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李莊」70多年了,李莊再迎一批考古學家共論中國考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月22日至23日,第五屆「中國公共考古·李莊論壇」將在宜賓舉行。

論壇匯聚國內多名考古大咖,論壇期間他們將進行公眾演講,同時將有一批文創產品在李莊首發。

李莊對中國考古學學科史來說,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地點。

抗戰時期,這裡曾匯聚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營造學社等機構,李濟、董作賓、梁思永、夏鼐、曾昭燏、石璋如等一大批中國現代考古學的開創者、奠基人、領軍人物雲集李莊。

以李莊為大本營開展的學術活動、取得的學術成就在中國近代考古學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在四川宜賓舉行的「中國公共考古·李莊論壇」(圖片來自宜賓新聞網)

論壇期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胡文怡主講「李莊的故事」,倫敦大學藝術考古碩士高旭陽主講「我是江口考古志願者」。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研究生王思渝分享「當地人和考古隊——平糧台考古隊的社區考古實踐」。

4月2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中心主任、副研究員劉志岩將主講「我眼中的公眾考古——由江口沉銀遺址公眾考古實踐引發的思考」。

四川宜賓李莊

宜賓市博物館院院長羅培紅介紹,公共考古的理念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首先出現在美、英等國。

早期的公共考古就是公眾考古教育,當時主要是解決包括亟待解決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公眾考古教育在內的文化資源管理問題。

「公共考古」不僅包括公眾參與的考古活動,還有考古專業人員研究成果的傳播,更適合用來表述考古知識的大眾化。

中國公共考古論壇始於2013年,旨在通過論壇活動讓各位專家學者在研討中能夠碰撞出火花,凝聚出共識,推動公共考古的蓬勃發展。

每年一屆的公共考古論壇已經成為交流中國公眾考古理論、方法和實踐的重要平台,在學術界影響日益重要,也引起了社會公眾越來越多的關注。

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所在李莊的舊址張家祠,今為中國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

宜賓文廣新局副局長鄒鳴琴則表示,李莊古鎮是抗戰文化聖地,與中國現代考古有著極深的淵源,在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營造學社等機構的李濟、董作賓、梁思永、夏鼐、曾昭燏、石璋如等一大批中國現代考古學的開創者、奠基人、領軍人物雲集李莊。

他們在李莊期間的工作、生活,以及以李莊為大本營開展的學術活動、取得的學術成就在中國近代考古學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今年是抗戰全面爆發80周年 ,第五屆「中國公共考古·李莊論壇」在李莊舉辦,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時代意義。

中研院史語所在李莊舉辦的展覽

李莊鎮歷史悠久,從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設六同郡起,至今已有1460餘年的建置歷史,轄區曾作為六同郡和南廣(南溪)縣治所在地長達400多年,一度曾是川南6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先輩們為李莊留下的文化遺產比比皆是。

有極能體現明清時期建築特色的廟宇、殿堂、古戲樓、古街道、古民居等。

有極高考古和欣賞價值的慧光寺、玉佛寺、東嶽廟等木雕石刻藝術和建築藝術為代表的「九宮十八廟」;有被國家古建築大師梁思成讚譽為李莊「四絕」的奎星閣、旋螺殿、百鶴窗、九龍石碑。

四川宜賓李莊

李莊鎮現有明代建築旋螺殿和中國營造學社舊址二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慧光寺、東嶽廟、張家祠三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上宮、祖師殿、南華宮等多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抗戰期間,外省籍人士遷川七百餘萬,李莊最盛時有一萬二千人,人口絕對數不多,卻多是高素質的人才。

那時大大小小的宮觀廟宇、會館祠堂、民家小院,四下分布著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體質人類學研究所和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同濟大學、金陵大學文學研究院等單位。

中央研究院是當時全國最高學術科研機構,並列於國民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監察、考試等五大院。

當時設有十九個研究所,人文學科有三個所,涉及歷史、語言、考古、民俗、民族、人類、濟、社會、法律等學科,全都遷在李莊。

桂花坳傅斯年一家曾經借住的小院

李莊羊街李濟舊居

傅斯年、陶孟和、李方桂、梁思成、作賓、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國際影響的國內一流學者,常撐一把油紙傘,或捏一把摺扇,行跡匆匆,出沒於李莊的泥濘中。

單是留學歐美的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博士就有李濟、梁思永、吳定良、凌純聲、夏鼐、吳金鼎、曾昭等一大批人。

1948年,國民政府選出八十一位首屆院士,從李莊走出去的就有九位,幾乎占了人文組的三分之一。

梁思成夫婦與費正清夫婦在李莊

那時寄自海外的郵件和電報,只要寫上「中國李莊」便能準確送達。

同盟國的一些科研機構,也常收到寄自「中國李莊」的學術刊物和書籍。

外國教授史圖博(德國)、魏特(波蘭)、鮑克蘭、史梯瓦特、韋特(德國)、陳一荻(美國)等,曾隨同濟大學遷徙李莊。

而猶太人魏特先生還成了永葬李莊的孤魂。

費正清、李約瑟等國際友人曾造訪過李莊,並與那裡的朋友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童第周等保持著長期聯繫。

梁思永一家子李莊的留影

當時的李莊,是與重慶、昆明、成都並列的四大文化中心,是抗戰時期中國最具國際影響的人文中心。

1941年,李霖燦受聘於李莊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考察邊地藝術,發現了玉龍雪山下神秘的東巴文化。

幾年以後,他攜大批東巴文物到李莊,開始了麽些象形文字字典、詞典的編纂和東巴文化的研究。

幾十年來,他把東巴文化的研究擴大到歷史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被譽為「東巴文化之父」。

王世襄是一個快活老頭。

當年,他曾是中國營造學社的助理研究員,跟隨梁思成到李莊。

前些年,他的一部三卷本文集《錦灰堆》出版,一時洛陽紙貴。

內中多篇論文寫於李莊,其中一篇便是對李莊宋墓的測繪與考證。

李莊中研院舊址

中研院成立十三周年在李莊的合影

從李莊出發的四川彭山崖墓考古隊成員

一個朋友說過,若是旅途消遣只攜帶一本書,那就帶羅爾綱的《師門五年記》。

那也是一本寫於李莊的書。

青年學人羅爾綱,1943年受聘於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所,依據資料研究和悉心考據,寫出《世傳太平軍姦淫殺戮考證》,並重新開始對舊作《太平天國史綱》進行修訂。

過幾十年的努力,他成了太平天國史研究的權威。

他一生的著作中,好多文章都鄭重地寫上:「某某年寫於李莊」。

李莊中國營造學社舊影

羅哲文題寫的「中國營造學社舊址」

中國營造學社舊址今貌

梁思成被譽為中國建築科學之父。

1984年美國出版的《中國建築史圖錄》和1998年國內出版的《中國建築史》,是梁思成研究中國建築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國現代建築科學的開山之作。

此書1943年成於李莊。

書中的照片,有李莊板栗坳,測繪圖有李莊的旋螺殿。

李莊六年,中國營造學社艱難支撐。

抗戰勝利之後,以營造學社為主要的班底,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

可以無愧地說,李莊是「中國建築科學的搖籃」。

左起:傅斯年、梁思成、李濟、李方桂在李莊板栗坳留影

李莊是個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的古鎮,其為縣治、州府、郡府的歷史長達四百多年。

又是長上的大碼頭,曾為川南貨運的集散地。

清代前期,「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中,十省五方的民眾,溯水路而上,又沿著長的各個支脈分散到四川各地。

歷史在這塊狹的土地上留下了「九宮十八廟」,留下了一座座青瓦粉壁牆的四合院,留下了青石板鋪就的小街。

戲劇的「高台教化」,民間開館授徒,行業興辦義學鑄就了李莊人重禮義、講斯文的傳統。

抗戰時期外省籍人士疏散來川,李莊人慨然相邀,熱情相助,在烽火連天、硝煙瀰漫的艱難歲月,以一方平靜,保存和發展了民族的文化。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口爽」。

李莊沒有電及一切電氣化的東西,沒有都市娛樂和現代交際,沒有充盈的食物和藥品。

狹小的生存環境,擴充了人們的思維空間;簡單的生存方式,提高了人們生活的質量。

處靜虛之中,做出真正的學問。

中國的人文學術正是在西南邊遠的小山村,薪傳火播,綿延發展。

1946年10月,隨著載有最後一批抗戰文化人的輪船鳴笛起錨,李莊突然空寂了。

郵政所由二級所又降為三級所,郵通量銳減了十之八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