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什麼道?出什麼家?看一代宗師張三丰怎麼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張三丰是一個生機盎然,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三豐全集·嘆出家道情》把他的人生觀和生活情趣表達得淋漓盡致:

「嘆出家,倒也學了些散淡逍遙,順逆顛倒通玄妙。

一瓢飯能吃多少,三杯酒面像仙桃,華街柳巷呵呵笑,小葫蘆常掛在腰,萬靈丹帶上幾包。

到處與人行方便,遇緣時美酒佳肴,淡薄時飲水簞瓢。

富貴窮通由天造,任憑他身掛紫袍,任憑他駿馬金貂,轉眼難免無常到,三寸氣縹縹渺渺,一家人哭哭叫叫,那管你子賢孫孝。

算將來修道為高。

延年壽病減災消,無憂無慮無煩惱。

等時來到步雲霄,會八仙去上仙橋,那時方顯玄中妙。

事實上,張三丰並未完全主張出家。

他認為,「學道以丹基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養親,做幾年高士醇儒,然後入山尋師了全大道」 。

他提醒說,得道之後,不要以黃白術到朝廷賣弄,應該「高隱洞天,深藏福地」,「隱顯度世,以待天符,白日飛升,不露圭角,此方為無上上品真人」。

在明代物慾橫流的社會環境中,在明代道教世俗化非常鮮明的背景中,張三丰不以黃白術邀寵求富求貴的信念,難能可貴。

張三丰不是簡單地主張出世好還是入世好,也不好高騖遠地撇開行為的形式而追求心的虛靜,而是著眼於一般人內丹修煉的實際情況,把這一問題放到修煉的過程中去進行討論。

這符合道教以實踐為本,在實踐中探討理論問題的精蘊。

當然,張三丰並非不懂得「在家出家,在塵出塵,在事不留事,在物不戀物」 的道理。

張三丰在理論上提出這樣的主張,在行動上,他也確實身體力行地做到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