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薊縣漢代墓葬群:主墓室發現疑似銅縷玉衣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圖1:薊縣峰景苑項目考古發掘墓葬分布
圖2:二號墓出土的疑似銅縷玉衣片
圖3:出土的部分珍貴文物
天津網訊 天津日報記者 杜洋洋 連日來,薊縣小毛莊村考古現場引起廣泛關注。
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古發掘,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日前對外宣布,天津薊縣小毛莊漢墓群考古取得重大發現:在發掘出的7座東漢墓葬中,二號墓被確認為天津地區發現的兩漢時期最高級別的墓葬,也是目前已知全國唯一使用方形藏閣的列侯等級墓葬。
本次發掘的小毛莊漢墓群位於薊縣城關小毛莊村南,考古發掘始於今年4月,發掘出的26座墓葬,包括明清墓葬13座、東漢墓葬7座、西漢墓葬5座、戰國時期墓葬1座,其中尤以7座東漢墓葬為人矚目。
出土陶、銅、漆、玉、石、鐵等質地文物標本200餘件,出土文物製作較為精良,彩繪陶器、釉陶器、鎏金銅飾占有較大比重。
走近小毛莊墓葬群
小毛莊墓群位於薊縣城關鎮小毛莊村,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1平方千米,為漢、唐、明、清、民國時期墓群。
6月5日,當記者再次來到小毛莊發掘現場時,墓葬上已經搭起了簡易房,烈日下,幾名技術人員正在墓葬周圍拿著洛陽鏟勘探。
「墓葬都已經發掘完畢,現在勘探主要是看墓園周邊有沒有墓垣遺蹟存在,如果有那墓園的完整性就更好了。
」技術人員馬孝如對記者說。
馬孝如告訴記者,墓葬發掘出來以後,他們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墓葬保護好。
連日來,每天都有三十多個技術人員駐紮在現場,一邊做清理工作,一邊準備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突髮狀況。
「我們最怕的就是雨水,今年六月份雨水特別多,這使墓葬保護的難度大大增加,為了防止雨水破壞,第一時間就在墓葬上搭起了簡易房,並且這幾天也一直做加固,就怕下雨滲水。
同時還從幾百米外的村子裡拉來了電線,連上了水泵,一旦水滲了進去,馬上就能抽。
」現場,一位技術人員介紹說。
說話間,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主任梅鵬雲和工作人員姜佰國來到了現場,被曬得黝黑的皮膚顯示出了他們的工作狀態。
「最近,經常是工地、單位兩地跑,不來不放心,一是擔心墓葬出問題,二是擔心工地上的技術人員出危險。
」梅鵬雲說。
正當梅鵬雲向幾位工作人員叮囑注意事項時,我們偶遇小毛莊村民於紅維大爺,於大爺是一位考古愛好者,今年62歲,得知村子裡發現了這麼高級別的墓,於大爺很感興趣。
「聽說有專家在這,我特地過來請教。
」姜佰國一一回答了於大爺的疑問後,於大爺也打開了話匣子:「我小時候,這是個部隊醫院,當時醫院的二層小樓蓋在了墓群的北面,二號墓這塊兒正好是醫院裡的菜園子,這也是萬幸,墓葬沒遭到破壞。
」於大爺說,他小時候經常和小夥伴們到這玩兒,當時也沒聽說這裡有墓葬,但他也依稀記得,村裡的老人曾提起,說在這見到過很多古代銅錢,但這僅是聽說而已。
「你看,墓葬這塊地兒比前面這個住宅樓至少高出二三米,我們也曾做過勘察,墓群東西兩側不遠處的兩條公路曾是兩條河道,加上墓葬這塊比較高的地勢,從中國古代的『風水』角度分析,這也可能是這個地方墓葬集中的原因。
」一位技術人員插話道。
告別於大爺,記者便來到了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位於薊縣的考古基地,在文物修復室內,一件件製作精美、造型別致的隨葬器物品讓人驚嘆不已,此次出土的大部分都是陶器,有燈、罐、盤等。
「這些都是剛剛修復好的,你看這陶豬圈多生動。
」考古工作者張俊生說,「由於出土的相當一部分都是碎片,只能一塊一塊地對比,找出陶片的斷碴、質地、顏色等吻合的殘片,小心拼對、粘接,殘缺的部分最後用石膏修補進行復原。
」
隨後,記者目睹了文物的技術保護過程,只見張俊生拿著一個碎彩繪陶片,先是用試管將試劑滴在顏料層表面的附作物上,使其軟化,再用棉簽蘸試劑輕輕擦拭,根據附著物的軟硬程度調製不同的試劑進行軟化處理,清理後,在對彩繪進行加固保護時期牢固,然後在進行拼接,整個過程小心翼翼。
在這次的文物技術保護過程中,還有一個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修復二號墓的石門上的石刻,在參觀二號墓時,記者看到石門上雕刻著朱雀、鋪首,雕刻的工藝精湛,甚至連2000年前的彩繪顏色都依稀可見。
「我們就像對待自己的傷口一樣,每一步,都用化學試劑小心翼翼去處理。
」張俊生說。
據介紹,除了此次發掘,為配合基建工程,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薊縣文物保管所分別於199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9年、2011年對小毛莊墓葬群進行過6次發掘。
共清理墓葬507座,其中漢墓148座,圓形磚室唐墓1座,明、清及民國墓葬358座。
「這其中有過兩次重大發現,一次是2004年發現的東漢磚石混合結構多室畫像石墓葬。
另外一次是2011年,當時小毛莊墓群首次清理出天津地區規模最大、序列最清晰、年代延續時間最長的明清時期家族墓地。
」薊縣文保所所長蔡習軍告訴記者。
蔡習軍介紹說,東漢磚石混合結構多室畫像石墓葬長23.8、寬8.6米,由於漢代畫像石墓主要分布在魯南、豫南和陝北地區,因此,該墓是當時發現分布最北的漢代多室畫像石墓。
這一考古發現,為研究漢代畫像石墓葬及其文化、藝術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對於2011年那次發掘,張俊生記憶猶新,他回憶說:「那次發掘動用了航拍,從航拍圖片上可以看出,漢墓外的明清時期墓葬共14排、75座,其中明代墓葬5排17座,清代墓葬9排58座,年代自明代中期到清代晚期。
時間跨度500多年。
這是天津首次發掘出土規模最大的、序列最清晰、年代延續時間最長的明清時期家族墓地。
」
安徽蕭縣發現一座漢代古墓,內有精美漢畫像石
日前,安徽宿州蕭縣文物部門在該縣的莊裡鄉高莊村發現一座漢代墓葬,隨即組織人員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b 墓葬坐落於蕭縣莊裡鄉高莊村東的山坡下,地勢較高。該墓長3.9米,寬2.26米,整體呈長方形...
天津考古隊員話古墓:用蛛絲馬跡復原古代生活
「考古工作並沒有外界想像得那麼神秘,一旦接觸到這項工作,甚至會覺得有些枯燥,但是對於考古隊員來說,這就像是苦中作樂,發掘過程像是長時間的『外科手術』,但是也許下一步就能看到古代人留下的真實的歷史...
常德桃源采菱村發掘15座古墓 出土漆木器等文物
尚一網訊(常德晚報記者 劉凌 實習生 覃天)1月26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傳來消息,該所專家近期在桃源縣的采菱村搶救性發掘了15座古墓,出土漆木器、彩繪陶、兵器等一批文物。 2013年,桃源縣...
揭秘古代時裝時尚 陶俑穿著「低腰褲」
廣漢史上最大漢墓群揭面紗,出土搖錢樹殘枝泄露墓主「土豪」身份漢代「時裝」有多潮?陶俑穿著「低腰褲」。昨天,隨著廣漢落經村漢代墓群初步發掘的成果公布,廣漢地區史上最大規模的漢代墓群揭開神秘面紗。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