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舍利出土35年後,石經山再迎新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8月7日,為紀念房山石經刊刻與雲居寺創建1400周年,房山石經發掘60周年,雷音洞佛舍利出土35周年,「敬畏千年 房山石經——石經山整體考古調查暨大遺址保護規劃啟動儀式」在雲居寺石經山腳下舉行。
石經山5大遺址首次對外開放、整體考古調查、遺址保護規劃成為本次活動亮點。
本次活動由北京市文物局、房山區委、區政府主辦,房山雲居寺文物管理處承辦
石經山近年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
在啟動儀式現場,1981年雷音洞佛舍利發現者與發掘者之一、房山石經與雲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羅炤教授介紹相關發掘成果和研究情況。
在2012年研究中心成立以來,與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共同開展研究工作,收穫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
1981年在雷音洞佛像下方出土兩顆佛舍利
石經山航拍
上寺和曝經台遺址發掘。
2015年,為進一步發掘和整理雲居寺及石經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雲居寺與首都師範大學等單位合作發掘了上寺和曝經台遺址,經過一年多的發掘,對古寺和曝經台的規制、建築結構、中軸式布局有了基本了解,相關整理研究工作還在進行中。
遺址航拍
發現石經山「皇家歷經七朝,千年接力刻經」的成果。
最新研究表明,石經山千年古道年代最早可上溯到隋代,歷經隋、唐、遼、金、元、明、清七個朝代進行石經鐫刻,可以說石經山是中國等級最高、開鑿鐫刻過程最長的一處佛教刻經、供經遺蹟。
千年古道
千年古道航拍圖
發現兩座唐塔。
北京市現存唐塔共8座,石經山就有兩座,位於石經山山巔平台的是東台石塔。
現存的金仙公主塔塔銘記載了關於石經山、房山石經及唐代幽州與中央的關係,從全國範圍來看,建在山頂而且如此精緻的唐代石質佛塔也非常少見。
位於石經山頂的唐金仙公主塔
位於石經山頂東台的單檐唐塔
未來工作:考古調查與大遺址保護
據羅炤教授介紹,了解石經山遺址的外延與內涵、去除經洞滲水與病害、推動京西南連成大遺址片區、更好的保存和延續佛教文化遺產、服務於人民大眾將是石經山未來工作的重點和方向。
隨著本次石經山整體考古調查工作和大遺址保護規劃將同步啟動,預示著房山雲居寺石經山的文物保護工作步入新的階段。
整體考古調查工作
1.石經山全面考古調查研究工作。
包括洞內外建築及相關遺蹟的整體、持續調查。
通過考古調查,查找石經山的歷史邊界,了解其現存遺址分布與保存狀況,研究石經山的形成、發展和變化過程。
2.石經山洞內文物保護狀況的調查。
對藏經洞內部進行系統監測工作,著眼於保護和病害治理,深入掌握洞內的環境變化等。
洞窟滲水
大遺址保護工作
1.編制大遺址保護規劃。
管理部門將啟動石經山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對遺址本體保護、基礎設施、遺址公園、考古研究、景觀環境、開放展示等進一步作出規劃,力爭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與周邊周口店遺址、金陵遺址、十字寺遺址、劉濟墓等連成北京西南地區的大遺址片區,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2.千年古道的整體保護與棧道鋪設工程。
千年古道的留存是當時刊刻石經的艱苦的象徵。
考慮到石經山即將對遊客開放,為保護千年古道免受損傷遊客的踩踏的影響,留存這段珍貴的記憶,將實施整體保護與站到鋪設工程。
3.上寺(曝經台)遺址保護展示與周邊環境整治。
主要目的是保護好建築遺址本體,改善展示環境,並進一步促進雲居寺石經山展示利用與開放工作。
啟動儀式當天,石經山景區對公眾免費試開放5大遺址17處遺蹟,包括千年古道、上寺和曝經台建築遺址、兩座唐代古塔、三口山間古井、九處藏經洞遺蹟(其中雷音洞開放洞內遺址);同時,當天還舉行了《北京房山雲居寺建寺1400周年》紀念郵資明信片的首發式。
遊客踏上千年古道
北京房山雲居寺建寺1400周年》紀念郵資
石鑿古井
雲居寺山門
相信隨著考古調查與大遺址保護工作的推進,1400歲的雲居寺、石經山和千年佛骨文物保護利用也將進入新的階段,相信佛教文化遺產將再迎新生。
撰文及編輯:Y
圖片由雲居寺文物管理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