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年前至今不漏的地下工程到底怎麼做的呢? | 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根據中國建築防水協會與北京零點市場調查與分析公司聯合發布的2014年7月4日《2013年全國建築滲漏狀況調查項目報告》。

抽樣調查了地下建築樣本1777個,地下建築樣本中有1022個出現不同程度滲漏,滲漏率達到57.51%。

現在是21世紀,成百上千種聽上去不明覺厲的防水產品,還有不明覺厲的高科技施工設備,地下工程滲漏率竟然達到了57.51%。

這個數據,讓我們的祖先情何以堪。

秦始皇在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建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秦始皇陵。

根據《漢書·楚元王列傳》載:「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里有餘」。

秦時一尺約為現代23厘米,五十丈即約115米。

秦時一里為414米,五里約為2070米,封土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當初的規模。

根據現代的考古資料,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

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

這麼龐大的地下工程,到現在保存完好,尚未被發掘。

這種地下墓穴能夠保存完好,一個必備條件就是防水功能完好,墓穴沒有進水。

2015年,距離秦始皇逝世2225年,也就是說,距離秦始皇陵地宮完工2225年,秦始皇陵地宮是怎麼深埋在2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滴水不漏的?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是如何做防水的?

2003年,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宣布,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

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

根據考古發現,宮牆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厘米厚,相當精緻和堅固。

在修建宮牆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牆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牆,若箭能插進牆體,修好的宮牆必須推倒重建。

宮牆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現封土下33米,整個牆的高度約30米,非常壯觀。

在土牆內側,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道石質宮牆。

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

秦陵地宮能保存下來,不得不提一道「防水大壩」,也就是地下那道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阻排水渠其實是堵牆,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

這一套阻排水渠和都江堰、靈渠有得一比,北京國家大劇院也是按照這套辦法來解決水浸問題的。

地宮的建成本身就說明了排水系統的成功,而阻水系統更是經歷了2200多年時間檢驗。

考古學家通過自然電場法和核磁共振法測出,在所推斷的墓室和地宮範圍內為不含水區,而阻排水渠外測的相同深度為含水區,從而證實這個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發揮著作用。

這應該就是班固在《漢書》中所言的「下錮三泉」。

一般來說,古代的墓穴防水系統都比較完善,當然秦始皇陵是與眾不同的。

普通的墓穴防水「都是先挖好土坑墓穴,然後在墓室四周砌上地下暗溝作為滲漏排水,暗溝出口位於墓室前端,通過墓道引出。

做完排水系統後,在墓室中間與暗溝上鋪一層夾細碎石的墊土。

然後,在墊土上用磚砌槨,槨內先墊一層細黃泥,再鋪一層木炭,再在上砌一層磚做棺床;在槨外與墓壁之間填塞木炭與白膏泥,作為防潮防水之用;在槨頂部用弧形榫卯結構的紅條石作頂。

試想一下,如果秦始皇地宮做防水用的是現代不明覺厲的防水材料,57.51%的滲漏,2200多年過去了,秦始皇陵地宮還能存在嗎?要是真的這麼做,估計現在的考古學家都要失業了!

如果您有更多的防水相關問題需要諮詢,請訂閱微信公眾號:jsopfs(歐品防水) 我們為您提供免費的防水方案諮詢

部分文字和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陵九大未解之謎 地下驚現「國庫」!

隨著電視劇羋月傳的熱播,把秦始皇再一次推上了浪潮,而對於秦始皇陵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自發現秦始皇陵墓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對其進行研究,發現了諸多的謎團,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有關秦始皇陵九大未解之謎。

地宮之謎告破!揭秦陵地宮神秘面紗

「秦皇陵地宮就在封土堆下!」在北京召開的秦始皇陵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技術成果驗收會上,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宣布,通過最新遙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國第一個帝王陵園的布局之謎已經解開。據悉,該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