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場直播揭秘溫泉縣呼斯塔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綜合 | 文博中國、光明日報、新疆頭條

這是博爾塔拉河流域規模最大、

年代最早的大型聚落遺址;


它的發掘為研究亞歐草原青銅時代的

社會發展形態、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重要資料;


在這裡出土的青銅器、馬頭等遺物,

對研究東西方文化交流,

了解前絲綢之路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


這就是考古界赫赫有名的——

溫泉縣呼斯塔遺址。




昨天,新疆頭條「雲遊新疆」

報導組記者通過直播鏡頭,

帶我們走近呼斯塔遺址的考古現場。


五年來,考古人在這裡的考古生活是怎樣的?

他們又取得了哪些考古成果?


一起來看

《草原上的「青銅遺蹟」考古人》

戳圖觀看直播



其實,今年三月份,

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

就為大家探秘了呼斯塔遺址

(視頻很精彩)


也可戳圖觀看節目



了解更多

這是一處什麼樣的遺址

呼斯塔遺址是201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負責開展的「溫泉縣博爾塔拉河流域青銅時代考古調查」成果,遺址位於新疆溫泉縣東北約40公里的阿拉套山腳下的呼斯塔草原上,是一處規模龐大的青銅時代早期遺址

經專家考證認定,該遺址是距今3600年之前的一處史前聚落遺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賈笑冰領隊介紹,到目前為止的發掘成果顯示,呼斯塔遺址從北至南由三部分組成:北側阿拉套山前一座叫「黑山頭」的120米高的山頂上,有一處平面呈不規則「品」字形的軍事瞭望與防禦性建築

南側距黑山頭直線距離4公里的一座叫小呼斯塔的高60米的山頂上,有一處長方形居址,山坡接近山頂的位置還分布有一條長百餘米的石牆,圍護著山頂的居址。

最關鍵的是位於山前沖積扇的大型居住遺址,整個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是目前已知的新疆西天山地區面積最大的建築組合


遺址區北側黑山頭頂部的瞭望與防禦性建築遺蹟

賈笑冰推測,12平方公里的分布面積,規模之大,使之有可能成為這一廣大區域內的權力中心

在中部主體石溝建築的西南角,發現了出土有人骨、陶器、銅器等遺物的祭祀坑。

其中角柄青銅短劍和青銅錐保存完整,做工精細,錐柄表面還裝飾了細密規整的刻畫網格紋。

居址中還出土了骨針、石制磨盤和磨棒、石輪狀器等遺物,更為驚喜的是在北側黑山頭防禦性建築中出土了兩具完整的馬頭骨,這是中國目前最早的關於馬的證據

如何認識這處遺址

新疆西天山一帶是歐亞草原早期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過去對這一區域的考古工作開展得較少。

「這是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認為,這可能是一處由多組大型建築構成的青銅時代早期石構城址。

細緻的田野考古工作,聚落考古的研究思路,已經揭示出呼斯塔遺址可能是一處比阿敦喬魯遺址規模更大,社會等級更高的有著嚴密防禦體系的青銅時代早期聚落。

它的發現與研究為了解公元前兩千紀前半期,西天山北部地區的人類活動、文化編年、文化交流、社會組織、生業形態和手工業製造等方面提供第一手的珍貴資料。


呼斯塔山前大型建築遺址

南京大學教授水濤認為,通過呼斯塔及其他相關遺址的發掘,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天山地區乃至新疆北部地區的青銅文化,為撰寫新疆史前史提供更加翔實的資料。

新疆師範大學教授賈偉明曾進行過半農半牧生業形態的調查,「牧業經濟與農業經濟是相依並存的。

呼斯塔遺址應該是目前整個歐亞草原西天山一帶青銅時代晚期最大、最複雜的一處遺址,遺址的級別很高。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魏堅也認為呼斯塔遺址並不是純粹的畜牧經濟,應以農業為主。

他呼籲要將呼斯塔遺址放在整個北疆地區,甚至中亞、蒙古、南西伯利亞等地區的大區域、大背景下進行比較研究。

遺址帶來的思考和期待

任何一項重要考古新發現的意義就在於它獲得了一些全新的認識,又會提出一系列新的問題。

呼斯塔遺址也不例外。

處於博爾塔拉河中游的呼斯塔遺址與上游、下游的生態環境完全不同,但文化上又具有一致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談到加強環境研究的重要性。

「最大的亮點是馬頭的發現,如果鑑定是家馬,是判斷當地生業形態的重要指標。

」趙志軍說,對遺址土壤中植物遺存的浮選,對石製品的微痕分析、器物殘留物澱粉粒檢測等工作也應該有很大的收穫。


呼斯塔遺址(局部)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王巍研究員認為,博爾塔拉河流域是體現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關鍵地區,遺址出土的青銅器、石輪、馬頭骨等可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證據。

此外,同一個聚落相互間共存的年代是之後工作的又一難題。

5000平方米的中心居址是否一次規劃完成?居址與圍牆、與邊防和其他居址共存關係等都是今後研究的重點。

而遺址的保護、展示等問題也提上了日程。

延伸閱讀

呼斯塔考古五年:艱辛與驚喜並存

作者:賈笑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呼斯塔考古項目領隊)

( 選自 《光明日報》 2018年07月17日 09版)

賈笑冰

呼斯塔遺址是博爾塔拉河流域眾多的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遺址中的一處。

2013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負責開展的「溫泉縣博爾塔拉河流域青銅時代考古調查」,在這片草原上發現了一處規模龐大的青銅時代早期遺址——呼斯塔遺址。

它的面積達12平方公里,這個面積比現在的溫泉縣城城區面積大了將近3倍,是目前為止溫泉縣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青銅時代早期遺址,年代不晚於距今3600年。

呼斯塔遺址從發現到發掘歷經5年,在這個過程中,考古人嘗盡了工作的艱辛,也經歷了新發現的驚喜,感受到初步研究成果的振奮。


發掘後的呼斯塔遺址建築局部

2008年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溫泉縣文物局發現了小呼斯塔山頂的居址以及山腳下大片的晚期墓地。

因為它的特殊性,我們開展了小呼斯塔山的測繪工作。

測繪過程中,當地牧民提供了兩條重要信息:小呼斯塔山下的阿拉套山前沖積扇上有規整的石牆;對面遠處的黑山頭上有一處哨所。

為了驗證線索是否就是我們想要尋找的青銅時代早期遺存,我們開始了艱難尋找。

考古隊員們長途跋涉,經歷了遍尋不見的迷茫與焦灼,當爬上陡峭的山頂,看到壘砌整齊的石構建築時,汗流浹背、氣喘如牛的我們興奮地歡呼著,忘記了經歷的困難、身體的疲憊。

加上之前已經確認的山前沖積扇上的大型石構建築基址,我們確信找到了博爾塔拉河流域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大型聚落遺址。


呼斯塔遺址

之後的發掘工作,最艱難的仍然是黑山頭。

黑山頭相對高度120米,上下這樣一座小山聽起來似乎並沒有多麼困難,但小山山體陡峭,遍布碎石,只有山羊上下山頭吃草留下的「羊道」,稍不留神就會摔個人仰馬翻。

我就是在這裡摔成了右腿腓骨螺旋狀粉碎性骨折的,而且山上沒有水源,無處避風躲雨。

為了節省時間,負責發掘工作的當地蒙古族女文物幹部尼葛麗帶領著工人每天8小時不下山,中午啃一塊干饢,喝一碗奶茶就算是午餐。

整個發掘期間,還要面對毒蛇的威脅、暴雨的洗禮、冰雹的襲擊,仍然出色地完成了發掘工作。


呼斯塔遺址考古現場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科技考古中心的專家們對呼斯塔遺址的出土遺物做了多學科綜合研究,初步得出的結果令人振奮。

出土的動物骨骼中,牛的骨骼占大多數,其次是羊,還有一定數量的馬骨。

黑山頭居址出土的馬頭骨極有可能是馴化的家馬。

這對於我們認識這一地區乃至中國境內畜牧經濟、遊牧經濟的起源、發展和轉化提供了數據支持。

相關專家對呼斯塔遺址出土的12件(組)青銅器的成分做了初步檢測。

除一件青銅刀是砷青銅以外,其餘可檢測的10件均為錫青銅。

而且銅、錫配比穩定,說明這一時期呼斯塔遺址的青銅器加工工藝成熟、技術穩定,甚至超出了同時代中原地區夏文化重要遺址二里頭出土青銅器的製作水平。

另外,這樣穩定的、統一的錫、銅配比,也許暗示了這批青銅器不是通過貿易、交換而來的,而是本地生產加工的。

這就為我們認識呼斯塔遺址在這一區域中的地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呼斯塔遺址內出土的骨柄青銅錐(左)和骨柄青銅短刀

該遺址黑山頭居址與其南側的小呼斯塔山頂居址遙相呼應,拱衛著以大型建築組合為中心的遺址核心區以及周邊居址群,形成了完善的體系,規模之大,使之有可能成為這一廣大區域內的權力中心,為研究這一區域乃至亞歐草原地區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社會發展階段、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重要資料。

出土的青銅器、馬頭等遺物,對研究東西文化交流,思考前絲綢之路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呼斯塔遺址(局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齊家文化的銅器

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史前時代,人們就開始採掘露天銅礦,銅的使用對早期人類文明影響深遠。

中國社科院公布2016年六大考古新發現

本報訊(孫樂琪)今天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評選的中國年度考古新發現公布。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遼寧朝陽市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湖北天門市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神木縣石峁遺址皇城台遺蹟、新疆尼...

廣河:讓齊家文化熠熠生輝

廣河:讓齊家文化熠熠生輝本報記者鄒海林齊家文化,以廣河縣齊家坪而命名。廣河,因齊家文化故里而聲名鵲起。齊家坪遺址位於廣河縣齊家鎮園子坪村齊家坪上、下社,「東至台地邊緣,西至山嶺,南至廟溝,北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