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敦煌遺書的前世今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藏經洞寶藏的流散是近代中國傷心歷程的縮影。

傷心不僅僅在於寶藏外流本身,還在於國人的愚昧和麻木,更在於國家的貧弱。

藏經洞的發現與文物的流失

王道士(1850-1931),本名王圓籙,湖北麻城人。

因麻城連年災旱,背井離鄉,光緒初年到肅州巡防營當兵,並受戒為道士,道號法真。

退伍後雲遊西北,來到莫高窟,在第16窟東側建太清宮道觀。

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即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偶然發現了堆滿寫卷、印本、絹畫、銅佛等文物的藏經洞。

一座內容豐富的文化寶藏——藏經洞——被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知識、不懂得文物為何物的王道士開啟了。

藏經洞在國運衰落、列強環視、積貧積弱的時期被開啟,其文物的命運註定將是一個悲劇。

敦煌盜寶第一人——斯坦因

19世紀末,西方列強組織的探險隊、考察隊在中國西北地區獲得越來越多的文物文獻,引發了西域古物收集的熱潮,刺激了歐洲方興未艾的東方學研究。

各國紛紛派出考察隊,進入中國西北,掠奪沙漠廢墟、古城遺址和佛寺洞窟中的古代文物。

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英籍匈牙利人,他在英屬印度政府、英國博物館和英國印度事務部等機構的支持和贊助下,持遊歷護照入境,先後在中國西北地區進行了三次非法考察。

第二次考察(1906—1908)中,在蔣孝琬的協助下,騙購藏經洞出土敦煌寫本24篇、絹畫和絲織品等5箱。

第三次考察(1913—1915)又從王道士手中騙購570餘件敦煌寫本。

英籍考古學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

被斯坦因從藏經洞盜走的部分經卷

被斯坦因盜走的珍貴文物胡語寫卷

斯坦因拍攝的敦煌縣城照片(車上載的是他盜走的鎮國文物)

學者大盜伯希和

第二個來到藏經洞的外國人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 。

1905年,「中亞與遠東歷史、考古、語言及人種學考察國際協會」法國分會會長塞納(Emile Senart)委任伯希和為法國中亞探險隊隊長,與測量師瓦揚(Louis Vaillant)和攝影師瓦特(Charles Nouette)一起,於1906年至1908年間進入我國西北,深入敦煌莫高窟,對全部洞窟編號,並抄錄題記、攝製大量壁畫照片。

伯希和熟悉中國古典文獻及中亞古文字,將藏經洞中的遺物幾乎全部翻檢一遍,廉價騙購大量的藏經洞遺書精品及絹畫、絲織品。

法國探險家、著名東方學家伯希和在藏經洞中挑選經卷

文物強盜伯希和和探險隊在敦煌翻箱倒櫃

亂挖亂掘的大谷探險隊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加緊了對中國的文化侵略。

1902年至1914年,日本西本願寺第二十二代宗主大谷光瑞三次組隊,深入中國西北腹地進行一系列所謂探險、考古活動,盜掘了眾多古遺址、古墓葬。

第一次探險(1902—1904)由大谷光瑞率領,自倫敦出發,經撒馬爾罕、浩罕,進入喀什噶爾。

其間,大谷光瑞返回日本,另兩名隊員渡邊哲信和堀賢雄繼續前往和田、庫車、吐魯番等地「考察」,經西安回日本。

第二次探險(1908—1909)由橘瑞超從倫敦前往吐魯番、樓蘭、和田等地,後派吉川小一郎前往敦煌,與橘瑞超會合,他們分別從王道士等人手裡強買一批敦煌遺書。

日本強盜西本願寺大谷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

奧登堡盜掘莫高窟

奧登堡是俄國著名的東方學家,聖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國際中亞考察協會俄國委員會負責人。

1909至1910年和1914至1915年先後兩次到我國西北地區探險考察,盜走大量文物。

特別是第二次盜掘的莫高窟藏經洞及其他洞窟文物極其重要。

1914年8月20日,奧登堡率俄國考古探險隊到達敦煌莫高窟。

他們對莫高窟洞窟進行詳細考察,繪製平面圖,拍攝大量照片,臨摹壁畫,挖掘出一批梵文、吐火羅文、回鶻文、藏文、西夏文、漢文寫本殘片。

此外,奧登堡還從王道士和當地民眾手中騙購一批藏經洞文物。

經過整理、登記,奧登堡考察隊搜集的敦煌遺書近20000號,其中比較完整的將近200號。

1914年,俄國強盜奧登堡探險隊和哥薩克騎兵來到敦煌,又盜走大批文物

羅振玉的呼籲

1909年9月,伯希和來中國採購漢籍,攜帶部分敦煌遺書精品抵京,出示給羅振玉、蔣斧等學者,敦煌遺書才從此進入中國學術界的視野。

學部參事羅振玉得知藏經洞中還存有大量經卷,便請學部左侍郎喬樹楠給署理陝甘總督、甘肅布政使毛慶蕃發報,將藏經洞剩餘經卷全部解運北京。

10月5日,學部給毛慶蕃發《行陝甘總督請飭查驗齊千佛洞書籍解部並造像古碑勿令外人購買電》。

這是藏經洞發現九年後,中央政府第一次下達的保護藏經洞文物的命令。

可悲的是,在剩餘敦煌遺書運往京師的過程中,又有許多被官員、解差等盜取、撕毀,丟失無數,令人痛心!

羅振玉,中國現代農學的開拓者,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

敦煌遺書的今生

由於戰亂,敦煌遺書分散在世界各地,如大英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東方研究所等。

1910年入藏京師圖書館時只餘8000餘件。

新中國成立後,經由政府調撥、私家捐贈等,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敦煌遺書達16579號,寫卷長度為世界各大藏家之首。

然而,直至今日大部分敦煌遺書仍然流失海外。

經過多年收集整理,2016年8月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開發運營的《敦煌文獻庫》(《漢籍數字圖書館》2.0版專庫之一)正式上線,收錄廣義敦煌文獻14類,涉及編號7萬餘個,囊括了目前所能見到的絕大部分敦煌文獻。

今天,敦煌遺書又以另一種形式面世……

伯34(藏文) 彩圖 墨繪紙本(9.8x28.5cm) 名稱待定(選自《漢籍數字圖書館》敦煌文獻庫)

北敦00164F 彩圖 卷軸 26.2 x 48cm 大方廣佛華嚴經(唐譯八十卷本兌廢稿)卷四四(選自《漢籍數字圖書館》敦煌文獻庫)

(編輯整理/潘露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敦煌石窟尋寶記:藏經洞裡藏著什麼?

敦煌位於甘肅省西部,為古代絲路要塞,曾經是佛教興盛、中亞各民族頻繁往來的地區。敦煌莫高窟保留大量的古代佛教壁畫和塑像遺存,而藏經洞的發現,更是揭露了大批珍貴的古代文獻。藏經洞內存有4-1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