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雲居寺建寺1400周年,將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讓陳列在房山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千年古剎雲居寺

石經山千年古道

雲居寺雷音洞內石經

以雲居寺古塔為背景的郵票

雲居寺石經山雷音洞

雲居寺俯瞰圖

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新館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漢白玉故鄉——房山大石窩

水峪村古民居

房山琉璃河古橋

8月的北京悶似蒸籠,旅遊景點的檐廊下常見一批批疲憊的外地遊客,不少深諳消暑納涼之道的北京市民卻不約而同來到有山有水的遠郊區縣歡度周末。

在北京市房山區,除了到十渡嬉水,人們也熱衷到周邊的文化景點參觀,了解當地的歷史,有「小西天」之稱的雲居寺石經山便是必到之所。

這裡,每日都有眾多佛家弟子和遊客慕名而來,循著千年古道登上石經山,一睹藏經洞真容。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樣的福利,在8月7日前還是無法想像的。

2016年,恰逢雲居寺創建1400周年,中國佛教協會發掘、拓印房山石經60周年,雷音洞佛舍利出土35周年,千年古寺再迎盛事,包括展覽、佛教音樂會、曬經節在內的系列紀念活動隨之展開,封閉6年的石經山景區宣布向公眾試開放,石經山大遺址保護工作同時啟動,房山文物保護、利用迎來最好時期。

未來,雲居寺將與周口店遺址、金陵遺址、十字寺遺址、劉濟墓等連成北京西南的大遺址片區,打造成展示房山歷史文化底蘊和生態休閒新城風貌的窗口,使文化、文物資源融入社會民生。

北京房山,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金色名片

作為世界著名古都,北京的一磚一瓦都吸引著世人探尋的目光。

作為古都中的文物大區,房山文化所蘊含的廣闊外延,則為整個人類文化做出了獨特貢獻。

除了眾多陳列在博物館的精美文物,房山也留下了眾多人類歷史進程中的未解之謎,待後來人求索。

70萬年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讓房山成為海內聞名的「北京人」發祥地,即所謂「人之源」;3000多年前的西周燕都遺址,使房山成為「北京城」的發源地,即所謂「城之源」;860多年前,金代皇帝完顏亮將皇都從哈爾濱阿城遷到北京,這也是北京成為全國首都的開端,使房山成為「都之源」;佛教聖地雲居寺保存著14278塊石刻佛教大藏經,被譽為「石經長城」;此外,房山還擁有100多座古塔,占北京地區古塔數量的1/2,是名副其實的「古塔之區」……燦若繁星的文化遺產構成了房山不斷代的歷史畫卷,房山也因此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房山目前有不可移動文物32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市級文保單位12處,區級文保單位70處;可移動文物3萬餘件,還有7處地下文物埋藏區,文源深、文脈廣、體量大,文化內涵豐富。

」房山區文化委員會主任胡淑苹介紹。

文物雖靜寂無言,歷史卻擲地有聲,細細端詳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寶貝,史書上的過往煙雲就變得鮮活起來。

除了眾所周知的大遺址,房山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村落南窖鄉水峪村,明、清兩代祭祀孔子的良鄉文廟,享譽全國的大石窩石文化等。

「雲居寺石經因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典籍鐫刻,被譽為『北京的敦煌』。

其刻經史自隋朝大業年間的高僧靜琬開始,歷經隋、唐、遼、金、元、明、清七朝接力,築就了世界佛教文化的長城。

」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房山石經與雲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羅炤提起花費畢生精力追求的事業,很是激動。

70多歲的他一生情系雲居寺,200多次登上石經山,立志要將其傳播到全世界。

制定規劃,保護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文物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早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走進雲居寺石經博物館,我們可以一睹14278塊篆刻佛經的真顏,在高科技裝置保護下,它們得以免受極端天氣侵害,成為可流傳後世的寶貴財富。

對其他還封存在石經山上的眾多石經,當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已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啟動石經山整體考古調查,將對石經山遺址本體保護、基礎設施、考古研究、開放展示等作出規劃,拿出科學方案報國家文物局審批。

對此,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譚小兵表示,大遺址保護是我國文物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希望雲居寺以石經山整體考古調查為契機,保護與利用好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讓中華五千年優秀歷史得以不斷傳承和延續,使祖先創造的輝煌文明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敬仰。

近年來,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房山區制定了《唐代墓葬保護規劃》、《金陵遺址保護規劃》、《金陵十字寺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和《上方山諸寺及雲水洞文物保護規劃》等方案,先後爭取到市級專項資金近6億元用於文物保護。

為了喚醒市民的文保意識,房山區政府創作了《雲居寺傳奇》、《千年上方山》、《賈島》、《金陵》等紀錄片,讓市民感知房山文化;持續舉辦「紀念北京建城」系列活動,把文物展覽送進社區、中小學和高校,營造了全社會關注文物、保護文物的濃厚氛圍。

合理利用,文保成果惠及今人

康熙四十九年秋,大畫家唐岱隨友人遊歷房山,返京第二年,對此行念念不忘的唐岱便將一路所見繪成長卷,創作了十三開的畫作《大房選勝圖》。

今年5月,雲居寺文物管理處不遠千里從瀋陽故宮博物院請回此圖展出一個月,使房山百姓得見300年前家鄉的風土人情:這裡有眾多峻峭挺拔的高山奇峰,山巒間瀑布飛流,溪水潺潺,山谷里草木茂盛,一派生機盎然。

今天,循著《大房選勝圖》的指引,對比《房山縣誌》,我們依舊能清晰地找到其中10處景點。

除了赫然在列的雲居寺,還有被稱為「天然氧吧」的上方山,古蹟猶存的賈島峪,水光山色翠連雲的青龍湖等。

它們或已成為重點文物被專門保護,或已開闢成森林公園讓人暢遊其中。

也許唐岱不曾預料,因為人類智慧的應用,他們曾遺憾無人可與之共賞的人間仙境中,老人們正在其中含飴弄孫,逍遙自在。

歷史賜予了房山獨具一格的山水風光、文化底蘊。

如今,這些無形資產經過規劃者們的保護和適當利用,正逐漸融入當代社會,助推社會發展進步。

今年,藉助房山區燕國達人游活動,京津冀三地開啟了古代歷史研究與區域文化建設項目,房山區首次聯合京津冀8家文博單位,跨界整合文物、文化、旅遊資源,打造了京津冀文化之旅品牌。

今年9月,房山將邀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召開「房山石經研究與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擴大房山石經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相信以雲居寺為代表的房山文物,能夠在當地政府和文保工作者的精心呵護下煥發時代光彩,成為房山區打造文化強區和京保石發展軸區域文化交流中心的閃亮名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佛舍利出土35年後,石經山再迎新生

8月7日,為紀念房山石經刊刻與雲居寺創建1400周年,房山石經發掘60周年,雷音洞佛舍利出土35周年,「敬畏千年 房山石經——石經山整體考古調查暨大遺址保護規劃啟動儀式」在雲居寺石經山腳下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