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馬王堆千年不腐女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直到今天,人們還在不懈地探求馬王堆女屍的不朽之謎,但沒有一種解釋能讓人完全信服。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被世人譽為「20世紀中國與世界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馬王堆,位於中國湖南長沙的漢墓,因為在這裡首次發現歷史悠久的「濕屍」而名揚天下,其中的漢墓女主人在地下沉睡2000多年,出土時毛髮尚在,肌肉有彈性,全身潤澤,為考古界所震驚;馬王堆出土的紡織品和服飾則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古代絲綢的寶庫;同時出土的帛書、帛圖、帛畫、漆器以其豐富的內涵印證了中國文化的豐厚與久遠;而關於馬王堆三號墓主人身份,直到現在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白榮金回憶說:「切來切去最後就切到一層麻布時,我拿手一摸就覺得有點軟軟的了。

」墓主人終於露出了面容,所有在場的人們都目瞪口呆:她不像一具古屍,皮膚仍舊是淡黃色的,按下去甚至還有彈性,部分關節能夠活動。

女屍經過防腐處理後,被送到了湖南省醫學院。

注射防腐劑時,女屍的軟組織隨時鼓起,以後逐漸擴散,和新鮮屍體十分相似。

墓葬的發掘工作已基本結束,但女屍的身份依然是個謎。

在文物的清理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一枚印章,上面刻著「妾辛追」幾個字,後來人們把墓主人的名字叫辛追。

另外在一些隨葬器物上,印有「軑侯家丞」和「軑侯家」的字樣,根據史書記載,軑侯是西漢初年的一個侯爵,曾在長沙國擔任丞相。

這不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蹟,而且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最容易腐爛的東西保存如此完好、又是什麼原因讓神奇的景象轉瞬即逝呢?

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軟侯夫人已經平靜的度過了兩千多個地下春秋後重現在世人面前時,全世界都為中國古代精湛的屍體防腐技術感到敬畏。

軟侯夫人以其鮮活的面容和富於彈性的肌膚讓世界領悟了濕屍防腐的精妙所在。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出土過保存完好的乾屍和濕屍的國家。

對於乾屍(即木乃伊),我們並不陌生,在一些沙漠或乾燥國家,也有幾千年的乾屍保存下來,埃及的開羅博物館至今保存著完整的拉美西斯二世的乾屍,這位十八王朝著名的法老以九十歲的高齡(前1211年)死去至1881年出土時已經過了3090年。

在中國西部的樓蘭、精絕等古代遺址也有千年乾屍發現,只不過這些人生前的聲名遠遜於那位煊赫的法老罷了。

至於像馬王堆漢墓女屍那樣歷兩千多年而肌體不腐、細胞清晰、關節不僵、膚色潤澤有光的軟濕屍體,世界上尚無第二具可與之相提並論。

我們今天已經無法知曉中國古代的屍體防腐技術究竟源於何時,但從有關古代喪葬制度的記述和考古發掘的實物推測,早在商周時代,保存死者屍體不腐的觀念便已萌芽。

這種觀念來自對靈魂不滅的信仰,在—些原始社會的墓葬中發現死者四周散布著富含氧化鐵的紅色土壤,象徵鮮血和生命,應是這種信仰的反映。

古代貴族不但講求棺槨的製造,要求採用具有芳香防蟲功效的樟、松、柏、桐等材質,還對墓穴有一定的深度要求,這樣做無非是延緩或避免屍體腐敗的進程。

《禮記·檀弓上》載:「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之,不欲速朽也。

」就是最好的總結。

古人認為「金玉生寒」,以金玉殮葬可使屍身不壞,《漢書·楊王孫傳》中有「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的字樣,於是才有玉衣、玉棺之說。

徐州獅子山楚王劉戊墓的漆棺鑲有菱形、三角等圖案的玉板,是現今能見到的玉棺遺蹟;西漢貴族還盛行玉衣殮葬,天子用金縷玉衣,諸侯士大夫依次用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中的劉勝夫妻為我們保留下了完整的金縷玉衣,也承蒙古代的盜墓者「恩惠」,僅僅取走了串聯玉片的金絲,使玉衣復原成為可能。

玉衣殮葬一直盛行到三國後期,被魏文帝曹丕以「愚俗作為」加以廢止,但這種觀念卻根深蒂固,明定陵地宮棺床上發現了從一斤十兩到四十八斤重量不等的玉料共計29塊;清東陵中慈禧「老佛爺」也是頭頂翡翠荷葉,足登玉石蓮花,應視為是玉葬風俗的延續。

金玉防腐之功效如何?楚王殮於玉棺,卻霉爛得只餘一堆枯骨;劉勝夫婦玉衣護體,也只殘存幾枚朽齒;明神宗萬曆皇帝更是體膚無存。

墓葬中屍體的腐敗,細菌的分解是主要原因。

而細菌又分為需氧菌和厭氧菌,抑制需氧菌的活動除了要實現殺菌消毒外,必須嚴密密封屍體,防止空氣進入,在這方面西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死者在人殮前,先要用香湯沐浴屍體,再鬯酒擦洗。

周王室主管祭祀的官員小宗伯下就有郁人和鬯人兩種差役,前者用鬱金香草煮湯和用黑黍釀酒,後者則用香湯和黍酒沐浴屍體。

這樣不僅使屍體變得「香美」,還有一定的消毒作用,酒的噴洒則更有利於封棺後加速棺內氧耗和建立缺氧條件。

然後就是用潔凈的內外衣和衾者(單被)緊緊捆束屍體,如馬王堆漢墓女屍,臉覆面罩,著貼身衣,外面包裹各類絲織品、衣被及絲麻織物共20多層,這種穿戴和包裹除防止昆蟲侵入外,也有助於隔離空氣,對屍體的早期腐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古代還廣泛採用了「寒屍」的方法,帝王死後用大盤盛冰處理屍體,周代規定用冰時間在仲春之後,秋涼而止。

馬王堆女屍生前作為軟侯夫人,死後用「寒屍」的方法是極為可能的。

《禮記·王制》中規定:「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土、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

」由此推斷,軟侯夫人死後不會停屍很久,人殮當在五日以內。

漢代所用棺具質量很高,為梓屬木材所制,棺壁及頂、底板均系整材,套棺內外髹漆,內棺蓋口還用膠漆封固,賦予棺槨良好的密閉性。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用汞、砷防腐的習俗,甚至多於使用香藥。

經化學鑑定,馬王堆女屍有兩個明顯特點:一為汞處理,二為浸泡。

棺液(外部水汽滲入形成)沉澱物中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成分,對屍體細胞起到了固定作用,成為古屍不腐的一個關鍵因素。

封建貴族是極為重視深埋的,視厚厚的土層為最好的庇護,他們的墓穴相當深大,並且要求不泄氣息。

馬王堆漢墓墓穴深達16米,墓室四周有15~30厘米厚的白膏泥(又稱瓷泥或陶土),在白膏泥與槨室之間還有總計萬餘斤的木炭層,最上用五花土夯實築成。

墓室在這樣的環境中,能有效的同外面的空氣隔離,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保持恆溫。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封閉後的墓室在漫長的兩千多年裡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入葬之初,墓室內的環境是允許腐敗菌生長繁殖的,但墓室中的氧氣很快為隨葬品中大量的禽、魚、肉、蛋等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又因為內棺和墓室都是密閉的,因此在槨室中形成了缺氧環境,使需氧菌得到了抑制。

此時對腐敗過程起作用的就只有厭氧菌了,但它們同樣無法大行其事,因為屍體的蛋白質、脂肪及隨葬的絲織品分解產生的有機酸,使棺內環境逐漸向酸性轉化,導致厭氧菌的無法適應並最終死亡,這樣屍體的腐敗過程終於停止了。

這才是我們今天能一睹軟侯夫人尊容的真正原因。

她肥胖的身軀富含的脂肪在這方面幫了大忙,如果說剝削階級有什麼「優越性」的話,也許就在於此吧。

只可惜他們保存下來的只是一具無神的軀殼。

歷史永遠是支離的,儘管誰都不願這樣。

逝去歲月中太多的迷,也許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破解,就像斷臂的維納斯,我們可以賦予她千萬隻手臂,雖然沒人承認那是維納斯原本的玉臂,但正是這千萬種猜測,使思索的步履成為永恆 。

古代貴族不但講求棺槨的製造,要求採用具有芳香防蟲功效的樟、松、柏、桐等材質,還對墓穴有一定的深度要求,這樣做無非是延緩或避免屍體腐敗的進程。

古人認為「金玉生寒」,以金玉殮葬可使屍身不壞,《漢書·楊王孫傳》中有「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的字樣,於是才有玉衣、玉棺之說。

金玉防腐之功效如何?楚王殮於玉棺,卻霉爛得只餘一堆枯骨;劉勝夫婦玉衣護體,也只殘存幾枚朽齒;明神宗萬曆皇帝更是體膚無存。

墓葬中屍體的腐敗,細菌的分解是主要原因。

而細菌又分為需氧菌和厭氧菌。

抑制需氧菌的活動除了要實現殺菌消毒外,必須密封屍體,防止空氣進入。

在這方面,中國人在西漢時期就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死者在入殮前,先要用香湯沐浴屍體,再用酒擦洗。

周王室主管祭祀的官員小宗伯下就有郁人和裸人兩種差役,前者用鬱金香草煮湯和用黑黍釀酒,後者則用香湯和黍酒沐浴屍體。

這樣不僅使屍體變得「香美」,還有一定的消毒作用。

酒的噴洒則更有利於封棺後加速棺內氧耗,建立缺氧條件。

用潔凈的內外衣和衾者(單被)緊緊捆束屍體,也有助於隔離空氣,對屍體的早期腐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漢代所用棺具質量很高,棺壁及頂、底板均系整材,套棺內外髹漆,內棺蓋口還用膠漆封固,賦予棺槨良好的密閉性。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用汞砷防腐的習俗。

封建貴族是極為重視深埋的,視厚厚的土層為最好的庇護,他們的墓穴相當深大,並且要求不泄氣息。

墓室在這樣的環境中,能有效的同外面的空氣隔離,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保持恆溫。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封閉後的墓室在漫長的兩千多年裡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入葬之初,墓室內的環境是允許腐敗菌生長繁殖的,但墓室中的氧氣很快被隨葬品中大量的禽、魚、肉、蛋等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又因為內棺和墓室都是密閉的,因此在槨室中形成了缺氧環境,使需氧菌得到了抑制。

此時對腐敗過程起作用的就只有厭氧菌了,但它們同樣無法大行其事,因為屍體的蛋白質、脂肪及隨葬的絲織品分解產生的有機酸,使棺內環境逐漸向酸性轉化,導致厭氧菌的無法適應並最終死亡,這樣屍體的腐敗過程終於停止了。

在自然條件下,如果要讓一具屍體不腐爛,即便是時很短的時間也是很難的。

因為人死亡之後,體內的細胞會很快開始自溶。

細胞中的溶解酶釋放出各種蛋白水解酶,使生物大分子逐步降解為小分子。

除了這一自溶過程外,屍體還會受到各種細菌的侵蝕,使肌體組織腐敗、分解。

那麼,碭山女屍和馬王堆女屍為何都能夠打破這種自然規律,讓身體濕而不腐呢?當初馬王堆女屍出土時,人們發現,她的棺材裡注滿了一種紅色的液體,辛追夫人的屍體就浸泡其中。

經過分析,這種棺液中不僅含有多種可以防腐殺菌的中藥成分,還含有貢和砷的成分,科研人員認為,這種神奇的防腐液,正是讓馬王堆女屍得以千年不腐的主要原因。

而儘管從埋藏的時間長度上,碭山女屍無法與馬王堆女屍相比,但是她出土時,棺材裡並沒發現有什麼防腐液體的存在。

儘管有特製的防腐液,屍體埋葬早期所產生的腐敗氣體,不僅使馬王堆女屍直腸脫出了體外,就連眼球和舌頭也凸了出來,而碭山女屍除了直腸脫出並沒有後一種現象,這充分說明,她的防腐措施可能更利於控制屍體腐敗現象的蔓延。

那麼她的屍體保存靠的又是什麼呢?蘇肇平是安徽省蕭縣博物館館長。

女屍出土後,蘇肇平曾經就她的不腐之謎做過深入調查。

蘇肇平:我們到發掘的現場去看了一下,當時的深度大概有三四米深,旁邊有一堆槨木。

中國古代的葬具有棺槨的區分,棺,直接用來呈放死者的屍體,槨,則是套在棺的外面,對棺加以保護。

蘇肇平:槨是柏木的,這個棺是楠木的,這種木頭都是很堅硬的,很耐腐,很名貴的,耐腐蝕,保存的時間長,這個棺具相當好,這是一個屍體保護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經過調查,蘇肇平認為,碭山女屍下葬時共有一棺兩槨,棺與槨之間,槨與土壤之間都有一種白膏泥充填,形成了六層完整的封閉。

馬王堆女屍的不腐其實也得益於此。

人們發現,辛追的屍體共用了六層棺槨,內三層是棺,外三層是槨,一個套一個,棺槨板都是整料。

它們封閉得非常結實、嚴密,里外都塗有油漆,而棺槨之間也有一種白膏泥固封。

正是這種防水吸潮的白膏泥首先為屍體在地下營造了一個恆溫恆濕的小環境。

除了獨特的葬法和名貴的葬具為屍體營造了一個密閉防潮的小環境,使外界空氣、細菌無法進入,碭山女屍的棺內還另有名堂。

蘇肇平:裡頭大概有棺材空間的1/5的體積都是中藥材,當時的棺蓋打開的時候,在裡面倒出來一堆藥,老百姓當時跟我們形容,說有很多像粉絲的東西,實際上那是燈芯草。

不僅如此,據當時目擊者反映,女屍棺木中還有大量類似麝香、冰片、木香的藥物,只不過因為沒有得到收集保存,出土後很快風化了。

顯然,在女屍下葬後,棺槨完全密封,外界的氧氣和水分無法進入,使屍體完全封閉在一個溫濕恆定的小環境中,此時她體內殘留的細菌開始繁殖,產生的氣體使腸道不斷膨脹並將直腸粘膜推出體外,然而很快,棺內為數不多的氧氣就被細菌消耗殆盡,使它再繼續生長繁殖,與此同時,女屍身下鋪墊的大量中藥材在釋放出極具芳香氣息的同時也具有防腐殺菌的功效。

就這樣,當最後一個細菌消亡後,墓葬中的一切生命運動都徹底停止了。

於是屍體就被完好的保存了下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匪夷所思:馬王堆女屍經兩千年不腐

天天探索2014-08-05 17:18在30年前,考古學家在湖南省馬王堆的一個發現大大震驚了世人。他們在馬王堆的一號漢墓里找到了一具保存2000 年而新鮮如初的神秘女屍!那具女屍包裹在6層密不...

帶你了解2000多年不腐女屍的秘密

湖南博物館在閉館5年後,於去年11月29號重磅回歸。在我大一,也就是2016年第一次來到長沙的時候,也聽聞湖南博物館的名聲。但是沒了解到當時還在閉館期間,所以喝了個閉門羹。去年12月終於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