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金銀銅羊:古人的「羊」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錯金銀銅羊。

寧夏考古報告中關於羊的記載很多。

考古學家曾在水洞溝舊石器遺址東側,發掘出了羚羊、轉角羊等十幾種動物化石,也在青銅峽鴿子山遺址採集到野羊等大量食草類哺乳動物的牙齒和骨骼,而出土於彭陽縣漢代古城的那件錯金銀銅羊更是貴為寧夏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貴為鎮館之寶的「小羊」

據寧夏博物館徵集部主任楊秀山介紹,這件銅羊是1974年,寧夏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在寧夏彭陽縣古城鄉徵集到的,目前展於寧夏博物館二樓通史展廳。

它非常精美小巧,長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體形不大,但它的製作採用的是西漢最盛行的錯金銀工藝,經鑑定為西漢時期的珍品。

銅羊整體造型獨具匠心,羊回首而臥,雙目圓睜,雙角彎曲,神態自然可愛。

最神奇的是,西漢工匠用錯金銀工藝展現了捲曲細密的羊毛,金絲銀線與青銅色澤相映成趣,達到了生動逼真的藝術效果。

這件器物的主要作用是鎮席——漢代人席地而坐,為了防止蓆子的四角翹起,用較重的金屬工藝品壓住四角。

盛行於西漢的錯金銀工藝

錯金銀工藝始創於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西漢時期。

「錯」,據《說文解字》和《辭海》的解釋,這個字的第一種意思是把金銀塗畫於青銅器之上。

錯金銀工藝包括鑲嵌和錯兩種技術,「鑲」是把東西嵌進去或是在外圍加邊,「嵌」是把東西鑲在空隙里,而「錯」則是用厝石加以打磨使器物光平,其工藝可謂精密細緻。

迄今為止,我國已經發現了不少戰國秦漢時期的錯金銀青銅器精品。

比如:1965年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錯金雲紋豆;1977年陝西秦始皇陵園出土的秦代樂府鍾;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漢代的蟠龍紋壺、梅花紋豹鎮等。

從回首臥式錯金銀銅羊席鎮,我們還可以了解中國有趣深遠的羊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羊所蘊涵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羊是仁義、和諧、吉祥的象徵,在中國古代羊與「祥」通用,有些地方在節慶時高掛羊頭於門上;羊的種群特性甚至被人格化,被視為至孝和至禮的象徵。

羔羊吮吸母乳的時候總是跪著的,人們認為它能理解母親生產的痛苦和養育後代的艱辛。

記者 喬建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