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陵博物館一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著三千年多歷史的陝西,從西周開始至唐都在陝西建都,這段歷史給陝西帶來了無上的光榮和自豪,有個笑話,在陝西野地中去撒泡尿,衝出來的都可能是文物,雖然是笑話,但是也不是亂說,我曾經就去荒原上方便,結果順手就從地里扣下半拉漢朝瓦當,前幾年我在店子村以北三環外石材城上班,晚上一村子挖沙,結果地里就到處挖到漢朝文物,銅錢,鐵器,銅器,相當多,象瓦盆,水罐什麼的多的拿車拉,其中少量瓷器(應該是後朝物件)被拿走以外,幾乎沒有人要。

我還撿了幾個完整的瓦盆和罐子,又不敢拿回家,怕老婆罵,只能扔掉。

最近幾年去五陵塬多了,如果剛好去方便,又沒有帶手紙,也就學當地村民,順手撿起快漢瓦檫屁股了,雖然不怎麼好用,但是也是幾千年前的物件,估計象我這樣拿文物擦屁股的,中國該沒有幾個人吧,就是目前最有錢的土豪又有幾個用的起這樣昂貴的材料擦屁股。

從唐以後陝西逐步淪為二類城市,至今在也不見有所作為,一千多年過去了。

今天的陝西也只能活在祖宗的輝煌之下,忽悠著全國人民來陝西旅遊,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幾經戰亂,朝代替換,到的今日的陝西,基本在沒有什麼地面建築能夠引以為豪了,唯一留下的就是那一座座高大的土丘,對,那就是皇帝的陵墓,而我們自己又不認可,中華民族歷來就對死人有所顧忌,但是對墳墓的金銀財寶卻又是愛不擇手,以至挖墓在陝西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

漢陽陵就是其中之一,小的時候,應該還是70年以後,在漢陽陵就有大量文物出土,不過當時陶俑並不算什麼稀罕貨,我們平時去玩的時候,常能在盜洞邊撿拾陶俑殘片,當時挖地,最多的一次挖的裸體俑多的用拖拉機才能拉完,當時這些都是沒有人管的,政府也鼓勵挖地種莊家,到我懂事的時候,也就是80年以後,這裡的陶俑剛從地里挖出,一個能買30-100不等,當然在那個年代30塊已經不是個小數目了。

幾乎是一個人一月的工資,不過大多是被順手扔到地頭,必定陶片對莊家不是什麼好東西。

最近幾年,陽陵博物館在機場高速以南種植了一大片銀杏樹,若的西安人秋天都跑去那裡看黃葉了。

今年好。

陽陵博物館因地制宜,用鐵絲網把樹圍了起來,收費才能看。

是平時就少的可憐的陽陵博物館以後估計更是人少了。

平時西安人也是不來這裡看的,必定是看死人的墳墓,但是這裡在世界上卻是鼎鼎有名,基本平時來的多以外地人和外國朋友為主,不過今年我也在深秋的一天總算是以專門觀看漢陽陵博物館來了一次,

我家住的離漢陽陵不遠,也就十多公里的路程,平時去這裡在西安圖書館有直達旅遊車,我大多選擇騎自行車或者摩托前往,走張家堡向北直行,過渭河大橋,橋北就有去電廠的道路,下橋就向西去,道路不是太好,常年電廠拉煤的車對道路的破壞是最嚴重的,行一里多路就到咸陽地界,在行看見後溝村的牌樓就是上塬的路了。

從這裡上去爬過一道坡就是陽陵,四周用圍牆圍著,有門可以隨便進入,門衛卻只擋小車收取停車費,遊人並不過問。

進得大門,就能遠遠的看見好大一個闕門,當然這是為了保護裡面的闕門夯土而複製的仿古建築,新修的闕門高大威武,顯然是放大了的作品,繼續向前穿過機場高速路涵洞就直接來到南闕門下,新修的南闕門大門平時都對遊客開放,拾階而上進門就是好大一個展覽大廳,原來復修的南闕門裡面卻是空的,曠闊的大廳兩邊是兩個大土堆,這就是早期漢景帝劉啟陵墓的南闕門遺址了。

在陝西一共埋葬著11座漢朝皇帝的陵墓,唯有這裡的南闕門保護最好,夯土最大,站在夯土之下向上觀望目前也足有七八米高,給人壓抑的感覺,不難想像早期的規模有多麼宏大,

闕門到底是什麼,肯定多數人是搞不明白的,說通俗點就是現在大門的門墩柱,當然皇家的是以莊嚴威武而設的裝飾性建築,具體樣子現在已經沒有辦法考察了。

但是在全國各地考古挖出來的畫像磚卻多有記載,多為雙柱雙亭的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建築,在當時能修的起這樣的工程也只能是皇家才有的經濟實力了。

穿過南闕門就見好大一座到梯形封土,這就是漢景帝的陵墓。

目前我們陝西還沒有一座皇帝級別的陵墓對外開放,所以大家去的陽陵地宮不過就是一個陪葬坑而已,和秦始皇兵馬俑一樣,都是陪葬坑,穿過南闕門神道,前方就是好幾方歷代碑刻,最中間的是清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石碑為最,以石碑為基準,圍繞著陵墓修有參觀的木製便道,直到東闕門,目前的陽陵主要景點也就在南闕門至東闕門一帶。

東闕門依然裸露在外面。

並無保護,管理也不盡然,多有小孩大人爬將上去,更有甚者,都不知道自己爬的是什麼,到是多集中在東闕門外的廣場上買票,從闕門北首地道進入地宮,當然目前漢陽陵博物館的精華也就大多集中在這裡了,整個陵東陪葬坑下面幾乎被全部挖空,依然保存著原來考古挖掘的樣子,上面以及四周鋪上玻璃加以固定,讓人能夠真實的參觀原貌,為了保護文物,燈光相當昏暗。

大多文物也不能看的清楚,很多時候觀看陶俑是要跪趴在腳下玻璃上才能看清。

照相就更加困難,許多細部不能拍下,更有部分快門都難按下,這裡好處是容許照相的,比陝西歷史博物館開放許多。

漢陽陵博物館目前也就以地宮為最,文物展示之多,都是別的博物館所不能相提並論,最重要的是裡面的文物大都還是按原樣放置,有的只清理出一部分,這樣就給出遊客最原始的樣貌。

能夠更好的了解當時陪葬坑的樣子,在地宮是把大大小小很多陪葬吭連接到了一起,面積足有半個足球場大小,不難看出裡面放置了多少文物,具體陪葬吭我這裡就不在描述,如果真的喜歡可以去找些專業書籍觀看。

我這裡寫的必定是遊記,太專業的就不在囉嗦。

出地宮依然是進地宮邊上側門,久在地宮呆的讓人頭悶,突然見到陽光,心裡也就亮堂起來。

陽陵現在的四門中西闕門依然保存玩好,多少還有兩個土堆,但是北闕門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已經被刨平了,現在正在搞基建,也說不準以後在去就會修個新的北闕門也未可知,在陽陵東北方向就是漢景帝劉啟的皇后王皇后的陵墓,原來是沒有人管的,去年還讓遊客隨便攀爬,今年就不讓上了。

當然從邊上饒過去也依然能夠上去,在王皇后陵南是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陝西巡撫畢沅立的「漢惠帝安陵」五個隸書大字石碑。

字體端莊大氣,確實是好字,不過為什麼立錯了地方,就不得而知了。

王皇后陵南對面過高速橋涵洞就是漢陽陵博物館考古陳列室,裡面都是擺放著從陽陵四周陪葬吭里挖出的文物,在這裡光線明亮,環境優雅,所有玻璃櫃里都放置著陽陵裡面的精品陶器,玉器,武器,生活用品以及勞動工具,最重要的是地宮裡的陶俑這裡都大量有所擺放,是人能夠更好的近距離欣賞觀看,陽陵所有人俑都是裸體,男女,以及閹人也都是有所展出,也從這裡能夠折射出其他陵墓的一些情況,對陝西別的陵墓生出嚮往,在所有展品下角也都配有文字說明,讓人更好的了解漢朝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陽陵博物館考古陳列室西邊就是陵廟的所在地,陵廟也是下宮,是皇帝祭奠祖先的地方,修的當然是更加排場,從現在保存玩好的排水設施以及大殿地基來看當時都是相當宏偉的建築,陽陵地處五陵塬最東首的一條黃土樑上,南北比較窄,相較山下河邊的地要貧乏很多,自然就破壞的很少了。

要不然怕是很難還會剩下今天這麼大的規模。

在陵廟大殿地基中央的地方擺放坐一塊向農村磨盤那麼大的石頭,厚度要大於磨盤,也成圓形,中間刻一十字線,叫羅經石,據記載是當時修建陽陵的時候用來測量水平的,當然也有很多學者持不同意見,在中國古代對風水方向是很講究的,我到認為是修陽陵的時候指示方向的用具,目前在全國也就僅此一塊,到底是什麼用處也就不大好說了,但是作為漢朝的石刻,除了在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上有所發現以外,以皇帝陵墓來說還真沒有,所以也是很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了,現在整個羅經石用玻璃罩罩著保護,只能看不能摸了。

相比霍去病墓上的石刻馬蹋匈奴更見珍貴了。

參觀完陽陵博物館從北闕門依然開有大門,是貫穿五陵塬南北兩邊村民通過的道路,陽陵博物館北門外現在依然可以見到幾個土堆,我幾年前就問過當地村民,都說那是陽陵的陪葬墓,埋著漢景帝幾位公主,當然能埋這裡,身份地位就肯定相當尊貴了,在下去就是原來陽陵的陵邑(行政級別比縣大的縣級城市),據說當地村民多有挖出「值錢」的東西來,不過現在都蓋滿了房子,恐怕有也不多了,加之漢陽陵博物館的修建,是整個陵園徹底的翻了一遍,估計也就只能這樣了,現在如果還想在從陽陵這片土地上尿出哪怕是一片漢瓦陶片那都是不可能的了。

希望西安其他還有幾座漢墓能夠繼續這樣原滋原味的保存下去,別在去開發,多少給後人留下一些這樣原始的記憶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在路上——西安五日記

說是五日考古實習,其實完完整整算下來也只有四天,但就是這樣也實屬不易,是靠學生老師們爭取來的結果。就在出發前一周我們還被告知前往劉家峽炳靈寺進行考古實踐,不管中間曲折,總算是將西安的事情定了下來...

漢陽陵帝陵正門開始發掘

昨日上午,省文物局局長趙榮一聲令下,漢陽陵帝陵陵園正門——東闕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東闕門為三出闕形制漢陽陵是西漢第四位皇帝景帝劉啟與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西安以北約20公里的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