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公共考古講座舉行 揭秘殷墟發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講座現場

講座現場

映象網快訊(記者 何葉 文/圖)昨天(5月22日)上午,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公共考古講座河南博物院分會場,舉行了中原國學講壇2016「文明向心-大道中原」系列講座,唐際根講述了「考古十兄弟,早年殷墟發掘的人與事」。

上世紀初,一批中國學人分批來到河南安陽,在小屯村附近蟄伏十年,從識別夯土到清理出著名的「三疊層」,他們締造了中國考古學最早的「黃金十年」。

他們有時長袍馬褂、有時西裝革履,工作於烈日炎炎和昏燈暗影之下,發現了完整的「大龜四版」,揭露出商代國王居住的宮殿宗廟,確認了中國最早的王陵大墓。

1937年,日軍侵華,考古隊員被迫轉移,在長沙,當年在小屯共事的考古隊員清樓買醉,深情結拜、互訴衷腸,摔杯之後各奔前程,留下「考古十兄弟」的學林生活。

考古十兄弟的由來

安陽殷墟是在河南的中北部,在一條河邊上,是商朝的都城。

1928年,國民政府派人到安陽做考古發掘,目的是找甲骨。

從1928年董作賓到安陽殷墟發掘,直到1937年日本人打進來侵略中國,國民黨的發掘一共15次都發生在安陽。

這個時候出現了兩個重要的人物,一個叫顧頡剛,一個叫傅斯年。

後來國民黨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的時候,就讓傅斯年做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傅斯年想通過挖掘地下的東西來復原歷史,聯手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等人,開始進行考古挖掘,這一挖不要緊,就導致了中國考古學的出現。

考古十兄弟是在李濟、梁思永指導下的一批青年才俊,因長時間從事集體的田野工作,過的是野外生活,彼此朝夕相處,關係十分親密,又都是志同道合的青年,加上年齡相仿,他們自然而然就「老大」、「老二」地喊起來了。

依次為:老大李景聃,老二石璋如,老三李光宇,老四劉耀,老五尹煥章,老六祁延霈,老七胡福林,老八王湘,老九高去尋,老十潘愨。

中國古代最早「檔案庫」的發掘

殷虛發掘在李濟先生的領導下,從1928年起至1937年止,持續進行了十五次,規模之宏大、收穫之豐富,享譽國內外。

這一考古工作,不但找到殷商晚期的王都和王陵,證實了《史記·殷本紀》的大部份記載,為中國信史的建立,開闢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途徑,而且對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也建立了牢固的根基。

1931年,史語所研究員梁思永主持安陽市區高樓莊附近的後岡發掘發現,後岡上一層是白陶文化,屬小屯文化;中層是黑陶文化,屬龍山文化;下層是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

在這之前,考古工作者只知道中國在石器時代有白陶、黑陶、彩陶文化,但孰先孰後,卻並不清楚。

經過對後岡遺址的發掘,才知道彩陶文化在先,黑陶文化居中,白陶文化在後,填補了我國考古研究的一項空白。

第一次從地層學證據上明確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先後順序及它們與商代文化之間的關係。

在第十三次發掘結束時,意外發現了數量龐大的完整甲骨窖穴,後將其裝箱轉移至南京進行室內的發掘整理工作。

YH127甲骨窖穴出土的甲骨,是殷墟發掘以來最集中的一次重大收穫。

這坑甲骨不僅數量多,而且大都反映的是商王商朝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的一個時期——武丁時期的內容,多為王卜辭。

這些甲骨形狀規整、數量龐大、積疊有序,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田獵、農業、天文、軍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是殷墟歷次科學發掘以來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為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材料,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

這個坑的東西現在全在台灣,當時發現了這坑甲骨之後,潘愨致信李濟、董作賓、梁思永三位先生匯報此事,信中說:「新獲龜甲之完整,誠自有甲骨文發現以來未嘗有也。

且為數之多,殆無法估計。

……同人日夜工作,石(璋如)、李(景聃)、王(湘)、高(去尋)四君已兩夜未睡。

夜即坐守坑邊,毫無倦怠,精神上至為興奮。

生雖未能參加工作,然亦過度狂喜,竟亦兩夜未眠矣。

考古十兄弟清樓話別

1937年抗戰爆發,史語所南遷。

南京大屠殺後,日軍步步向西逼近,傅斯年考慮到大家的安全,決定疏散,「十兄弟」各奔東西。

老大李景聃家鄉未淪陷,回到老家;老二石璋如家鄉還在中國軍隊控制下,也要回家;老三李光宇家鄉未淪陷,但他是考古組的古物管理員,不能走;老四劉燿是去延安參加抗戰,從此改名尹達;老六祁延霈是家鄉淪陷,去重慶投奔教書的父親,後來也去了延安;老八王湘家鄉沒有淪陷,但他決定去抗戰;老九高去尋家鄉淪陷,隨所走;老十潘愨,附則押運古物到重慶,也沒有走。

這樣,十兄弟只留下了四個,有六個離開了史語所,都是考古組的主力成員。

清樓話別的這一幕是在長沙的一個名叫「清溪閣」湘菜館發生的。

參加的人除了「十兄弟」,李濟、董作賓、梁思永三先生,還有幾位常年跟隨考古組的技工:胡占奎、王文林、魏善臣、李連春。

當時大家志氣都很激昂,喝酒比較爽快。

醉後是慘然的離別,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從此之後竟再未見面。

後期祁延霈抗戰期間死在新疆哈密,李景聃抗戰勝利之初病逝,王湘則終生脫離了考古。

1949年後,有的去了台灣,有的留在了大陸。

留在大陸的劉耀(尹達),先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考古所副所長、所長,主持著大陸的歷史和考古的研究工作;胡厚宣成了研究甲骨文的一代宗師;尹煥章仍然堅持在南京博物院(前中央博物院)考古第一線,成就斐然,直到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去了台灣的石璋如、李光宇、高去尋、潘愨四位,一直留在台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繼續著殷墟考古資料的整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殷墟:中國考古史上的里程碑

編者按:2017年6月10日,是我國的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祖國的悠久歷史與壯麗山河,為今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這既是今天我們建構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也是我們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題材。對...

董作賓:一個為國家增壽為民族續命的考古學家

在中國近現代甲骨文考古研究領域,曾有「甲骨四堂」之說,所謂四堂者,則指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四人,這一說法,出自著名史學家陳子展評價近代甲骨學家之...

《甲骨時光》:想像接續了歷史的血脈

9月17日,長篇小說《甲骨時光》新書分享會在廣州舉行,作者陳河和文學評論家謝有順在聯合書店向讀者分享作品的創作經歷,探討文學創作如何將歷史與想像結合。《甲骨時光》是著名華裔作家陳河的長篇新作。在...

陳河:殷墟歸來者 揭秘關於小說《甲骨時光》

2016年4月14日訊,商朝,一個曾存在於三千多年前的朝代。安陽,一座疊合了不同時空的都城。這兩個詞語緊密勾連,皆因為後者是前者後期的都城,而正是在其廣袤的地底所做的考古與發掘,成為這個朝代曾經...

歷經半個世紀的考古學報告

考古學家梁思永從美國哈佛大學學成歸國後,加入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組,相繼參加了齊齊哈爾昂昂溪五福遺址、查不干廟、林西、雙井、陳家營子、濟南章丘城子崖等遺址的調查,並於1935年全面主持殷墟侯家莊西...

知識淵博 學術巨擘

甲骨文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文字,它和蘇米爾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瑪雅文字被稱為人類文明史上最早的古文字。甲骨文的發掘將中華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1000年,提升了中國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然而...

一萬七千多片甲骨文曾在南京考古出土

文/王本興南京曾考古出土甲骨文一萬七千另九十六片。這個鮮為人知的地方即是今天位於南京北極閣南麓、雞鳴寺前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上世紀三十年代,這兒原為民國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