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殷墟 灼灼其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記者 王浩

殷墟,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

古稱「北蒙」,又稱「殷虛」「殷邑」,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商邑」,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殷墟遺址規模宏大,面積達30平方公里。

雄偉壯闊的宮殿宗廟建築基址、等級森嚴的王陵大墓、星羅棋布的居住遺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間的手工業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構成了殷墟獨特的文化內涵,展現出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規模和王者氣派。

殷墟自1928年第一次發掘以來,80多年持續的考古發掘,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殷墟也成為我國最負盛名的大型遺址。

2006年,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表決通過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大會評價殷墟為:「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銅文化、玉器、古文曆法、喪葬制度及相關理念習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築乃至中國考古學搖籃聞名於世,文化影響久遠,真實性、完整性強,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有良好的管理與展示。

殷墟符合文明構成三要素:文字——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現內容豐富、傳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手工業——以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制車、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燒造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而享譽世界;都城——以獨具風格、規模巨大、規劃嚴飭的宮殿建築和商王陵墓體現出恢宏的都城氣派而卓絕一時 。

滄桑變遷 遺址面世

殷墟遺址主要包括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後岡遺址和洹北商城遺址。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位於洹河南岸小屯村、花園莊一帶,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0.65公里,總面積達71.5公頃,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之一。

目前,在宮殿宗廟區已發現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百餘座。

這些建築基址形制雄偉、氣勢恢宏、布局嚴整,按照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小屯村為中心的範圍內。

1937年以前發掘的53座建築基址,是殷墟宮殿宗廟區的主體和殷王都全盤規劃、布局結構的中心所在,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

據發掘者推測,甲組「可能是住人的」,年代最早;乙組「可能為宗廟」,年代次之;丙組「頗似壇的形式」,年代最晚。

20世紀70年代以來,又發現了著名的54號基址。

宮殿宗廟區還有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員墓葬,也是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繫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墓室有殉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銅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將近7000枚海貝。

殷墟王陵遺址位於安陽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與小屯村的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與東面的洹北商城遙相呼應,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室墓葬群,開創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

它的發現確證了殷墟商代都城的歷史地位,直接推動了中國奴隸制社會的研究,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王陵遺址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近200畝。

從1933年至今,在這裡相繼發現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數量眾多、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石器和陶器,舉世聞名的司母戊方鼎就發現於這裡。

後岡遺址位於殷墟遺址區高樓莊。

1934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在遺址內發現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的「三疊層」地層關係,從而解決了三者的年代順序問題,轟動了中外學術界。

這裡發現了商代大墓與圓形祭祀坑,坑內埋有73個人的骨骼,多是男性青壯年及兒童,少數為女性青年。

此坑是商代晚期殺人祭祀的重要遺蹟,反映了商代奴隸社會的殘酷人牲制度。

洹北商城遺址位於殷墟保護區東北部,其西南部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殷墟遺址,二者略有重疊。

城址略呈方形,南北長2.2公里,東西寬2.15公里,總面積約4.7平方公里。

四周已確認有夯土夯築的城牆基槽。

洹北商城的宮殿區位於城址南北中軸線南段,顯示出我國城市布局的早期特徵,是城內核心部分。

其南北長500米以上,東西寬遠不止200米。

宮殿區內現已發現大型夯土基址30餘處。

其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基址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即著名的一號宮殿基址,是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商代單體建築基址。

城址北部(宮殿區以北)近200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分布有密集的居民點,房址、墓葬、灰坑、水井密布其間。

根據考古發現,洹北商城遺址的年代略晚於鄭州早商文化,早於傳統意義上殷墟的晚商文化,因而這處商城很可能是商代中後期的一處都邑遺址。

洹北商城的發現改變了殷墟的概念。

洹北商城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岡為代表的早期商文化和以傳統意義上的殷墟為代表的晚期商文化之間的時間缺環,完善了商王朝的編年框架。

保護展示 重任在肩

為初步解決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遺址的保護和展示問題,1982年,安陽市政府在王陵遺址的南部征地0.6公頃,建成殷陵館,復原祭祀坑100座,對部分祭祀遺蹟進行了保護和展示。

2001年後又新征土地 11.2公頃, 先後完成M260大墓保護房和展示工程、對12座王陵大墓植被標示及祭祀坑、獸祭坑展示等工程,並於2005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

1987年,在殷墟宮殿宗廟區建成了集遺址保護、生態景觀為一體的殷墟博物苑,將宮殿區的甲十二、乙二十基址和婦好墓享堂基址仿建成「茅茨土階」「四阿重屋」式的仿殷宮殿建築,其餘部分夯土基址則地下封存保護,地上用河卵石或植被標示,並分別樹立說明牌向遊客展示。

2005年,我市採取了由市政府投資建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提供展品的模式聯合建設了殷墟博物館,實施資源共享、互利共贏,被國家文物局稱為「安陽模式」。

殷墟博物館位於洹河西岸、殷墟宮殿宗廟遺址與洹河之間的狹長地帶,是國內唯一一家較專業、系統展示商代出土文物的地下博物館。

由中國建築設計院設計,為地下一層建築,高8米,地面以上1米,地面以下7米,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535平方米,布展面積2475平方米。

從平面上看,它酷似甲骨文的「洹」字,即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徵洹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殷墟博物館陳列主題為「殷商文明」的展示,分為大邑商廳、青銅器廳、玉器廳、甲骨文廳、特展廳五個展廳,共展出歷年來殷墟遺址發掘出土的各類文物精品500餘件。

都邑展廳主要展示商代的社會風貌、平民所用的生活用具及部分殉葬用品,反映了商代農耕和狩獵情況;青銅器廳主要展示在殷墟出土的禮器,反映了商代的王權制度和等級分明的社會階層;玉器廳和甲骨文廳是博物館內展品最多、最精美的展廳,收集了諸多玉器和甲骨文精品;特展廳主要展示一些特殊的文物,作為前四個展廳的補充。

保護為主 搶救第一

殷墟的保護展示主要依據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嚴格遵循「不改變原狀」的原則,採取傳統工程手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長期以來,市政府及文物部門對殷墟遺址的保護利用十分重視。

建國後,國家和地方先後成立了專門的殷墟考古、研究機構。

1961年3月,殷墟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安陽市政府在殷墟王陵區建成了「王陵館」,對1976年發掘的一批祭祀坑進行初步展示。

1987年在殷墟宮殿宗廟區建成「殷墟博物苑」,成立專門管理保護機構。

殷墟申遺成功後,在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建議下,安陽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殷墟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委員會,協調解決殷墟保護和管理的重大問題。

2008年,為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整合殷墟資源,理順管理體制,市政府將原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管理處、殷墟王陵遺址管理處合併成新的殷墟管理處,作為統一的殷墟大遺址的專設管理機構,負責整個殷墟遺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新的殷墟管理處的成立,加強了殷墟日常監測和維護工作,建立了動態報告制度,為殷墟的保護與研究提供了組織保證,使殷墟遺址的科學保護管理工作走向正軌。

2001年至2006年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期間,我市把殷墟宮殿、王陵遺址近千畝土地徵用為國有,使其直接控制在政府的管轄之下,有效地阻止了小屯村、花園莊向宮殿保護區的擴展,並投入巨資,將重點保護區內的居民拆遷安置到保護區外。

中國殷商學會會長王宇信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稱讚「保護殷墟是安陽的第一大功」。

2006年,安陽市政府先後投入1.8億餘元,全面治理殷墟周邊環境,探索遺址的展示方法,對殷墟博物苑、王陵館進行了擴建,改進、增添了部分展示項目,並對殷墟周邊環境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分別在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遺址建成了2000餘畝和500餘畝的遺址公園。

立法保護 科學規劃

2001年9月,經河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並公布了《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條例》(自2001年10月10日起施行),該條例共23條,就殷墟的法律地位、保護範圍、行政管理權限、具體管理措施、獎懲措施等內容進行了詳細的法律界定。

實踐證明,該條例已成為殷墟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此外,2013年以後,安陽市還相繼頒布了《安陽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殷墟保護工作的通知》《安陽市人民政府關於殷墟保護區內停止一切建設項目的通告》等措施、規定。

一系列法規的頒布和政府政策的出台,為殷墟建立了實行科學保護與有效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

2001年,為了對殷墟大遺址實施有效保護,安陽市委託西北大學編制了《安陽殷墟保護總體規劃》。

2002年,國家文物局予以批准。

200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准後予以頒布實施。

2005年,《安陽殷墟保護總體規劃》中英文本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備案。

為了更好地保護殷墟遺址,按照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安陽市政府於2008年啟動《安陽殷墟保護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

經過多次論證修改,《殷墟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修編】於2012年5月15日通過國家文物局批准,7月15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實施。

在本次規劃修編中,從遺址保護角度出發,擴大保護範圍近10平方公里,殷墟保護區保護範圍調整為:北線至洹北商城北城牆外擴100米,南線至文源街,東線至洹北商城東城牆外擴100米,西線至鋼一路北延伸線,總面積22.7平方公里;建設控制地帶調整為:以保護範圍為基準,北至鄴城大道北擴210米,南至文源街南擴300米,東至勝利路,西至鋼花路延伸線之間的地帶,總面積6.77平方公里。

該規劃保護與展示重在體現殷墟遺址的整體格局,對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建設項目控制更加嚴格。

啟動項目 提升展示

2013年,我市啟動了「殷墟出土重要遺蹟保護展示項目」。

該項目規劃建設具有保護展示功能的保護房5000平方米、保護研究實驗室1000平方米等,是目前國內大型遺址中唯一一個將不同地點和不同類型的出土遺蹟集中保護展示的工程,具有很強的示範意義,建成後將對豐富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展示內容、帶動整個殷墟旅遊起到積極作用。

目前項目選址報告、項目文化遺產影響評估報告、項目投資概算已上報省和國家文物局待審批。

在殷墟動態信息及監測預警系統方面,殷墟管理處與相關單位合作,制定了《殷墟動態信息及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方案》,根據殷墟動態信息及遺址監測工作實際需要,以遺址本體保護為出發點,從制度建設、機構建設、技術體系建設、監測預警平台建設等方面進行調研及論證,科學、合理確定監測對象、監測指標、監測手段和監測設備,以達到對殷墟遺址實施全方位動態實時監測和預警管理,使遺產保護和監測達到科學化、規範化,從而全面提升殷墟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水平。

目前,監測預警中心用房已經建成,設計方案經多次修改已經完成,並上報省和國家文物局審批。

2013年以來,中央和地方共撥付乙二十維護展示專項經費160萬元(中央60萬元,地方100萬元)。

2014年8月,殷墟管理處完成乙二十基址東部21米復原工程,新建面積201.4平方米。

2016年,我市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在乙二十大殿舉辦「商史蛩音」——商代歷史文明主題展覽,該項目已經完工,向公眾開放。

殷墟現有的安全技術防範系統安裝於2005年殷墟申遺期間,僅在殷墟宮殿遺址、王陵遺址、博物館安裝了簡單的監控設備。

現在該系統大部分設備已經老化無法正常運行,不能滿足一級風險單位安全防護的要求,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安部文物博發[2000]001號文件《關於進一步落實〈文物系統博物館風險等級和安全防護級別的規定〉的通知》要求,決定新建殷墟安全技術防範系統工程(涵蓋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殷墟博物館、王陵遺址、洹北商城遺址、後岡遺址)。

該項目已於2015年7月14日通過國家文物局批覆,正在上報項目預算,等國家文件局評審預算下達資金後即可實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殷墟——商朝之都

(世界文化遺產、5A級景區、河南安陽殷墟)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盤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

在甲骨文誕生地,感悟商朝「帝都」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商王朝在安陽的都邑,被稱為殷墟。殷墟遺址位於安陽市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又名「殷虛」。商代數次遷都,自公元前1300年,第20代商王「盤庚」...

世界「第二個古埃及」—— 安陽殷墟

河南安陽殷墟是世界文化遺產,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陽西北郊小屯村一帶,橫跨洹河南北兩岸。是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商後期叫北蒙,又稱...

探訪安陽殷墟 感受商都文化

位於河南省北部的安陽殷墟,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2006年,殷墟被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1928年,殷墟科學考古工作正式展開,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這...

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之旅

說起殷墟文化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想到的就是甲骨文,其實不然甲骨文只是殷墟文化的一部分,沒有來殷墟之前我的知識面就是甲骨文就等於殷墟文化,去了之後才了解到殷墟裡面有好多以前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比如婦好墓...

行走安陽--殷墟王陵遺址

到了殷墟宗廟遺址,才知道殷墟的概念,王陵區大門另在離這裡六公里遠的地方,既來之則去之,看完宗廟遺址,出門沒有計程車,只好打個三輪,要價20元,別無選擇,挨宰也得認。殷墟王陵遺址位於安陽市洹河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