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收藏大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編今天要說的是一位「老頑童」,同時也是文博大家。

這裡說的不是現在那種貌似瓷器、字畫、雜項什麼都懂,但是無論在哪個領域都不算權威的「專家」,而是為國家,為行業真正作出貢獻的-王世襄王老先生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號暢安。

男,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

漢族,著名收藏家、文物鑑賞家、學者。

他使井市的「雕蟲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寫,他玩物並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門「世紀絕學」,他被稱為「京城第一玩家」。

可他這兒卻玩成了大雅,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門「世紀絕學」。

王世襄學識淵博,對文物研究與鑑定有精深的造詣.王世襄研究的範圍很廣,涉及書畫、雕塑、烹飪、建築等方面。

他對工藝美術史及家具,尤其是對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均有深刻研究和獨到見解。

他注重長期的實踐考證,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迄今為止已寫出專著10餘部,論文90餘篇。

王世襄與故宮

王世襄與故宮的關聯始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

1941年11月,剛剛從燕京大學畢業不就的王世襄,輾轉到了戰時陪都重慶,他首先來到重慶南岸海棠溪的故宮博物院辦事處,求見父親的老同學、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表達自己想為故宮工作的願望。

可當時的南遷文物分別藏在四川樂山、峨眉山和貴州安順的山洞裡,無法進行正常的整理、研究工作,而王世襄又不願坐在辦公室應酬,所以他應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國營造學社。

王世襄收藏了大量的珍貴文物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馬衡和梁思成推薦,王世襄跟隨故宮博物院原文獻館館長、北京大學教授沈兼士回北平清查戰亂損失的文物。

當時,許多日本和德國的文物販子與收藏家在中國收買文物,伺機盜運出境,王世襄首先抓住了這個重點。

1946年2月25日,王世襄在中山公園董事會宴請了當時北平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請他們提供線索。

當他得知淪陷時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銅器多數被德國人楊寧史買去,於是通過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詳陳原委,沒收了楊寧史的青銅器240件,其中包括價值連城的「宴樂漁獵攻戰銅壺」、「商饕餮紋大鉞」等。

據王世襄後來撰文回憶,一年中,他在平津地區經手清理的文物主要有:沒收德國人楊寧史青銅器二百餘件;收購郭禪齋藏瓷二百餘件;追回美軍德士嘉定少尉非法接受日本人的宋元瓷器一批;搶救面臨戰火威脅的長春存素堂絲繡約二百件;接收溥儀留在天津張園保險柜中的珍貴文物一千八百餘件;收回海關移交的德孚銀行的一批文物。

這些文物絕大部分都移交給了故宮。

他還被派往日本,費盡周折追討回107箱被劫掠的善本圖書。

在450個日日夜夜裡,他為追回文物奔波忙碌,可後來,他不但沒有因為這份歷史功績受到表彰,反而蒙受不白之冤25年之久。

1946年7月10日,王世襄開始兼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

其後,受故宮委派赴美國、加拿大考察博物館一年,記錄下諸多重要流失文物。

1948年8月回國,1951年任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

在1952年開始的「三反」運動中,王世襄與馬衡院長和朱家溍先生被列為重點審查對象。

由於他有抗戰勝利後作為清損會平津區助理代表追回大量國寶的「特殊經歷」,成了運動中要打的「大老虎」。

在辦案人員眼裡,作為「接收大員」,難道還有不貪污的?

他先是被關在故宮東嶽廟,然後又關到公安局看守所,審查進行了一年多,最後證明了他的清白無辜。

王世襄在關押期間得了肺病,「取保釋放」後,故宮卻開除了他的公職。

後來他進了民族音樂研究所,1954年,故宮想調回王世襄,被拒絕。

我沒有聽到過王世襄詆毀故宮的話,但可以想像得出,一個視文物為第二生命,對故宮曾以終身相許的人被無端猜疑、審查,最後攆出故宮,內心會是多麼的悲涼,你愛故宮,故宮愛你嗎?故宮開除了王世襄,使故宮失去了一位學貫中西、精力充沛、業務嫻熟、甘願奉獻的領軍人物;故宮開除了王世襄,卻給中國、給世界逼出一位獨一無二、百科全書式的民俗文物、文博大家。

人們都說王世襄愛玩,並送給他「京城第一玩家」之美譽。

少年時養狗、玩葫蘆、養鳴蟲、弄鴿子、耍大鷹、捉兔、逮獾;成年後玩書畫、雕塑、金石、建築、家具、樂器、漆器、匏器、竹刻、銅爐、金石牙角雕刻、匠作則例等等,由「玩」而成「學」,最後成為一代大家。

黃苗子先生說他是「玩物成家」,啟功先生則稱讚他是「玩物壯志」。

馬未都先生說他:「王世襄的獨特性就在於,他出身上層社會,卻關注社會底層的樂趣,這在中國文人里是不多見的。

他的故事可能幾天都說不完,但是說到這不禁感慨。

現在的一些所謂專家,仗著一點微末道行和嘴上功夫,就出版各類類似藏品鑑定的書籍,書籍涉獵廣泛,讓人瞠目結舌。

細看後,發現不過都是些古玩或文玩的出處、故事、和歷史而已。

徒添笑料之餘倒是給了各位看官一大樂趣。

無論什麼行業當你開始浮出水面的時候,也就意味修行結束。

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固然嚮往,但是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傳承也還是需要有人接力。

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