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讓致遠艦重見天日?考古專家:打撈不難,保護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打撈出來的57毫米口徑炮彈 ■本組圖片均為考古隊供圖
調查已發現120多件文物 打撈難度小:致遠艦可看著撈
保護更謹慎:打撈或保護方案需等待,打撈軍艦要遵循國際規範
8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丹東港首次召開「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重點調查新聞發布會,會上宣布「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重點調查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考古隊稱,「丹東一號」沉船「基本確定」為北洋海軍致遠艦。
本次調查發現什麼?
67天發現120多件文物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該項目領隊周春水在會上介紹,目前水下調查項目由三方共同進行,其中丹東港全力出資。
今年是第三次啟動對北洋海軍沉船的重點調查工作,按照國家文物局的批覆方案,考古隊8月1日出港,10月6日回港,歷時67天發現120多件文物。
本次調查揭露出更大面積與深度的艦體結構:舷體鋼板較薄,一般厚1厘米。
考古隊在中部偏右後部發現較大面積殘存的厚重鋼板,每層厚3厘米左右,最厚處可達10厘米厚,鋼板用鉚釘連接,推測為穹甲結構。
在艦體兩側均發現方形舷窗,左舷3個,右舷1個。
在清理過程中,艦體絕大部分區域有過火痕跡,尤以艉部、艏部、右舷最重,只保存下一些不易燃燒的金屬類結構。
左舷前部未過火處堆積著散亂的木材,調查隊在該處布了兩個小探方進行試掘,發現了帶「致遠」篆書的瓷盤。
水下致遠艦什麼樣?
整體被埋沙里,狀況不佳
「致遠艦整體被埋在沙里,下水後只能看見一些零星的東西。
」周春水說,水下測繪圖顯示,艦體掛了很多魚網,海底是平的。
考古隊抽了大量的沙子,沿艦邊抽出一些文物。
為方便作業,考古隊把海底分成若干個區,1號區是艏部,2號區是左舷,3號區是右舷,4號區是中部, 5號區域是艉部,也是重點研究區域。
周春水介紹,在現場發現的炮彈中,一種是穿甲彈,另一種是開花彈,還發現了完整的魚雷引信。
帶致遠艦艦徽標識的物品一共發現3個:一個瓷盤、一個咖啡杯托盤和一個銀勺子。
現場發現的一枚被壓扁的11厘米長子彈,從方形舷窗的過火痕跡可看出,致遠艦在沉沒瞬間狀況慘烈。
在海戰中受損嚴重以及後續的多次破拆,沉船整體保存狀況不好,遺蹟現場較複雜並發生移位,鋼板和鍋爐零件被拋離原來位置,穹甲以上結構已損毀,不存在完好的艙室,其下為機艙,仍埋在泥沙之下。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崔勇說,打撈的銅質文物保護得比較好,淤泥里的鐵質文物,無氧狀態更有利於保護。
發掘還是原址保護?
考古隊:將「更重視、更穩妥」
出於安全考慮以及保護文物的技術要求,本次水下調查並未對艙體進行大規模抽沙。
艙內文物情況尚待日後系統發掘。
周春水強調,本次為重點調查,不是發掘,更不是打撈,通過此次考古資料,「丹東一號」已經指向清北洋海軍「致遠」艦。
考古隊將對所有資料與文物進行分析與研究,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對該艦性質和保存情況研究論證,力求得出科學結論。
「項目結束後只有建議權,需要綜合分析。
」
崔勇說,是原址保護還是整體打撈,得根據需要做詳細方案,但預計方案會做很長時間。
他介紹,從發現「南海一號」到打撈,用了4~5年才完成,「對致遠艦會更加重視和穩妥。
我們會根據國際規範來做,適合原址保護還是打撈?不能現在回答。
」
考古隊對致遠艦的認定仍持審慎態度,儘管眾多證據幾乎可以認定這就是致遠艦,考古隊的說法仍是「趨向認定」和「基本確認」。
崔勇解釋,「材料沒有整理,不能做結論性的東西,我們現在可以說,無限接近。
」
「我們要等證據鏈更加完善,更加客觀。
」周春水說。
打撈難度有多大?
打撈沒問題,保護是難題
崔勇說,打撈致遠艦的難度並不是很大,「沒有南海一號和南澳一號的打撈難度大,因為它是鐵甲艦。
」崔勇說,致遠艦的能見度也比南海一號好很多,水下看得見。
「南海一號是摸著幹活的,它是看著幹活的。
」
「軍艦和一般沉船有區別,」崔勇說,中國正在申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公約,國際上對打撈軍艦有特殊約定,「我們要把約定吃透,才能做下一步決定。
」至於明年會不會進行局部打撈,他認為不會那麼快。
崔勇說,但對於考古工作者來說,發現致遠艦和發現超勇、揚威的意義是一樣的,「只不過寄託了國人更多的情感,所以大家更關注致遠艦。
另外,對北洋海軍的遺骸打撈也有特殊約定。
崔勇認為打撈技術和經費上都沒有困難,但用什麼方式打撈是個問題。
「如果文物打撈出來保護不了,很多有機物例如木材和鐵質文物,其保護是世界性難題,保護的方案和場所解決不了,打撈上來就是一種破壞。
」
如何防止不法分子盜撈?
丹東港和公安機關組成巡邏小組
目前尚難以對一些重要文物的性質做出判斷,如「雲中白鶴」印章所有者的身份,仍需要考證。
對於防止盜撈,崔勇說,目前考古隊已做了一些類似回填的初步保護,並和丹東港研討過防盜預案。
丹東港執行總裁黃梅雨介紹:「從2014年開始,丹東港和丹東市公安機關對作業水面安排了港口安保船,長期巡邏安保,組建了安保工作小組,常態化運行了兩年,進行日常巡邏。
」
周春水認為,後續項目的啟動需要資金,目前全部資金是丹東港出的,以後項目開展需要納入國家調查計劃。
「丹東一號」水下調查三大發現
剛剛完成水下調查的考古工作者8日披露了此次考古三大發現。
發現一:文物均指向致遠艦
周春水告訴記者,目前「丹東一號」的「真身」已指向清代北洋水師致遠艦,考古隊將對所有資料與文物進行分析與研究,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論證,力求得出科學結論。
最直接的證據是三隻瓷盤。
其中兩隻有篆體的「致遠」二字,另外一隻殘剩一枚碎片,卻留有一個篆體的「致」字。
發現二:包含豐富歷史信息
2014年8月,「丹東一號」進入第一期重點調查階段,通過抽沙,清出長50米、寬10~11米的艦體,表面的外部輪廓大部分出露。
周春水介紹,此次對「丹東一號」水下考古調查,除了大量水下文物外,還發現了一段皮帶以及鞋墊、梳子這樣的物品。
這些物品都損壞嚴重,已經無法判斷所屬的主人,但121年後重見天日實屬不易。
發現三:雲中白鶴印章
「雲中白鶴」印章吸引了各方關注,有人認為這就是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私人物品。
周春水說,「雲中白鶴」印章尚不能認定為鄧世昌的私人物品,仍需嚴謹的考訂;崔勇說,致遠艦上的將士素質都很高,許多都有留學經歷,不排除是其他將士的印章。
「我們知道致遠艦在中國民眾心中有著特殊的心結,雖然很想將其打撈出水,但現在仍然無法確定。
」崔勇說。
據新華社
致遠艦主體複製完成,丹東已申報建紀念館
黃梅雨介紹,致遠艦沉沒位置在丹東港建設港區內,在港區文物調查時發現沉船後,港區立刻上報給文物部門,「但是最近我們發現考古需要很長時間,我們希望工作儘快告一段落,因為以後要進行國際化大型港區建設,如果文物考古需要很長時間,可能會考慮調整港區建設方案。
」
此外,丹東船舶重工已完成對致遠艦主體的複製,只剩下細節工作,需要相關專家對當年船隻細節進行研究。
昨日發布會上,丹東市文廣局局長牛莉介紹,丹東市政府有建設甲午海戰紀念館的想法,已經報送上級宣傳部門和國家文物局批准建設。
經遠艦在大連莊河曾被盜撈
周春水介紹,此次考古行動並非為尋找致遠艦,而是為配合丹東港的港口建設。
調查工作始於2013年11月,但因冬季風浪太大,不久即暫停;2014年4月是物探調查階段。
經過反覆大範圍勘探,最終發現一處符合條件的水下磁力信號,發現沉船遺址,推測其為北洋海軍的一艘沉船,命名為「丹東一號」。
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丹東一號」,當年又啟動再次調查,增加抽沙環節對沉艦進行清理,由於調查時間有限,艦體體量較大,主要工作是沿外圍尋找,確認沉艦的走向。
此外,調查隊還曾在莊河海域發現經遠艦的準確位置並進行水下調查,而經遠艦已遭到盜撈,盜撈者已被公安機關抓獲。
本組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報主任記者 張穎采寫
致遠艦整體打撈必須等到萬無一失
5月16日,「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開展的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成功入選。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