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有遺珍 古墓繪丹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是有關遼寧的故事,時間很久,跨越了28萬年。

這是全省28家文博機構文物的精選,每件都是歷史的印記。

我們與遺址、墓葬對話,與玉器、青銅器細語……

農牧文明群雄逐鹿,民族文化熔鑄傳承。

遼寧省博物館與遼瀋晚報聯合推出大型策劃報導:

發現遼寧

為您講述「遼寧過去的故事」……

先普及一下文物保護方面的基礎知識。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共180處。

第一類的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共33處。

大連市的中蘇友誼紀念塔位列其中。

第三類是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一共77處。

義縣的奉國寺和瀋陽故宮入選。

最後一類也就是第六類,是古墓葬,一共19處。

遼寧有一處古墓葬榜上有名。

如果不是對文物考古特別關注的話,估計很難說出這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什麼地方。

按照年代排序,排在它前面的是黃帝陵、孔林、秦始皇陵和漢武帝陵以及霍去病墓。

它後面的一串是李世民墓、武則天墓和十三陵、慈禧墓等。

這個墓葬應該說在坊間沒什麼名氣,至少網上關於它的各種介紹很簡單。

它就在遼陽,叫做「遼陽壁畫墓群」,墓葬建成時間為漢朝至晉代。

日本學者1918年發掘了遼陽東北郊的迎水寺壁畫墓,這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座漢代壁畫墓。

之後,陸陸續續一共有十五座壁畫墓列入「遼陽壁畫墓群」。

2015年又有報導,稱發現了四座壁畫墓,或許有一天它們也會「歸隊」。

不過,有幽思懷古想法的讀者不用去了,因為這些墓葬中的壁畫一旦暴露於空氣中極易褪色、脫落,很難保存,所以都已經進行了封閉保護。

在沒有能力保護文物的時候,最好的辦法還是將文物埋在地下。

遼陽壁畫墓群分布

視死如生的文化觀念

有一個體現犧牲精神的詞叫「視死如歸」,意思是把死看成像回家一樣平常,比如曹植說,「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而遼陽這些近2000年前的壁畫墓,裡面布置得確實跟死者生前的家一樣。

雖然絕大部分都被盜過,但是殘存的文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墓里真的是「五臟俱全」,不僅有鍋碗瓢盆乃至勺子等日常用品,就連水井、灶台、爐子都準備好了,甚至房子模型都做好埋了進去。

當然這些都是陶制的明器,而不是實物。

這與當時流行的「事死如生」有關。

「事死如生」一方面可以寫作「視死如生」,代表一種世界觀,就是人死了等於去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因此要為死者配置一套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

而更重要的是,「事死如生」是一種倫理觀。

《荀子·禮論》: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就是說,人雖然死了也要享受生前的待遇。

皇帝啥的可以自己給自己修陵,一般人的話,不給長輩大操大辦葬禮的話那就是不孝,孔子可說了,「求賢臣必於孝子之門」,這句話在漢朝就成了選舉人才的手段,不孝那就當不了官。

於是把長輩的葬禮辦得轟轟烈烈就成了官場的「敲門磚」。

班固在《後漢書》中就寫道,「送死過度」。

遼陽壁畫墓群的大墓長、寬約7米,小墓長、寬約3米。

這麼小肯定裝不下死者生前用的所有東西。

怎麼辦呢?那就把想得到的都畫出來吧。

於是,就有了壁畫墓。

全國已經發現的漢壁畫墓有60餘座,遼陽壁畫墓群按照不完全統計就有將近30座(有些遼陽壁畫墓沒有發布考古發掘報告)。

1961年評定的首批國保名單中「遼陽壁畫墓群」實際上包括了九座代表墓葬,即:北園一號墓、棒台子墓、南台子墓、東台子墓、三道壕一號墓二號墓、令支令墓、車騎墓、小青堆子墓。

2006年第六批國保名單中,補充了北園三號墓和鵝房壁畫墓,併入第一批「遼陽壁畫墓群」。

2013年第七批國保名單中,再補充了東門裡壁畫墓、北園二號墓、南郊路壁畫墓、三道壕三號墓。

這些墓葬基本上是圍繞著遼陽分布,以西北角居多。

在淡青色的石板上繪畫

距今年代最為久遠的壁畫墓是永城壁畫墓,大概是西漢中晚期。

研究者認為西漢中期以前流行土坑豎穴墓,西漢中期以後,橫穴墓出現,墓室的空間逐漸變大。

空心磚和小磚的使用,使墓室的四壁逐漸有了繪製壁畫的條件。

俞偉超先生在《漢代諸侯王與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論「周制」、「漢制」「晉制」的三階段性》 中提出西漢墓葬逐漸「宅邸化」,壁畫也就由生前的廳堂搬到了死後的墓室。

遼陽作為當時漢族在遼東乃至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雖然主動接受中原主流文化影響,但是發展速度自然要比中原地區慢一些,所以遼陽壁畫墓直到東漢中期左右才出現。

當然這種接受並不是全盤照收,遼陽壁畫墓群的特點十分鮮明。

與中原的磚室墓不同,遼陽的墓室是南芬頁岩這種石板支築而成。

中原的墓室壁畫多數是先在壁上抹上白灰然後作畫,遼陽的則是直接繪在淡青色的南芬頁岩上。

最開始的遼陽壁畫墓內容比較簡單,墓葬結構也與中原不盡相同,只能說受到了中原墓葬文化影響。

直到公孫度成為遼東太守之後,遼東地區實際上迎來了中原漢文化東移的高峰,這時候壁畫墓開始劇增,壁畫的主題也豐富起來,與中原地區的內容極為相似。

公孫氏一族覆滅之後,壁畫的內容也簡單起來,究其原因,是中原文化在遼東的根基衰敗了。

「土豪」是坐馬車還是坐牛車

遼陽墓室壁畫題材非常多,有宴飲圖、庖廚圖、倉廩圖、宅第圖、雜技樂舞圖、出行圖等等。

分布的情況和規律是:墓門的兩側是門卒和門犬;前室多繪場面巨大的百戲和樂舞;後室和迴廊繪有墓主的車騎出行圖;後迴廊一般繪樂舞百戲、門闕、宅院以及屬吏;耳室和小室則繪墓主的宴飲和庖廚圖;各室的頂部繪有流雲紋圖。

「事死如生」的觀念,讓墓室中的壁畫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現實生活的面貌。

東北地區的史料一直不是那麼充足,這些墓室壁畫透露出來的諸多信息實是信史的有力補充。

比如出行圖。

東漢末的壁畫上,都是高頭大馬的。

棒台子一號壁畫墓右廊的左、右、後三壁及左廊左壁都畫著車騎出行圖。

全隊騎吏43人,騎士91人,徒步隨從22人,加乘坐車者、馭手共173人,車輛有黃鉞車、鼓車、金鉦車、黑蓋車和白蓋車共10輛,馬127匹。

全隊戴盔著甲執長旗、矛、戟。

執戟的武吏列前,文吏列後,構成連騎結隊儀仗出行圖。

而到了晉代,墓室壁畫上,墓主人卻坐上牛車了。

是因為窮嗎?

秦漢以前,貴族死後殉葬只用馬車,漢初時,被認為地位低下的商人不允許坐馬車。

當時有地位的,才坐馬車,裝備四匹甚至六匹、七匹高頭駿馬,顏色最好同樣。

東漢章帝時,有個叫謝夷吾的太守,甚至因為坐牛車出巡,被刺史劾奏,貶為縣令。

只不過到了東漢後期,玄學開始流行,車廂寬敞高大,行走平穩緩慢的牛車就成了新寵。

赤壁大戰前,魯肅就曾對孫權說,他可以投降曹操,投降後還可以坐牛車上下班。

「古者自大夫以上,皆乘車而以馬為騑(fēi)服。

魏、晉已降,迄乎隋代,朝士又駕牛車。

」(《舊唐書》)遼陽的墓室壁畫中體現了這種潮流,就是到了魏晉時期,乘馬車被認為是丟身份的事。

吃貨的世界你能懂

最有生活氣息的估計就是廚房了,另一個世界裡這東西自然也不能少。

遼陽墓室壁畫上的「庖廚圖」就明確地告訴後人,漢朝人吃什麼,怎麼吃。

「庖廚圖」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有的人在切肉,有的人就坐在爐旁烤肉,還有的人在褪鴨毛,有的人在洗滌器皿……整幅畫面共計23人,雖然人物眾多,但是場面井然有序。

廚房內擺有雙釜長方灶,廡殿式木櫥、黑盆四足木方盤、筒狀圓器、疊置四足方案、四足圓案、圓筐籠、黑盆、鐵攫等各種器物。

廡殿式頂蓋的木櫥,是漢朝廚房中最主要的陳設家具,往往陳設在廚房的一角。

畫中一個丫鬟在開櫃門,櫥櫃內放壺一把。

廚房中部擺放四足方案,旁邊有四足圓案疊落,更多的四足方案疊落在遠處,從中可以得知當時食案用畢是收入廚房之中。

料理的細節更是寫實:有一個下人正在取掛在高處的肉,他的背後是一隻正在貪婪地仰望著他的狗; 還有一個下人扳著牛的兩角,用力地把它往前拖; 案上橫臥著一頭被束縛四肢的豬; 三隻鴨子被關在籠中。

肉都是在樑上掛著,鉤子一共十一個,分別掛著龜、獸首、鵝、雙雉、猴、心肺、豬、乾魚、鮮魚等,真是山珍海味都全了。

宴飲、歌舞與雜技

吃喝之餘當然少不了娛樂,從遼陽壁畫墓群中,比如北園三號壁畫墓《宴飲歌舞圖》、鵝房壁畫墓《宴飲觀舞圖》、北園一號壁畫墓《鳳凰樓閣百戲圖》等,就能了解到漢朝人的娛樂生活還是內容豐富的。

首先就是酒宴了,「宴飲圖」中就描繪有奏樂、歌舞的場景。

琴瑟、琵琶、鼓、洞簫等樂器都能分辨出來。

孫志奇先生在《古墓丹青——解讀國寶遼陽漢魏壁畫墓群》一文中總結說,壁畫描繪的舞蹈形象多數為樂工伴奏下的獨舞,一般服飾鮮艷,束腰,甩動長袖,穿行而舞,或仰首張口似在歌唱,基本為室內小規模飲宴歌舞,同時也出現了鼓舞和盤舞等藝術性較強的舞蹈形象,是中原舞蹈藝術的延續和發展。

也有人稱東北大秧歌就是在這些宴會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當然,這也有可能吧。

除了歌舞之外,還有就是雜技表演了。

《鳳凰樓閣百戲圖》、《雜技圖》、《技樂圖》雖然壁畫的名字不同,但是描繪都是「百戲」內容。

百戲在當時是對多種表演藝術的總稱,它包括雜技、角牴及馬戲、車戲和幻術等民間遊戲。

《漢書·武帝紀》載:「元封三年春,作角牴戲,三百里內來觀。

至於雜技的種類,從壁畫中可以看出,轉碟、飛刀、踩高蹺及從鋼絲上射箭等已成為當時雜技中的內容。

因為這些壁畫墓在地下封存已近2000年,保護殊為不易,所以目前只能在地下封存。

感興趣的觀眾,可以去遼陽漢魏壁畫館,那裡展出有複製的壁畫摹本和一些拍攝的照片。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威風與奢華:北魏平城墓葬壁畫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張慶捷北魏墓葬逐漸擺脫魏晉以來的薄葬之制,回歸併重續了漢代厚葬之風。北魏墓葬壁畫的露天宴飲畫面較多,反映的都是鮮卑生活的重要內容。通過壁畫可見,絲綢之路與平城有著非常密切...

遼寧發現漢魏墓葬群 含珍貴壁畫墓

中新社瀋陽3月3日電 (記者 朱明宇)記者3日從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已歷時3年完成對遼陽苗圃漢魏遺址搶救性考古發掘,百餘座漢魏墓葬出土。遼陽古稱襄平,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金世宗完顏雍曾...

內蒙古鄂爾多斯發現三座宋代壁畫墓

中新網鄂爾多斯8月17日電 (記者 李愛平)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文物考古研究院17日發布消息稱,今年6至7月,該院與鄂爾多斯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在准格爾旗境內發現三座宋代壁畫墓。聯合考古隊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