容易傷及皮肉,那麼就演變為板狀體有如「大孔璧」,亦即《爾雅》所指的『好倍肉」,「邊」(玉身)窄孔大。

我們稱為瑗。

當初有「唇瑗」(內廓凸起),後來演變為扁筒形,再變為圓滑如圈環的玉鐲。

民間人士相信,在跌撞時,玉娟能代人受罪,使人體不受傷害。

收藏玉玦須知

我們收藏古玉,有很多不同的形制。

古代環類玉器中,有所謂「玦」。

塊的形狀也像環;所不同的是在肉(玉體)間有一個缺口。

所以《廣韻》說:「決如環而有玦」。

亦是《白虎通》所指的「人環之不周也」。

也代表「君子能決斷」即使眼前的事物不完整,不能連成一體,但依然決定去千故「玦」又與「決」同音。

以前的將領,帶兵出戰,皇上賜予「玦」,表示要有「決」心、「決」斷,是「決」定打勝仗之謂。

不過被皇上放逐到邊境的則很怕接到皇上所賜的決,為什麼呢?原來這『抉』亦諧音「決絕」的『決』。

《廣韻》說得很清楚『逐臣待命於境,賜環則還,賜玦則絕。

』『環」與「還」乃諧音。

《苗子》亦曾說:』絕人以決,反絕以還。

故古代的玉快,有符節作用,代表皇命。

不過,古人亦以決作為佩飾之用。

《說文解字》也謂「決是玉佩』。

古代的男女,也有用換作為耳飾。

他們並非只有女性佩耳飾,男士也同樣『貧靚」高古的幾,多光素而無紋飾器形比較簡單樸拙。

現今的近仿者可謂畫蛇添幾」,在快上漲上不同的古怪紋飾,以為增加玉的價值,殊不知卻露出馬腳,亦可說是阿茂整餅」之流了。

商周時代不少環類的玉器,厚薄不勻,形制也不大規整,內外大都不夠圓。

我們切勿以為後仿的技術差,我們是要看刀玉與切口當可分辨出是真舊,還是後訪,過於規整的,不一定是「古玉」呢?

神秘葬玉器

葬玉器類,專指供喪葬入殮之玉。

古人認為「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口合玉石,激化不得』。

因此,古代葬玉之風比較盛行。

有人認為良渚文化大墓內所用數十件玉琮、璧教屍即為平玉器類,此時還出現了玉含、冥目。

西周始流行玉上面。

春秋戰國時期,玉險葬風氣蔓延。

生前所周之器不夠,就用明器充之。

曾侯乙墓中一些無紋飾及做玉草率的玉器即屬此類;專門用於險葬的葬品逐漸完善綴玉衣服、塞玉、握玉相繼出現。

兩漢時期,葬玉之風達到頂峰,出現了玉衣裹屍和防止人體精氣、腐液外瀉的成套九孔玉塞。

玉衣即用絲線將各種形狀玉片連接起來組成的甲冑狀險獲用玉器,又稱玉匣、玉甲、鱗施。

按照連結絲線質地的不同,玉衣分為金鏤玉衣、銀鏤玉衣和銅縷玉衣三種,它由頭軍、臂套、手套、上身套、腿套和腳套六個部分組成。

玉片一般為長方形或方形,在某些特殊部位則使用梯形、三角形或多邊形的玉片。

曹魏時,玉衣制度已絕跡。

塞玉有眼塞、耳塞、鼻塞、肛墓和生殖器塞,是為九房基。

其形狀多為簡單的小型圓柱體玉,也有的一端平直,一端國尖,類似子彈頭,個別的也有依照放置部位的形狀製成的,但也只是象徵性的樣式。

含玉的形制多樣,但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蟬形一是圓柱體兩端稍圓滑。

另外還可見龍形、不規則形、及未力。

玉的碎玉玦等。

玉蟬型制較簡單,在一塊小玉上用簡單的幾萬琢就出雙眼、頭部和雙翅,及簡單的紋飾。

蟬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來被視為純潔、清高、通天的象徵含於口中則祈求死者身體不受邪魔侵擾,同時凈化身體以達於仙界。

它出現的時間較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有發現後來一直興盛不衰,直到南北朝時期仍有發現唐宋以後漸少。

握玉是握於死者手中的玉器,有的為璜形有的則是豬形也有其他形狀。

其中以玉豬或滑石豬在漢代至南北朝時較為流行它的造型,紋飾都很簡練。

於死者手中握置東西,是中國傳統的葬俗,在現今的農村中仍有存在,只是近代以來改為握錢等象徵財富的物件。

玉枕也是玉器葬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型制一般是長方形體,中間略凹,複雜一些的則在兩端及四面裝飾浮雕、透雕或陰刻紋飾。

葬玉,作為玉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研究古代社會經濟、文化形態和風俗時尚的重要實物資料。

嘆為觀止的金縷玉衣

衣服與人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從人降臨到這個世上後無論生與死在服始終伴隨著你。

古代玉衣就是漢代所特有的殮服。

據考證,魏文帝時期因為漢代渚陵無一不被盜掘於是就開始禁用玉衣。

玉衣在當時稱玉匣」、『玉押』,它是用玉片及金或銀或銅絲連接起來的。

據資料統計,我國考古工作者已發現玉衣20餘套。

西漢玉衣使用沒有嚴格的規定,一般全部用金縷玉衣。

到了東漢就有金縷、銀線、銅線之分。

據《後漢書》載,皇帝死後穿金縷玉衣;諸侯玉、列候、始封上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責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

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西漢墓出土了中山精玉劉勝及妻子的兩套金縷玉衣。

玉衣工藝複雜形似人體。

劉勝的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絲約1100克。

劉勝妻的玉衣,共用玉2160片,金絲約700克。

玉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子6部分組成。

這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兩套玉衣。

1970年,在徐州市東漢彭城玉家族墓出上了一件銀縷玉衣。

玉衣為男式,全長1.70米,用玉2600片,花去銀絲約800克。

玉衣為綠色,上面還有墨書編號。

玉片四角都有小孔,便於銀絲穿批玉衣由頭軍、臉蓋、前胸、後背、袖簡、手套、拇指、褲簡、鞋等9個部分組成。

金縷玉衣與銀縷玉衣區別不大、只是金縷玉在所用五片形狀大,數量少而銀縷玉衣則相反,玉片形狀小,數量多,它的玉衣還多拇指這一部件玉衣的臉差最能體現人體的形態。

銀縷玉衣的臉蓋製作生動逼真,而金縷玉衣的臉蓋似入睡狀態。

古人認為,玉是山川之精英金玉置於人的九竅,人的姑氣不會外泄,屍骨不會腐爛。

但這只是玉公貴族的一廂情願,其實穿上玉衣的屍體,也照樣腐爛變質,消失殆盡,只留下金縷玉衣依然那樣完整,令人讚嘆不已。

細說古玉人形織

玉雕中的人物形象很多,各時期都有其特點。

最早出現的商代玉人,製作簡單,常用的雙陰刻線、人物臉部眼睛為『臣字眼,人物多用黃玉製成。

清代晚期仿品較多。

周代玉人弧線較多,商代玉人直線較多。

周代玉人「臣」字眼角下拖一條線,與商代有所不同。

春秋戰國時玉人特點主要在身上,而不在頭部。

飛」形效是這時期的常用圖案,有雙線也有單線,有彎度大的也有變度小的。

另外還有一種常見的花紋,是『礦形線條刻得又細又淺,若隱若現。

幾線深、粗的大多為贗品。

漢代玉人新品種是舞人,它是一種佩飾,扁形很薄,眉、鼻都是陰刻細線,衣袖很長,在衣袖上常刻紋。

舞人下面有小孔可連接其他掛件。

唐代玉雕的人物形象一般都表現在帶飾板上,帶飾板是貴族、士大夫圍腰上的玉佛有方形、長方形、半月形等。

帶飾板上的人物多席地而坐以少數民族人物為常見,這些人物一般都手持樂器,坐在地毯上,髮型奇特。

人物大多採用半浮雕技法,都為陰刻線。

宋代帶飾板與唐時差不多,但以漢人為主,其立體形象以小孩多見。

小孩的面部界形似蔥管,在鼻子兩側刻出兩道闊線,口形很小,耳朵貼在面部,眉上有兩道陰刻的「八字眉,這點是宋代小孩最明顯的特徵;小孩的腳一前一後,衣服皺詔都是細小變形的陰刻線,褲子常見為方格『米字紋手中多拿荷花。

元代玉帶飾板多為長方形,人物多穿蒙古服飾窄袖,短裙,腳穿皮靴。

帶飾板上普遍採用深凸透技法常見鑽鑿時留下的小點。

從明代開始,玉雕人形變化較多面部刻劃簡單,一般都是蒜鼻,刀鋒很硬,筆筆見鋒。

清代玉人選料嚴格,雕玉精緻,打磨光滑。

面部五官立體感強,眼眶上面出現陰刻細紋,口部用斜刀法,突出了唇皮,衣服寬大,袖長,手中一般持花草,與宋時小孩截然不同。

漢玉佩辟邪鎮宅

西漢的玉器形制特點可說上承戰國,變化不大;但到了東漢,新疆白玉源源流入中原,而且出現不少辟邪壓勝」的器形,有些玉佩又摹擬神秘的神話故事,更有不少如玉豬和玉坤等陪葬的明器。

那時不少人相信玉可以辟邪、護身,甚至使屍身不朽。

最早發現的漢玉當中,有一件和田玉,為羊脂白,一雙翅羽人騎奔馬、踏祥雲,神態自若,幻游太空,這反映了漢代「羽化登仙」的思想。

漢代以玉制弊具之風甚感,認為可以使屍體不腐,庇佑靈魂。

不過有些專為殉葬而制的明器,質地和做玉皆很馬虎,故站在現今的收藏角度而言,來可因為屬漢玉而過度重視。

除了有歷史性外,質與玉皆應講究,始合保值之道。

東漢的玉器在琢刻技術上便有很大的進展。

其中一些玉佩皆甚多陰線刻,而且細微道勁,非後訪者可比。

明代高濂說:『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礁法宛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一交接斷續,伊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

」漢玉頗多螭紋,如稅上榜虎、編鈕印、雙牆玉璧等。

愧是漢以前代表龍的紋飾,有人相信是祖先的來源與氏族的標誌之一,後人更認為它們有鎮宅驅邪之功。

漢代玉器除了佩飾外,還有一種剛卯,是正方形的短柱體,四面刻吉祥語,用彩線穿過中間的孔。

是反覆刻劃而成,其中一些服法巧、鉤字細。

那時的人認為佩在身上,可以拔除不祥。

現今亦有人佩來護身的。

千姿百態的玉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包括玉杯、玉盤、玉碗、玉奩、玉燈、玉煙壺、玉熏爐等,它們均具有實用功能和裝飾功能,是玉器中重要一項。

商代已出現該類玉器,如婦好墓出土的玉簪,周身飾三角形幾何紋、獸面紋、菱形效,造型端莊穩重圖案精美。

唐、大元、明、清代,玉器生活用品走向下層社會,數量和種類大增。

玉熏爐大約出現在唐宋,至明清時達到頂峰,在宮廷,官員家中廣泛使用,工藝精湛,無與倫比。

熏爐一般由器蓋、器身兩部分組成。

器身回腹、圓口、帶圈足或柱狀足,有雙耳;器益則全部鏤空,差頂一般是技狀鏤空體,或雕成動物狀。

另外,也有其他形狀的如回盒狀,仙鶴狀、龜狀等。

它的使用方法是爐中放置點燃或干點燃的香料,其香氣由蓋部的空處向外散發。

清代玉菸嘴由嘴口和管道組成,造型有預節形、方形、圓形等。

玉煙壺不僅用於貯存鼻煙,亦是玩賞和顯示身份之物。

煙壺用玉。

一般選用產自河中的子玉,子玉體積小,玉質溫潤晶瑩,凝脂光澤,非常雅致,生活用品也有大型器,如陳設於北京北海公園團城內的元代讀山大玉海,即玉缸,口徑135-182厘米,腹徑493厘米,膛深35厘米,高70厘米,可貯酒三十餘石,氣魄非凡。

開了古代大型玉雕的先河。

清代的玉婉造型如瓷碗,有的圈足底下有年款,用的子跟琢或用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禮玉、玉璧、玉環、玉佩、飾玉、玉印,集齊了

一、傳遞心跡的禮玉我國古代有「美石為玉」之說,只要是漂亮的石頭,就可以稱之為玉,不強調後來溫潤、細膩、透亮的感覺。因而海昏侯墓出土的青玉、白玉、黃玉、墨玉、綠松石、瑪瑙、琉璃、琥珀等等,那時都統...

漢代王侯為何痴迷玉器?

繼良渚、殷商、春秋時代三大時期之後,西漢成為玉器使用和製作的又一黃金時代。帝王之墓,要麼早年被盜掘一空,要麼至今未被發掘。所以,規格高、規模大的王侯墓葬,成為漢代玉器的主要來源。通過海昏侯等墓葬...

珍玉的鑑賞(9)「漢代玉器」四

四、禮儀玉祈祥福自古玉璧用於祭祀、饋贈、斂葬裝飾,這種形式持續了很多年,到了漢代仍然大量的存在。祭天的功能雖然在減退,但是玉璧上雕刻的谷紋、蒲紋、鳳紋、獸面紋等紋飾依然存在。漢代人希望通過用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