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雞起舞杏花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雄雞報曉,四海昇平。

丁酉年將至,生肖雞的形象越來越多地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中。

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內涵再次被重溫——

它是「五德之禽」: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雞鳴,也成為召喚光明、催人奮進的勵志之聲。

它是民俗中的神物:雞王鎮宅、祠鬼神皆以雄雞……古老的自然崇拜中,雞具有無上的神力和辟邪致吉的功能,從而通過祭祀、禳祝、釁禮作用於民眾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它是禮樂制度的一羽:「巽為雞,亦為號令」。

樹金雞於長竿,成為頒布赦詔時的儀仗、帝王發號施令的象徵。

「金雞忽放赦,大辟得寬賒」。

從此,雞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不再單單是身披華彩、瞋目含火的鬥士,作為光明的使者,亦帶來了無數人生的柳暗花明……

為迎接丁酉年的到來,本刊特約請學者分別圍繞中西藝術中與雞相關的藝術創造撰文,以期於生肖文化之外為讀者打開另一扇窗口——在中外迥然不同的藝術圖景中,激醒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度與鑑別力,於人類文化創造的共通性和差異性中,更加清楚地洞悉中國文化的特質。

——編者

2017丁酉年,正值雞年。

談到雞,人們總會想起「聞雞起舞」這個古代比喻志士奮發之情的典故。

古人所以清晨聞雞鳴而早起,是因為古代農業社會一般人缺乏可用的計時器,便習以雄雞報曉的啼鳴,作為一天開始的標誌。

先秦時期,連開啟城門,也是以雞鳴為依據。

雄雞除了每天黎明即高聲啼鳴,還有一個習性就是當一雞先鳴,立即群起效仿,諸家眾雞齊鳴。

這又引出「雞鳴狗盜」的故事。

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載:先秦時,齊孟嘗君由秦逃回,夜半至函谷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幸而孟嘗君的門客中有一人會學雞鳴,那位門客大聲學雞鳴,時雖夜半,但群雞仍隨之。

守關人聽到群雞齊鳴,依規開門出客,孟嘗君得以在追兵到達前逃離秦國。

也是因為一雞先鳴、眾雞隨鳴,古人衍生出關於「天雞」的神話——認為天將破曉時第一個啼叫的是神奇的天雞,它生活在桃都山上。

據《太平御覽》引《玄中記》曰,「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雞。

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鳴」。

在漢代文物中,便可以看到桃都樹的形貌。

河南濟源泗澗溝西漢晚期墓中,曾出土有一株釉陶樹,主幹修直,側旁橫生九枝,枝端有上翹的花葉,並分別塑有飛鳥、猴子和蟬等。

主幹頂端塑一立雞,高冠,長頸斂翅,挺胸傲立,似引頸欲鳴。

郭沫若先生曾據《玄中記》,將該樹定為「桃都」,而傲立樹端的雄雞,正是世間眾雞隨其朝鳴的「天雞」。

「雞鳴將旦,為人起居」。

古人不但認為雞鳴為一天之首,還認為「雞日」是一年之首,將大年正月初一定為「雞日」。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

雞鳴而起。

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貼畫雞,或斲鏤五采及土雞於戶上。

」雞的形象,在這裡是被用於吉祥祈福及辟除不祥的。

除神奇的「天雞」以外,在古代封建社會有些人還盼望「金雞」的出現,那是牢獄裡的囚犯和他們的家屬。

因為唐宋時皇帝大赦時要樹立「雞竿」。

「金雞赦禮」約始於後涼時期,是古代帝王大赦天下的一種形式。

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述,大赦之日所樹金雞,「竿長七丈,有雞高四尺,黃金飾首,銜絳幡長七尺,承以彩盤」。

故李白有「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的詩句。

在中國古代,還取雞的形貌製成祭祀時用的盛酒「禮器」,稱「雞彝」(亦可寫為「雞夷」)。

但是在考古發掘獲得的商周青銅禮器中,雖多鳥獸形尊,卻未見作雄雞形貌的。

不過考古學者鄒衡認為,史前時期遺址中出土的陶鬹,就是最早的「雞彝」。

史前陶鬹質地多紅陶或黑陶,在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存中出土數量較多。

鬹體下部是鼎立的三隻豐滿的袋足,上承帶直頸的鬹口,頸後有鋬,口前伸出尖形的長流。

整體看來,其造型正似一隻伸喙引頸仰天長鳴的雄雞,或即夏商時「雞彝」的前身。

此後,經過眾多世紀,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才又出現了以雄雞造型製作的器物,就是六朝時期流行於世的「雞首壺」或稱「天雞壺」。

六朝時期,江南青瓷製作日趨繁盛,釉色瑩碧,受人喜愛。

其中盛酒漿的瓷壺,開始採用雄雞造型。

如出土於南京象山東晉王氏墓的「青瓷雞首壺」,壺流塑成高冠的雞首,雞嘴處開圓孔即為流口。

與之對應,北方的北朝墓葬中,也隨葬雞首壺,但裝飾繁縟,壺鋬上飾有螭首,且有的雞首僅是裝飾,有的連口都沒有。

其中最華美的一件,當屬出自太原北齊東安王婁睿墓的「青釉龍柄雞首壺」。

陶瓷質的雞首壺,一直沿用到隋朝統一全國以後,在陝西西安發掘的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埋葬的九歲小女孩李靜訓墓中出土過一件「白瓷雞首壺」,釉色潔白,雙系螭柄,雞首高冠圓目,張口欲鳴,全壺僅高26.5厘米,造型小巧清秀,是這類文物中的佳品。

而這個小女孩墓中能夠隨葬大量精美的遺物,是因為她的身份特殊——她是隋文帝楊堅的女兒(北周宣帝的皇后)的外孫女。

在中國古代,人們如此喜好關於雞的傳說和以雞造型的藝術品,原因應是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後,雞成為農家畜養的最重要的家禽。

中國古代養雞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例如河北武安磁山遺址、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等處,都有雞的遺骸出土,表明家雞在黃河流域馴化的年代,可以早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

這也是目前已知的國內外最早的養雞的紀錄。

稍後,在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遺址中,大都有家雞遺骸出土,表明家雞的飼養日趨普遍。

在江南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中,雖然少見雞骨,但是出現有最早的表現家雞體態的雕塑作品。

湖北天門石河鎮鄧家塆遺址出土的小型動物陶塑中,以雞的造型多見,形體雖小,但輪廓鮮明,突出了家雞高冠短喙的特徵,頗具神采。

到了青銅時代,商周時期已將雞列為「六畜」之一,反映出這種家禽與人們日常生活日趨緊密的聯繫。

古人還利用雄雞好鬥的習性,開展「鬥雞」遊戲。

帶有博彩性質的「鬥雞」,在中國古代頗為盛行,從先秦直到唐宋,從帝王到庶民,都極受喜愛。

曹魏時期,鬥雞盛行。

據《鄴都故事》記載,魏明帝太和年間曾專門築有「鬥雞台」。

許多文人如劉楨、應瑒等都寫有鬥雞詩。

曹植所寫《鬥雞》詩,還被收入《曹植集》,並列為全書第一卷首篇,詩中生動描述了鬥雞的雄姿:「群雄正翕赫,雙翹自飛揚。

揮羽邀清風,悍目發朱光。

觜落輕毛散,嚴距往往傷。

長鳴入青雲,扇翼獨翱翔。

願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場。

」因此在古代的圖像文物中,也可以尋到鬥雞的身影。

在四川省德陽黃滸鎮蔣家坪出土的一件漢代畫像磚上,畫面下方左側有一高冠長尾的雄雞,挺胸翹尾,趾爪銳利,描繪的應是專供博戲的「鬥雞」。

在唐章懷太子李賢墓的壁畫中,有一位黃衫綠裙的高髻侍女,懷抱一隻高冠修尾的雄雞,它也是一隻「鬥雞」,可算是一幅生動的風俗畫。

更多的以雞為題材的古代文物,是在墓葬中出土的模擬家雞的陶制或木雕模型,從漢至唐,這種在墓內隨葬俑群中放置家雞模型的習俗經久不衰。

漢墓中的家雞模型造型寫實,肖形而生動,以陶質為主,也常見木雕作品,還可以看到家雞模型與雞塒和雞桀(棲雞的木架)結合放置的例子。

到六朝時期,江南青瓷生產繁榮,墓內隨葬的家雞模型隨之改以青瓷製作,更常常製成雞塒的模型。

隋唐墓中,仍保持隨葬家雞模型的習俗,質料以陶瓷為主,有時採取群雞造型。

同時在隋唐墓中還有另一種以雞造型的藝術品,就是十二時俑中的酉雞,塑成雄雞首人身的造型,身著袍服,或坐或立。

昂首伸頸的雄雞,與同列的猴、兔等生肖相比,顯得傲然脫俗,與眾不同。

除了在墓葬的隨葬俑群中放置家雞模型外,在墓室的壁畫中也常可以看到雞的形影。

特別是漢魏時期的墓室壁畫,常有描繪莊園的畫面,在莊園畜養的家畜家禽中,自然少不了家雞。

特別是在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的畫磚中,有許多描繪家雞的生動畫面:有的是描繪豐收揚場的畫面,常可見到圍繞谷堆啄食散落穀粒的雞群;也有專門描繪雞群的畫面,在一隻趾高氣揚的雄雞引領下,成群的雌雞隨之行進,組成一個歡樂的大家庭。

這些被畜養的家雞,最終的命運是成為莊園主人盤中的佳肴,所以畫磚中也有表現女侍殺雞煺毛的場景,頗具生活情趣。

「一唱雄雞天下白」。

雞給人們帶來的是晨光般的希望。

又由於「雞」「吉」諧音,故中國民俗視雞為「吉」。

在此,謹祝雞年大吉。

而為了中國夢,我們更須「聞雞起舞」,奮發前行。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時期的青瓷和白瓷器

北京 耿東升唐代瓷業以南方越窯青瓷和北方邢窯白瓷享譽天下,世稱「南青北白」。邢瓷類銀,越瓷類玉,並立共榮,為世人所珍。國家博物館典藏有珍貴的隋唐時期越窯青瓷和北方邢窯等窯生產的白瓷器,多為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