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頭牛特別「牛」 這道門有「玄機」……說說就在你身邊的這些「鎮館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注寧夏最有趣的人文、博物公眾平台 戳右上角「 壹度YIDU」

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台

記者 喬建萍

鎏金銅牛、"大力士"支座、胡旋舞墓門

……

今天我們來嘮嘮

寧夏博物館裡

這些牛氣沖天的鎮館之寶

背後的故事

<1>

鎏金銅牛

1972年,吳峰雲等考古專家終於進入深達21米的西夏陵陵區101號墓,發現文物已被盜墓者洗劫一空。

見此情景,所有人沮喪至極。

因為在此之前的長達8個月時間裡,考古除了每天重複枯燥無味的體力勞動外,一無所獲。

然而,即使是座空墓,清理工作也必須完成。

大家互相鼓勵著,抱著或許還有「奇蹟」的一絲希望。

「奇蹟」當真出現了——當淤土清理到距甬道底部還剩70厘米時,一件石馬顯露了出來;繼續往下,甬道東壁的淤土中,又露出一件雙角聳立的銅牛頭部,表面還有鎏金……

這件鎏金銅牛之所以成為國寶級文物,除了它能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外,還說明了牛在西夏農耕中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2>

胡旋舞墓門

在寧夏博物館二樓通史展廳,兩扇石門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

此石門便是寧夏博物館的一件國寶級文物——胡旋舞墓門。

只見兩扇石門上,兩名男子手舉長巾、舞躍於雲氣當中。

男子虬髯捲髮、深目高鼻、寬肩窄腰。

胡旋舞石刻墓門1985年出土自寧夏鹽池縣西窨子梁6號墓,墓門出土時是兩扇緊閉的石門,用鐵鎖鎖扣。

這在唐代墓葬中尚屬首次發現。

據出土墓誌記載,墓主人卒於唐武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

從志文得知,墓主人為月氏人,何姓。

何姓是西域康國昭武九姓中的一支。

史料記載,胡旋舞主要來自中亞昭武九姓中的康國、史國和米國。

唐代今寧夏境內的吳忠市、鹽池、靈武一帶,便是昭武九姓人聚居的重要區域和集散地。

寧夏博物館館長李進增介紹,該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門,反映出中、西亞樂舞對寧夏地區文化藝術的深刻影響,是中亞文化交流十分珍貴的遺物;也是西域文化藝術與中原地區石雕工藝有機結合的結晶,同時也顯示了古絲綢之路上,寧夏在國際商貿中的突出地位。

<3>

「大力士」支座

1974年,寧夏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對西夏陵園的6號陵地面遺蹟進行清理。

在清理到東碑亭遺址時,發現了一件造型奇特的石雕文物。

這件文物由白沙石雕鑿而成,整體近似一個正方體,長65厘米,寬67.7厘米,高57厘米,正面看是一個圓雕男性大力士。

大力士面部渾圓,顴骨高高突起。

兩道眉毛,又粗又重,微微向上翹起。

鼻樑又寬又短,略有殘損。

「大力士」為何叫「志文支座」呢?因為在這件石雕的頂部左上角,有三行共計15個陰刻的西夏文字,第一行4個字「小蟲曠負」,第二行4個字「志文支座」,第三行7個字「瞻行通雕寫流行」。

依據這些字,1996年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將這件「大力士」鑑定為國寶級文物,並正式定名為「志文支座」。

關於這件文物的定名和文化內涵,學者們一直在爭論和探討。

最站得住腳的是「力士」說。

西夏皇帝崇信佛教。

傳說釋迦牟尼涅磐時,為佛祖抬棺木的是拘屍那城的末羅族人。

末羅族人對釋迦牟尼佛無比信仰崇拜,且又力大無比。

《長阿含經卷四》稱他們為力士,或稱做末羅,佛經還稱他們為「力者法師」。

西夏皇帝死後,以佛教為國教的西夏皇室引經據典,雕刻這種碑座,為駕崩皇帝抬功德碑,這與「力者法師」為釋迦牟尼佛抬棺木的含義完全一樣。

<4>

鎏金銅佛像

拾得和尚

1986年4月,銀川市新華百貨大樓擴建後樓。

建築工人給樓基打樁時發現一坑金光燦燦的「寶」。

經過考古人員一個下午的發掘,出土了青銅文物10件,其中7尊鎏金銅佛像,2件六棱細頸青銅高足瓶,1件龍首青銅八卦鍾。

7尊鎏金銅佛像的美驚呆了。

佛像造型生動,形象逼真,比例均勻,衣紋線條自然流暢,表情生動豐富。

文殊、普賢、大勢至菩薩慈善祥和,韋馱英俊威武,天王勇猛雄壯,寒山、拾得幽默詼諧。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青銅器研究專家,從青銅所含金屬成分上認定是西夏時期鑄造的。

這些鎏金銅佛像,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考古學者吳峰雲(已故)曾說了一句看似肯定卻不確定的話:「應該是某寺院中供奉和使用的器物,絕不是一般的世俗官宦人家所能擁有。

某寺院到底是哪個寺院呢?當時,西夏皇都寺院很多,很難確定到底是哪個寺院。

承天寺距離文物出土地——新華百貨大樓千米左右,且是皇家寺院,因此,承天寺是最有可能供奉這些精美佛像的寺院。

<5>

圓雕石馬

在寧夏博物館二樓通史展廳,與國寶級文物鎏金銅牛共處一室的還有一件鎮館之寶——圓雕石馬。

這件石馬與銅牛同時(1977年)從同一座墓室出土。

它們的出土成為西夏社會由遊牧部落社會進入農耕經濟社會的重要見證。

根據遺蹟分析,銅牛和石馬出土前未被移動過。

而牛馬共處一室,也絕非偶然。

據寧夏博物館徵集部主任楊秀山介紹,銅牛與石馬陪葬在同一座墓葬中,一方面說明墓主人很受當年的皇帝寵愛;另一方面說明牛、馬是西夏人非常喜愛的牲畜,以至於死後還要陪葬在一起。

從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上看,這兩件出土文物,可以視作西夏社會由遊牧部落社會進入農耕經濟社會的歷史見證。

建立西夏國後,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十分重視發展農業,不僅在政府中專門設置農田司,《宋史》中還記載,西夏境內的興、靈、甘、涼諸州,「地饒五穀,尤宜稻麥,甘涼之間則以諸河為溉」。

西夏人骨勒茂才編著的西夏文《番漢合時掌中珠》中所列的西夏糧食作物有:麥、大麥、蕎麥、糯米、豌豆和黑豆等。

可見,西夏已經開始普遍施行農業耕作。

<6>

錯金銀銅羊

據寧夏博物館徵集部主任楊秀山介紹,這件銅羊是1974年,寧夏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在寧夏彭陽縣古城鄉徵集到的,目前展於寧夏博物館二樓通史展廳。

它非常精美小巧,長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體形不大,但它的製作採用的是西漢最盛行的錯金銀工藝,經鑑定為西漢時期的珍品。

銅羊整體造型獨具匠心,羊回首而臥,雙目圓睜,雙角彎曲,神態自然可愛。

最神奇的是,西漢工匠用錯金銀工藝展現了捲曲細密的羊毛,金絲銀線與青銅色澤相映成趣,達到了生動逼真的藝術效果。

這件器物的主要作用是鎮席——漢代人席地而坐,為了防止蓆子的四角翹起,用較重的金屬工藝品壓住四角。

錯金銀工藝始創於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西漢時期。

「錯」,據《說文解字》和《辭海》的解釋,這個字的第一種意思是把金銀塗畫於青銅器之上。

錯金銀工藝包括鑲嵌和錯兩種技術,「鑲」是把東西嵌進去或是在外圍加邊,「嵌」是把東西鑲在空隙里,而「錯」則是用厝石加以打磨使器物光平,其工藝可謂精密細緻。

近期壹度新貼匯總

編輯|劉旭卓

策劃| 李振文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壹度文化】出品

----------------------

期待您的點

、留言

若覺此文不錯,勞煩轉發分享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