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刻在陵墓里的故事—— 漢代畫作大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展覽現場

如果要選擇一個最會講故事的朝代,我想應該是漢朝。

中國漢朝,是與羅馬帝國齊名的強盛帝國。

漢朝人把他們的故事鐫刻在石頭上,作為地下墓室內壁的石材,歷經劫波,一直留存到今天,就像一部漢代的百科全書。

兩漢時,人們相信死亡並非是生命的終結,只是生的另一種延續。

如今穿越兩千多年,以畫像石、畫像磚的形式與我們相遇,如同一個永不磨滅的信物。

展覽現場

走在山水美術館舉行的「中國漢畫大展」中,581件(套)漢畫像石拓片在近萬平方米的展廳中蔚為壯觀。

那些羽人、神鳥、日月神人等充滿想像力的神仙嚮往與庖廚、狩獵、農耕、宴樂等熱氣騰騰的生活場面在一起,生動的畫面不禁讓人有穿越回漢代之感。

畫像石的分布通常被研究學者認為反映了漢代人的宇宙觀,即天界、仙界和人間。

但他們又是如何講述的呢?

展覽現場

宏大的宇宙圖像

在山東孝堂山石祠中,畫像石的分布雖然缺少屋頂的部分,但是因為是早期的作品,畫像石分布在山牆、牆壁以及三角石樑上,仍可以看到這種宇宙觀。

石祠三角石樑梁底畫像一端刻一日,另一端刻一月。

日月星辰畫像處於石祠正中頂上,象徵天宇當空,日月同輝,表達祠主想要返歸人間、祈求幸福之意。

日中有飛鳥,相傳日中有三足鳥,稱為金烏。

月中刻一蟾一兔,傳說月中有玉兔及嫦娥竊藥奔月託身於月成為蟾蜍,稱為玉蟾,二者均為我國古代代表日月的稱呼。

在日旁刻著一女坐於織機上,應是織女,頭上刻三星相連,應為織女星座。

旁邊是六星,民間因織女星附會稱織梭,古代也叫漸台。

左方有三星一線,中為牽牛星,遠觀像是傳說中牛郎擔挑一對子女,迢迢相尋織女的形象。

日月兩端刻南斗與北斗,北斗七星於月之外側,形如勺。

南斗六星於日之外側,其旁有一星,五星有線相連;南斗之下刻三曲浪形捲雲紋,意喻星漢銀河,其下有一大雁南飛。

持節吏 31×26 青島漢畫像磚博物館藏

二龍穿璧·仙人駕虎·騎射 122×38 青島漢畫像磚博物館藏

畫像石中有北斗星,象徵權政,《晉書·天文志》說:「北方南斗,六星天廟也,垂相太宰之位,主保賢進士察受爵祿。

」在石祠畫像石上出現日月星辰內容的圖像,表現了漢人的宇宙觀,不同的畫面按照其內容雕刻於墓或祠堂的不同位置,頂部代表著人們想像的天上圖景雛形。

而這樣的宇宙觀或以系統呈現,或表現單一個體,在許多畫像石中皆有表現。

嫦娥奔月 59x143 南陽市漢畫館藏

河伯出行 46x154 南陽市漢畫館藏

自由浪漫的神仙世界

在漢畫像石上,漢代人營造了一個自由浪漫的神仙世界。

他們相信人死後會前往另一個世界,生命從而將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漢代人把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可以通過修煉,導引身體的經絡,達到身體與自然的共鳴,最終擁有不死和永恆。

這種修煉以強身健體的方式一直流傳至今。

榆林靖邊墓室後室西壁畫

榆林靖邊「孔子拜師」壁畫

公元147年,東漢儒士武梁已經年近70歲。

垂暮之年的武梁開始在墓地上,用石頭建造一座祭祀的祠堂,並精心地挑選場景和故事,雕刻於這座祠堂之中,這將是他留給家族和後人最後的記憶。

他在祠堂牆壁的起始位置刻畫的是《伏羲女媧交尾圖》,人身蛇尾的伏羲和女媧被雲氣和成對的神仙包圍著,寓意人丁和家園的興旺。

上古傳說,他們是化生萬物的始祖,伏羲統一了天下,是婚姻、衣服、飲食等生活規則的創造者,女媧則補天造人,創立了大自然的秩序。

畫像中,他們以夫妻的形象出現,手中持握著象徵天地法則的規和矩。

武梁將圖像刻畫在起始位置上,提醒後人應當順應人與自然的秩序與法則。

在早期的山東孝堂山石祠內,是以西王母為中心的神仙世界,她是永生不死的象徵,與西王母並列坐在東面山牆位置的是天山世界掌管風的自然神風伯。

但隨著大眾對西王母觀念崇拜的轉變為「陰」這種宇宙力量的化身,越來越多的畫像石中創造出了掌管「陽」的東王公形象,成為她的配偶。

在神仙世界的表現中,不管是東王公和西王母、伏羲和女媧這兩對主神,還是與他們相關的配置,以及脫離了現實世界的龍、虎、鹿等神奇動物,它們作為助力墓主人升仙的騎乘工具,所表達的是漢代社會普遍信奉的死後升仙理念,以及追求享受仙境生活的願望。

與喪葬制度相關的繪畫成了為死後能夠得道升仙營造氛圍的工具,而這種為了逝者的藝術,也是家屬及生者的觀想與冥想對象。

南陽麒麟崗漢畫像石拓片

徐州地區最具代表性漢畫像石

現實世界中的人倫教化

漢畫有著多方面的社會功用,既「昭盛德」,又「傳既往」。

這種用繪畫表現垂教後世的社會意義,從現世地上的雲台和麒麟閣等國家廟宇,到地下墓葬中的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帛畫等,都達到了歷史的極致。

漢代的厚葬之風為後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存,其中的方方面面構成了今天還原漢代社會的每一個組件,當考古學家和研究工作者將它們拼合到一起之後,人們看到了車馬出行、迎賓拜謁、捕魚田獵、馳逐牧放、紡紗織布、庖廚宴飲、樂舞雜技、琴瑟和鳴、六博對弈、射御比武、飛劍跳丸、馴象弄蛇、迎來送往、亭台樓閣、門卒侍衛、魚龍漫衍等;還有君明臣賢、武功勳爵、貞節烈女、殉國先烈等歷史故事。

展覽現場

如在漢畫像石中經常表現的《曾母投柕》題材。

曾子一生以孝為本,對自己的母親極盡孝敬。

他的形象緊隨三皇五帝之後,被刻畫在武梁祠的畫像當中。

畫面中,曾母端坐在一張巨大的織布機前回望著曾子,曾子則雙膝跪地,恭敬地聆聽母親的教誨。

在這裡,曾子被武梁視為先賢和榜樣,同時又與韓伯瑜、老萊子等諸多孝子一起被當做孝道的典範,垂示於武家的後人。

孝,是漢代價值觀的一個核心,也是漢文化核心的具體體現。

武梁祠西壁 226x150 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

漢畫像石上雕刻著漢代人的活色生香的飲食景觀,從農耕庖廚到佳釀宴樂,漢代,農耕社會形態逐漸完善,直到今天,我們的飲食結構、我們對待食物的態度,還有隱藏在宴飲背後的人倫關係,都能從兩千年前的畫像石上,找到明顯的印記。

其實出土的漢畫像磚也不乏對漢朝尚武風氣的描繪:騎馬射箭打獵、空手與各種猛獸搏鬥、手持各類兵器比試等,為大漢「戰鬥民族」提供了佐證。

結語

兩漢400多年裡,中國人建立了文化精神上的風華意氣與自信厚重,彰顯了那個時代國人昂揚向上的進取姿態。

「漢」不只是一個朝代政權,也不只是血緣族群,它承前啟後,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文化秩序、精神底蘊。

遺憾的是,這些智慧被湮沒在如今匆忙、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但這些精神與傳統卻依然傳承在我們的血脈之中,構成了中國人的深層本質。

有幸,今天我們可以透過漢畫像石再次尋回失去的記憶。

展覽現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敦煌前的敦煌|漢畫像石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畫像石(畫像磚)多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築上雕刻畫像的建築構石。因此畫像石與漢代的喪葬禮制密不可分。因而有人說:「本質上漢畫像石是一種祭祀性喪葬藝術。」為了死後...

漢畫像的背後:屍解、升仙信仰的深刻寄託

剛剛在北京山水美術館落下帷幕的「中國漢畫大展」以587件(套)漢畫拓片為大家生動再現了2200多年以前先民的信仰和審美。這些原本堅硬地鐫刻在石頭上的細膩美麗的畫作被拓印在白紙上,緩緩鋪排開一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