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考古隊員話古墓:用蛛絲馬跡復原古代生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考古工作並沒有外界想像得那麼神秘,一旦接觸到這項工作,甚至會覺得有些枯燥,但是對於考古隊員來說,這就像是苦中作樂,發掘過程像是長時間的『外科手術』,但是也許下一步就能看到古代人留下的真實的歷史信息,這也讓考古隊員們感到興奮。

」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考古部部長姜佰國如是說。

天津唐城遺址

青池遺址

天津有舊時代人類遺蹟 漢代就是人口聚集區

姜佰國介紹,天津最早的人類遺蹟其實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在薊縣北部就發現過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打造石器的地點,這個時期距今在1萬到10萬年間。

天津不僅並非「無古可考」,而且早在漢代就應當形成了比較繁華人類聚居區,天津僅是唐代遺蹟較少,但是到了遼代就又多了起來,如果以地域面積和被發掘遺蹟的比例計算,天津實際應該排在全國前列,天津的考古工作幾乎每年都有新亮點。

通過天津的考古工作可以看出,天津從古至今都是幾個文化的邊緣地區,但依舊屬於中央政權的管轄地帶。

姜佰國說:「天津幾乎沒有土生土長的文化,這或許也能從一個側面看到我們的文化底蘊的包容性,不排外是自古形成的。

天津文化「邊緣」不招盜墓賊 考古利用細節還原真相

考古發掘的目的就是通過文物、遺址甚至灰坑中的各種現象去了解古代,去了解那些歷史書上涉及不到的內容,考古工作就是去豐富、驗證乃至復原當時人類社會的樣子。

那些在盜墓者眼中並不值錢的「破罐子」對於考古工作者來說都是重要的珍貴文物。

姜佰國告訴記者,在之前的漢墓發掘中,他們就發現墓壁上有很小很窄的叉痕,這與之前發現的鐵叉完全吻合,這個發現證實了這個當時的墓道牆壁就是人們用這樣的小鐵叉一點點磨平的,這讓人心生感慨,坡形墓道下棺的劃痕,人類用火的痕跡,再小的蛛絲馬跡對於考古隊員來說都可能是重大的發現。

在考古的過程當中,天津的不少古墓葬也都有被盜掘的經歷,但據姜佰國介紹,由於天津長期處於「文化邊緣」環境中,並不會像其他文物出土大省一樣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盜墓賊。

據他所知,一些天津本地的盜墓賊也常年在外地活動。

工作像外科手術 常常面臨塌方危險

考古工作並沒有外界想像得那麼神秘,一旦接觸到這項工作,甚至會覺得有些枯燥,但是對於考古隊員來說,這就像是苦中作樂,發掘過程像是長時間的「外科手術」,但是也許下一步就能看到古代人留下的真實的歷史信息,這也讓考古隊員們感到興奮。

考古隊員最多一天要工作十個小時,天氣熱的時候,可能要趁早工作,4點鐘就要開工。

考古隊員在野外作業的時候,有時候會住在老鄉的家裡,更多時候可能就要直接睡在作業現場,條件比較艱苦,而且一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野外工作。

姜佰國介紹說,考古工作也面臨著危險,五六米深的地下作業往往要打「支撐」,而天津地區鬆軟的土質也加大了塌方的風險。

野外考古還面臨著各種突發問題,良好的溝通才能讓團隊及時得到外界的幫助,在姜佰國看來,每一個考古隊員都是一名多面手。

高科技不如洛陽鏟 看風水不怎麼管用

外界傳言考古工作已經有了很多先進的裝備,姜佰國對此並不以為然,他告訴記者,確實與科研機構合作試驗過多種高科技探測技術,比如「地震波檢測」「地磁檢測」「物理探測技術」等高科技手段,經多次實踐證明,這些的準確率都不如傳統的洛陽鏟有效和精準。

如今,只有「三維雷射掃測技術」和「無人機」被考古隊正式「錄用」,前者負責建立3D模型復原墓室的立體圖,後者做航拍,通過分析,輕易就能搞清楚墓葬之間的關聯。

而對於看風水的「點穴」說法,姜佰國更認為用處不大:「雖然古人確實會參考風水,但我們在發掘古墓的過程中也經常能看到河流改道的痕跡。

」可見,自然和水文條件的變化,也讓當年的風水寶地面目全非,已經不能構成線索。

發現文物可聯繫文物局 考古工作能助推經濟發展

在採訪中,這位在考古一線工作了17年的老隊員一再感謝曾經為考古工作提供過線索的市民,他說:「如今,我們的市民在文物保護方面的意識正在逐漸增強,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幫助。

」他也提醒市民,如果發現文物或者可能的古墓、遺址,可以聯繫各區縣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文物保護到底要靠全民的力量。

姜佰國也想通過媒體的宣傳讓地方政府和「動土」開發商、建設公司了解,考古工作不僅不會為經濟開發「添亂」,反而會更好地促進當地文化底蘊豐富,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這是國內外公認的理念,這樣才能讓祖先的文化在今天和以後延續永恆的光。

■ 相關連結——天津的那些古墓

很多人認為天津是退海之地,而且建衛較晚,古墓或遺址的出現應該較晚且數量有限。

但事實並非如此。

青池遺址

位於天津於橋水庫南岸五百戶鎮青池一村西北、於橋水庫南岸燕山余脈的山坡上的人類文明遺址。

1998年,在青池一村西北的馬頭山上,挖掘出土了一批人類生產、生活用品,主要有石器、陶器兩大類。

其中磨製石器居多,有磨棒、斧和半環形裝飾品等。

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有「之」字紋筒形罐、盆、碗等。

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期的重要標誌。

從出土的文物看,當時的畜牧業和農業、紡織業、編織業及石器、木器、骨器、陶器的生產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原始村落開始形成,人們過著定而居、耕而食、織而衣的生活。

青池文化遺址的挖掘,把薊縣的歷史推到了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

這是迄今為止天津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

青池遺址位於於橋水庫南岸五百戶鎮青池一村西北、於橋水庫南岸燕山余脈的山坡上,部分文化層被水淹沒,以致面積不詳,文化層厚度約1至2.4米。

青池遺址是一位名叫董振綱的老人發現的,董振綱老人被稱為青池遺址的第一發現人。

董振綱老人喜歡到水庫沿岸、山坡、田野收集被湖水沖刷得古石器和陶片,日積月累,收穫頗豐。

巨葛莊遺址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天津城東南津南區巨葛莊。

因此處有巨大的蛤蜊崗子,又稱巨蛤莊。

是距今3800~3000年前的海岸線遺址,其貝殼堆積厚2.5米,長約5公里,寬200多米。

此處分布有一片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存,是天津濱海平原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屬戰國時期的一處村落遺址。

2014年,薊縣小毛莊漢墓群考古取得重大發現,確認這是目前已知全國唯一的使用方形藏槨的列侯等級墓葬,為東漢時期一種新的墓葬型制,這一發現填補了學術空白。

小毛莊漢墓群位於薊縣城關小毛莊村南,包括明清墓葬、東漢墓葬、西漢墓葬、戰國時期墓葬,其中尤以東漢墓葬為人矚目。

出土陶、銅、漆、玉等質地文物標本200餘件,出土文物製作較為精良,彩繪陶器、釉陶器、鎏金銅飾占有較大比重。

首次發掘天津地區帶迴廊的「甲」字形東漢大墓;首次在天津地區墓葬中出土刻有工匠姓名、籍貫的東漢刻石;首次獲取到天津地區東漢列侯墓葬的營造、防盜以及園寢內墓葬布局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二號墓具有的方形迴廊、石質墓室為東漢早期偏晚階段諸侯王墓葬特有的型制,墓室中出土的玉衣片以及墓門上畫像石的雕刻技法,都可證明該墓葬為東漢早期偏晚階段等級較高的列侯墓葬。

發現的刻石中提到的魯國、廣陽等地名及儀稚和等工匠名,說明該墓葬應是東漢中央政府召集各郡國工匠所修。

天津唐城遺址

此遺址是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配合寶坻區對潮陽大道的修建工程中,發現的一處唐代居住遺址和元、明時期的墓地。

是目前天津考古發現的最大一處,此為一處唐代遺址和元、明時期的家族墓地。

遺物有泥質灰陶罐、盆、缽、盤,黃色釉陶盆、玉璧底白瓷碗、銅簪及人們吃剩下的象拔、海蠣子。

在此還新發現了兩口唐代磚結構水井,圓形豎穴,深達3米,用僵直繩紋磚砌成,應為生活用水之用,為以前天津考古所不見。

有意思的是在古井中還發現有水罐、荊條編織的笸籮,古代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一直以來,天津地區由於唐代遺存發現不多,隋唐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缺乏研究素材,以至於天津此階段的歷史研究薄弱。

此次發掘,為研究唐代天津生產、生活習俗、掘井技術等社會歷史提供實物資料。

(撰文記者 回振岩)

相關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貴安底蘊」那些古老的故事

上期我們說到了貴州考古中的那些事兒,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說咱貴安新區考古中的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在咱美麗的貴安新區,不光山美水美風景美,這裡還蘊含著不少歷史古蹟,上至遠古時代,下至唐宋元明清,每個...

四川自貢發現東漢崖墓

新華社成都5月17日專電(記者童方)記者17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四川自貢市沿灘區發現東漢崖墓。3月26日,自貢市沿灘區沿灘鎮飛躍村犀牛口大橋施工範圍內發現崖墓。3月29日,四川省文物...

瀋陽發現一座2000年前古城

新華社瀋陽1月8日電(記者趙洪南)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對瀋陽青樁子城址的考古發掘,發現該城址2000年前是一座古城,並且有人類在此生活。瀋陽青樁子城址位於瀋陽市渾南區汪家街道上伯官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