鳧山文化:一種值得復活的文化記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邾魯文化圈內,今天較為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山僅有嶧山。
尼山因孔子出生地而出名,除夫子洞尼山書院外,沒有多少歷史文化遺存;梁山在宋代因梁山好漢而知名。
其他一些風景名勝就算不上「歷史文化名山」了。
但今天的魯南地區,依然有一片山脈,可以被稱為「歷史文化名山」,這座山,就是位於微山湖北岸、濟寧西南,與嶧山遙相呼應的「鳧山」及其山系。
由鳧山(自然山體系列的組群)及其周圍鄰近區域範圍主要包括鄒城市的看莊鎮、石牆鎮、太平鎮、郭里鎮;滕州的界河鎮、大塢鎮、濱湖鎮;微山的兩城鎮、馬坡鎮、魯橋鎮、南陽鎮等兩市一縣交界處的山前、山後台地和衝擊平原。
得天時、順地利、享人和的鳧山,具有文化構成的全部要素,產生了光輝燦爛的人類歷史文化現象,筆者概括為「鳧山文化」。
鳧山文化具有原生性與根源性、多元性與包容性、繼承性與創新性。
鳧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源文化和根文化,加強對鳧山文化的研究,將對我們更好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保有鳧繹」
鳧山屬泰沂山脈中段西側的一個相對獨立的丘陵山地,東西走向,長約30餘公里,由多列南北縱向排列的低山丘陵與山間谷地組成,遠望若水上之鳧,群峰銜,絡繹不絕。
相傳伏羲女媧滾磨成親、畫八卦於此山,所以,就叫伏山。
又名「八卦山」。
中國古代最早記述鳧山的文字出現在《詩經》里的魯頌篇,繼「泰山岩岩」和「奄有龜蒙」之後,則言:「保有鳧繹」,即指此山(泰山岩岩,魯邦所詹。
奄有龜蒙,遂荒大東。
至於海邦,淮夷來同。
莫不率從,魯侯之功!保有鳧繹,遂荒徐宅。
)。
將鳧山與泰山、蒙山、龜山、嶧山一併稱為魯國五大名山。
由此伏山又叫鳧山。
鳧山周圍有眾多的河流環繞,泗河、沂河、白馬河、界河均環繞在其周圍,流向均為自東向西,並在鳧山西端轉向南流,進入淮河流域。
鳧山物華天寶,地傑人靈,秀麗,秀美,神奇,神渾,是伏羲、女媧、少昊、顓頊、虞舜、盤古氏、有巢氏、蚩尤、倉頡、后羿等中華始祖的主要活動地帶,處處彰顯著中華文化的輝煌。
始祖文化、東夷文化、伏羲文化、龍山文化等在這裡都可以尋根溯源。
鳧山是中華始祖的發祥之地之一,是一座文化大山。
鳧山左依沂沭河,右挽洙泗汶濟,面向浩瀚的微山湖。
她西牽中原文化、東、北挽海岱文化、南攬徐淮文化,各種文化在這裡交匯、碰撞、融合、發展、升華,風氣兼南北,語言融東西,具有多元、創新、開放、包容的品格,是中華民族的源文化和根文化。
「黃水幹了立人煙」
鳧山周邊有國內最集中、最多的伏羲文化遺存。
鳧山上有伏羲畫八封處,所以鳧山又有八卦山的稱法。
附近有女媧鍊石台,光伏羲墓就有兩處。
一處在鳧山東北,另一處在東北,另一處在獨山以北。
後來獨山以北的「雙墓谷堆」被認作伏羲帝後墓,經發掘其一,證明是西晉劉寶墓。
古籍記載下來的伏羲傳說,其主要「事跡」是創製了一種象徵方法的記事符號———八卦,其次是結網罟教民漁獵。
但在這裡流傳的卻側重了他始立人倫的一面。
一切故事和由故事產生的風俗習慣,莫不與人類的繁衍有關。
傳說他是人類的始祖。
像基督教《聖經》中的亞當、夏娃一樣。
但他和他的配偶女媧氏卻不像《聖經》中一樣,是上帝用黃土造的一男一女。
漢民族的先民們重人事而對上帝的想像不太豐富。
中國的上帝因為有多神存在,所以不須事必躬親,自己動手和泥操作。
滿可以發揮一下大家的力量。
這裡傳說的伏羲女禍是由天神所生的一對親兄妹。
那裡的情況也與《聖經?創世紀》上一樣,有一次洪水滅世,茫茫大水把他們兄妹二人隔在兩個山頭上。
他們與水中的巨鰲、大龜還有過艱苦卓絕的鬥爭。
在山上留下了「石」、「老龍溝」等景觀。
按這與《淮南子?覽冥訓》上所記女媧「積蘆灰以湮淫水」,「斷鰲足以立四極」不能無關。
他們互相都知道對方的存在,並且還應和著唱歌:「東鳧山,西鳧山,天連水來水連天。
多咱哭到黃水干,黃水幹了立人煙……」黃水終於幹了,他們聚在一處。
為了繁衍後代,伏羲要和他的妹妹女媧結為夫婦。
但是他們卻不希望後代們繼續這種近親緣的結合。
於是就採取了一個奇特的占卜方法,實際上是對後代的限制辦法,就是「滾磨成親」。
伏羲在東山,女媧在西山,兩人相對著各把一扇石磨滾下來,兩磨合在一起了,表示可以結為夫婦。
合磨的地點在村莊以南,那片地的名字便叫「老磨台」。
既然有這傳說,便應當有附會的石磨存在。
但是詢問老人,誰也不記得也未曾聽說那麼兩扇石磨。
那片地方是一片山間谷地,石磨也許淤沉泥底了吧?這一傳說反映了初民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過渡,反映了族內婚向族外婚的過渡。
按伏羲女媧傳說反映的歷史時代,當是舊石器過渡的時代,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時代。
這與附近所發現的古文化遺存又是合榫的。
代表舊石器時期的北辛文化遺址在其南,代表大汶口文化全過程并迭壓山東龍山文化的野店遺址在其北,都不過一、二十公里或近百里。
在這周圍一帶,舊、新石器時代的大大小小的文化遺址不下一、二十處。
表明在原始時代漫長的時期內,有先民在這個範圍內生息繁衍。
這一帶應是東夷族人聚居的地方。
而伏羲正是傳說中東夷族人的領袖。
他所代表的部族是以龍(魚或其他水族)為圖騰崇拜的部族。
又與鳧山地貌和「黃水幹了立人煙」的傳說符合。
在郭里附近出土的漢畫像石刻有一塊「伏羲女媧」圖,都是人首魚身,說明還是當神話傳說表現的,還沒有把他們「人化」和「歷史化」。
總之,歷史記載、有文字記載的傳說、仍在民間流傳的傳說、以及地下發掘的文物資料證明,無不吻合。
伏羲女媧傳說所代表的那一階段的原始人類,比較集中地生活在這一帶。
唐朝司馬貞《補史記?三皇記》稱伏羲都陳。
假定伏羲實有其人,都陳也確有其事。
但是「都陳」並不一定說他的事跡都在陳,死後也不一定葬陳。
與這裡的傳說並無牾。
伏羲作為東夷族的領袖,風姓四小國的始祖,在他的「領土」上有廟祀三處。
除鳧山羲皇廟創建最早、規制最大以外,以南在滕州的染山有一處,以北在鄒縣南關有一處,都較鳧山羲皇廟創建最早、規制最大以外,以南在滕州的染山有一處,以北在鄒縣南關有一處,都較鳧山的小。
璀璨的鳧山文化明星
東漢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獨尊儒學的大環境下,鳧山一帶的儒學和經學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思想、文學、藝術等領域都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山陽地區亦漸文教昌明,形成了人才輩出的良好態勢。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玄學的崛起為契機,文化領域逐步形成儒、道、佛三足鼎立的局面。
鳧山一帶不僅在文學、玄學、醫學等方面都產生了豐碩的成果,而且誕生了王粲、王弼、張湛、王叔和等大師級的人物,創造出了璀璨的文化,而鳧山腳下劉寶墓的發現,則以確鑿的地下資料證明鳧山一帶文化科技事業興旺發達的歷史。
玄學從這裡萌芽
王弼,字輔嗣,三國時代魏山陽高平人。
生於魏文帝黃初七年,卒於齊王芳正始十年,享年二十四歲。
王弼的祖父王凱是王粲的族兄;外祖父劉表,是荊州經學的領袖,長於易學。
蔡邕是東漢著名的藏書家,十分賞識王粲的才學,後來將畢生藏書送給了王粲。
而王 凱的兒子王業,過繼到王粲家,這些藏書後來便由王業繼承;他就是王弼的父親。
王弼家除了繼承這些豐富的藏書外,也承襲了易學的家學傳統。
王粲的祖父王暢, 是易學名家,也是劉表的老師,所以清人焦循認為:「弼之學蓋淵源於劉〔表〕,而實根本於〔王〕暢。
」
王弼天才早慧,享年才二十四歲,就註解了《周易》及《老子》這兩部思想名著,後來都成為魏晉玄學的經典之作。
這樣重要的思想家,何劭的<王弼傳>比較詳細地紀錄了王弼的生平、性情、交遊,以及他跟當時名士清談的言論,紀錄了王弼這個天才思想家與裴徽、何晏、劉陶、鍾會、荀融等清談名流交光互影的片段。
曹魏正始(240-249)年間,何晏、王弼闡發《老子》、《莊子》和《周易》的思想,形成了一個新的思想流派;因《老子》等三部書後來被稱為「三玄」,故這個流派遂被稱為玄學。
何、王以探究宇宙本源為主要課題,從《老子》的「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出發,認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
」(《晉書.王戎傳從弟衍附傳》)意思是說,「無」是超越物質性的世界本源,它不僅創造萬事萬物,而且是人生的根本。
賢者能因之成就高尚的道德,不肖者能因之明哲保身。
同時,他們走上綜合儒道的道路,宣稱名教出於自然(「自然」即「無」),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結果。
他們一方面著書立說,另一方面舉行論辯來闡釋玄理。
後一種方式即所謂「清談」。
清談一般分主客雙方,談主闡述自己的見解,談客提出質疑,經過數番詰辯。
這是玄學發展的特殊方式。
由於何、王出身高貴,身居顯職,而言及玄遠、神采飄逸,博得官僚士族的讚譽和競起仿效。
玄學之盛還在於魏晉之際曹氏、司馬氏之爭愈演愈烈,時「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為了避禍,名士們談玄以逃避現實,阮籍「言及玄遠,而未曾評論時事、臧否人物」(《晉書.阮籍傳》);嵇康雖穩居林下,拒不仕晉,但平時「無喜慍之色」(晉書《嵇康傳》),十分謹慎。
他們在生活上則放蕩不羈,頹廢沒落,及時行樂。
玄學對於打破儒家思想的禁錮有一定作用,玄學的思辯形式也刺激了中國哲學的發展。
脈學從這裡啟蒙
王叔和,名熙,晉朝高平(今山東鄒城市郭里一帶)人。
他學識淵博,為人誠實,性格沉靜。
他潛心研究醫學,洞識養身之道,精於切脈診病,並做到了當時的太醫令(太醫令相當於今天的最高級醫院的院長)。
他平生雅好著述,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主要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了《傷寒論》,一是著述了《脈經》。
在王叔和生活的時期,因為經過連年的戰爭,許多書簡都散落佚失或殘缺不全了,即使是幾十年前才完成的《傷寒雜病論》也遭到同樣的命運。
作為太醫令的王叔和深知這部醫學醫著的偉大價值,便廣泛搜集仲景舊論,到各地尋找該書的原本。
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天,終於成功地得到了全本《傷寒雜病論》。
他加以整理和修復,並將其論述傷寒部分定名為《傷寒論》,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傷寒論》。
經過王叔和的整理,才使得《傷寒雜病論》能夠流傳至今,功大莫過於此。
第二大貢獻,就是王叔和著成了《脈經》,這是繼《難經》之後的第一部脈學專著。
在此書中,王叔和將古時的三部九候診脈法歸納整理又大膽創新,改作了「獨取寸口」的寸口脈診斷法。
他將脈象分為24種,並與「平脈」(正常人的脈象)做了比較和區別,對於每種脈在醫生手指下的特點,代表病證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貼切,語言生動準確,非常實用。
這一脈診方法的重大改革至今仍然沿用,幾千年來,屢試不爽,實實在在地是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這一重大貢獻是大膽識與大學問的結晶。
王叔和整理千古奇書《傷寒論》,著述傳世佳作《脈經》,在中醫學的發展史上,可謂豐功偉績。
在對中醫學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先要遵古、博古、習古以繼承前學,才能知新、用新、創新以發揚醫理,這才是學習中醫學,宏揚中醫事業的正道。
山水田園在這裡輕吟
仲長統,東漢末年哲學家、政論家。
他放意林泉,流連山水,仲長統從小聰穎好學,博覽群書,長於文辭。
少年時敏思好學,博覽群書。
20餘歲時,便遊學青、徐、並、冀州之間。
仲長統才華過人,但性卓異、豪爽,洒脫不拘,敢直言,不矜小節,時人稱為狂生。
凡州郡召他為官,都稱疾不就。
漢獻帝時拜為尚書郎。
仲長統立著《昌言》,認為「天」即自然,它沒意志和目的。
「天」的運行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們只要順「天時」,如適時播種,辛勤管理,及時收穫,就有好收成。
收多少不在於「天命」,而是在於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政權得失上,仲長統批判了「神的旨意」。
他認為創業者奪天下,建立霸業是由「人事」所致。
同樣,王朝由盛而衰,毀業亡國,也是由「人事」所為。
從根本上否定了宗教「天命」決定社會興衰的說教,從而否定了宗教神學的統治地位。
這在兩漢歷史上,是「破天荒的卓見」。
他寫的《樂志論》,對中國古代的雅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派生出中國獨有的文化財富——山水詩、山水畫……,仲長統告訴我們,詩意的人生應該是這樣一種生活:家有良田廣宅,不愁吃穿;閒暇之時,嬉戲于山水之間,或釣游魚,或弋飛鳥;朋友到訪,喝酒以論道,烹茶而操琴……,《樂志論》啟發了陶淵明,《桃花源記》是《樂志論》的下篇和餘音……」(邵澤水《仲長統與陶淵明》)
漢畫像石文化在這裡富集
鳧山盛產碳酸岩類的青石,東漢以來,由於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厚葬之風盛行,加之冶鐵的發展,一些能工巧匠用鐵刀在青石上,雕鑿刻繪,形成深沉雄健、活潑奔放的繡像---漢畫像石。
鳧山周圍出土畫像石的地點有38處之多,這些畫像石最早出現在大約西漢文、景時期。
稍晚也都在武帝前期以前。
其分布以鳧山為中心,東達嶧山,北至鄒城市郊,南與微山縣兩城鎮、滕州濱湖鎮連成一片。
約從武帝後期至西漢末,是鳧山一帶畫像石的初步發展期; 到了東漢早期,本區畫像石有較大的發展,其數量約占出土總量的四分之一;東漢中、晚期是漢畫像石的鼎盛期,出土的漢畫像石約占兩漢總數的一半還要多。
東漢末年,畫像石急劇衰落下去。
鄒城市郭里鎮獨山村出土的西晉劉寶墓門楣上雖然也有畫像,其簡單的內容和拙劣的刻法,顯然已是漢代畫像石藝術的孑跡了。
畫像石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漢代社會特定的經濟、政治背景下的產物,鳧山周圍的畫像石發現地,皆是漢代縣廷或侯國所在地與近郊區,是當時本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如,鳧山山下西漢時有橐(鄒城市郭里鎮)、騶(嶧山前)、南平陽(今鄒城市)三縣,東漢橐縣改為高平國,騶、南平陽二縣不變。
梁祝在這裡化蝶
在鳧山一帶,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說家喻戶曉。
1995年4月,濟寧微山的文物部門在微山縣馬坡鄉發現了梁祝墓,經過挖掘,出土一塊墓碑,上有一篇全文800多字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經過考證,這一墓碑自明代正德11年,重修當地梁祝墓、祠時所立,是目前全國對梁祝身世故世,記錄最翔實的一塊墓碑,碑文記載祝英台是濟寧九曲村人,梁山伯應在濟寧馬坡附近居住,同時兩人還一起在嶧山上讀書求學,至今在嶧山的西南刻有「梁祝讀書洞」字樣。
梁祝傳說在開始是靠民間講故事的形式傳播,民間曲藝出現後,梁祝傳說主要是通過演唱傳承,山東琴書就是梁祝傳說的主要形式。
梁祝傳說在鳧山一帶流傳久遠,已紮根民間,對其周圍的婚姻風俗都產生了影響,當地至今梁、祝、馬三家有不通婚的風俗。
不是總結
鳧山文化博大厚重,源遠流長,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承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與榮耀,譜寫了中華文明最集中、最重要、最耀眼的華彩樂章。
華夏人種在這裡起源,華夏民族在這裡孕育,華夏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華夏文明在這裡發起。
中華先民在這裡定居安邦、墾荒播種、馴化家畜、燒制陶器、建都築城、造文字、修曆法、冶銅鐵,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鳧山文化概念的提出是筆者對鳧山文化在一定高度的概括與總結,是對由鳧山及其及其鄰近地區所產生的歷史文化現象的初步綜合。
鳧山文化是根文化、是中華文明形成的孵化器,加強對鳧山文化的研究,將對我們更好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劉真靈
馮彬)
兄妹通婚?在神仙中的地位玉皇大帝都不敢過問
現在的玄幻小說,經常塑造一個人物,創世神。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天要亮天就亮。站在懸崖頂端,手指天地。頂風尿三里,牛掰的很。創世神真不用想像,在古時候真有,楚帛書里就載伏羲是創世神。
講故事·知新疆 | 揭秘吐魯番曠古逸史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期待中~ 吐魯番位於新疆東部天山南部盆地,漢代稱「車師」,十六國至唐代稱「高昌」。歷史上,這裡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地,西域地區漢文化遺蹟在吐魯番保存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